【文房百寶】送潮人/桌上的高山
文/送潮人
當文房用於創作或是「工作」,總是有需要暫停或休息的時候,如果停頓的時間不長,或只是臨時處理手邊的急事,那麼沾有墨液的毛筆就得先擱置。有些人為了貪圖方便,將毛筆放在硯臺或是碟子的邊緣,結果不小心滾落,接著在未完成的作品上轉了幾圈,使得數小時的辛苦毀於一旦,就會出現欲哭無淚的窘境。
這時您需要一座山來避免,那就是──筆山。
何謂筆山?
筆山,顧名思義就是一件可以擱置毛筆的山形用具,對於多數文人而言,造訪名山大川一直都是生命中的期待,因此如果能把這些「崇山峻嶺」搬到書房中,不也是一件美妙的事情嗎?能在案牘勞形中神遊這些奇險的地方,也無疑是一種精神的釋放,因此若是在野外找到一塊石頭、一截小枯木,剛好有數個凹處可以暫時安置毛筆,那就是名副其實的「撿到寶」。
關於筆山的記載及材料
較早關於筆山的記載,正是從這觀點出發,南北朝時期(梁)吳筠寫的《筆格賦》就有:「幽山之桂樹......根縱橫而盤互......翦其片條,為此筆格…長對坐而銜煙,永臨窗而儲筆。」便是從自然取材做成,也延續與想像著與自然的連結。元代書法家趙孟頫有一首詩的題目就是「偶得靈壁石筆格,狀如俗所謂『鑽雲螭虎』者因成絶句」,描述他獲的一件未曾見過與之相似,因而覺得神奇的筆山。雖然這些筆山大多已經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但是透過文字仍是令人充滿遐思。
除了自然形成之外,人工燒製的瓷器與琺瑯,或是竹、木、牙、角的雕刻,也深受文人的喜愛,例如臺北故宮就有「掐絲琺瑯龍紋筆山」、「白玉辟邪筆格」等藏品,北宋錢惟演有一首《珊瑚筆格》詩:「叢倚棲油几,枝疏薦兔毫」,以及宋代李綱有「叔易得水晶筆格賦詩......」的詩題、南宋楊萬里有「天賜瑠璃筆格玉硯屏」的句子,都可以看到各種材質珍稀的筆山。
然而有趣的是,既然這些材料都可以做為筆山,那麼與另外一種稱為「研山」的文房雅物,就會有功能上的通用,甚至混用。例如明代文震亨《長物志.卷七》當中就有記載:「筆格雖為古製,然既用研山,如靈壁英石,峰巒起伏不露斧鑿者為之,此式可廢。」所謂「研山」發展到明代晚期,除了擱置毛筆外,有的可以貯水,功能與水盂或是水滴相同,甚至可以在當中焚香,讓煙霧從石縫中飄出,宛若仙山。於是,除了神遊研山之外,文人甚至嚮往住在當中,例如明代王世貞一首《題軒中靈璧石》:「有石髙僅尺,宛爾巫山同......輕身住此中」,就體現出這種心情。
塵封的文房之美
可惜從清代晚期開始民生凋敝,中華民國成立之後又經歷很多戰亂,即便在穩定發展數十年後的今天,書法大多變成一種藝術成品的展現,對於脫離「四寶」之外的文房用品,講究的人就更少。筆山這樣的文房長物,市面上能找到的,幾乎都與紙鎮簡化在一起,變成純粹的工具了。
也許未來遇到可以撿拾的漂流木,或是較為奇險的石頭,都可以試著想像擺在桌上的感覺,也許就是難得的一件筆山。最後提醒一下,如果樹根形狀像龍的爪牙,文震亨認為非常俗氣,不可將它做為筆山使用。
●專欄「文房百寶」:送潮人,來自桃園,大學與研究所專攻工程科學與天文學,曾有多次翻譯科普書籍與演講、展覽經驗,喜愛古典文學、藝術與服飾等,平素裡也略有涉獵。期望能將自己生活體驗中,美好的、趣味的所學及感受,逐一向大家分享並多多交流。每月一篇,敬請期待。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