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盤裡裡外外】吳旻育/飄洋過海的華麗:伊萬里燒

聯合新聞網 吳旻育
肥前天晴窯仿伊萬里菊花紋碗。(圖/吳旻育 提供)

文/吳旻育

說起日式風格,一般人直覺聯想到的,或許會是侘寂、無印風的素雅印象,但有趣的是,當我們走進來自日本的店家,有時也會看到一些有金邊勾勒、色彩鮮豔的食器,而這些色彩斑斕的碗盤,正是模仿自300年前,最為暢銷的「伊萬里燒」。伊萬里燒的魅力不但席捲整個歐洲、甚至文化逆輸出,影響了中國的陶瓷風格。因此時至今日,伊萬里風格仍是許多現代餐具喜愛仿擬、採用的樣式,如同此次造訪的「十王大—豚丼燒肉飯」,即是使用肥前天晴窯的仿伊萬里菊花紋碗。

十足日本味的十王大豚丼燒肉飯。(圖/吳旻育 提供)

話說從頭,16-17世紀,歐洲各國的船隊穿梭於世界各地的海域,尋找並發掘一條又一條的海上貿易路線,而中國的陶瓷器正是大航海時代的熱銷商品之一。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同年世界第一家證券交易所於阿姆斯特丹設立,第一家掛牌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便是荷蘭東印度公司。荷蘭東印度公司也會在阿姆斯特丹舉辦拍賣會,提供各種東方商品與商人們競標。其中有一批來自中國的青花大盤十分受歡迎,由於那些青花大盤是荷蘭船隊從葡萄牙的克拉克船中所劫下的,便為其取名為「克拉克瓷」。

克拉克瓷中的藍色釉色稱為釉下青花,盤沿上以6到8個扇形圖紋圍繞成圈,稱為開光,是克拉克瓷的重要特色。彼時,中國正值明末清初,時代動盪,沿海戰亂頻傳,加上海禁的實施,導致中國陶瓷器產量銳減,無法滿足出口需要,於是便由鄰近的日本取而代之,成為陶瓷器的主要輸出國,當時日本以有田町為中心的肥前地區為主要的陶瓷產地,再由伊萬里港出口,歐洲人為求方便,便統一稱之為伊萬里燒(IMARI)。

台灣碗盤博物館典藏的克拉克瓷,voc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縮寫。(圖/吳旻育 提供)

由於日本陶瓷製作的發展較晚,伊萬里燒初期主要是依循克拉克瓷的風格,並將青花稱作「染付」、盤沿的扇形開光稱為「芙蓉手」。數十年後,日本才逐漸發展出稱為「金襴手」的裝飾方法。所謂金襴手,便是在釉下青花的基礎上,增添了黃、綠、金、紫、紅等五彩釉上彩裝飾,再以金彩加彩點綴,也成就了顏色鮮豔、風格華貴的伊萬里瓷器,形成了其獨特的藝術風格。17世紀末,清朝政府解除海禁,中國陶瓷器終於可以重返國際市場,但當時的歐洲早已是日本伊萬里瓷的天下,為了競爭,中國也開始模仿伊萬里風格,生產出的產品則稱被為「中國伊萬里」。

伊萬里風格是現代餐具喜歡採用的樣式之一。(圖/吳旻育 提供)

不是伊萬里生產的,卻被稱為伊萬里燒;一開始模仿中國陶瓷的風格,到後來反過來被中國模仿。飄洋過海的貿易瓷,伊萬里燒的故事曲折,也如同彷彿海上的船隻一般,波瀾而壯闊。

十王大—豚丼燒肉飯

宜蘭縣羅東鎮復興路二段121號

週四~週二(週三公休)

11:00-14:00,17:00-20:00

03-9552205

●專欄「碗盤裡裡外外」:吳旻育,是詩文集《大人症候群》作者,也是碗盤愛好者,對於餐桌料理、器皿紋樣與燒製工法等等略有研究,與你分享以「美食」與「美器」共振下的美好用餐日常。每月一篇,敬請期待。

吳旻育

1990年屏東出生,飼有兩隻像狗的貓。小時候家裡經營小吃店,在油蔥和味...

日本 陶瓷 藝術 琅琅專欄 創,專欄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