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浮沉錄/前世花果,今生飄零?

琅琅悅讀 光怪

請容我們引用一段美國電影《香草天空》(Vanilla Sky)的情節為開場白。電影中,湯姆.克魯斯飾演的男主角的夢境宛如一幅次文化蒙太奇,他下意識地以鍾愛的唱片封面為場景、引用讓自己領略愛戀甜蜜、父愛溫暖的電影情節,設計一方理想化的天地。

對那些狂熱影迷而言,港產片也有相同的份量。影人對中原文化的獨特情懷、逆流向上的獅子山精神、熱血激昂的手足情義、火爆浪子的放蕩不羈、都會男女小情小愛、不卑不亢的宿命寓言......香港電影育成許多人的價值觀,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思想和觀念。或也因為如此,它的沒落才那麼令人惋惜。

「香港電影之死」一說的來源難以考證,但最早見於書報雜誌,可追溯至由香港電影評論家列孚策畫的《明報月刊》1995年11月號。當期封面背景是維港一片茫茫海水,火焰從底部上竄,轉眼就要吞沒一條印有周潤發、成龍等影星的膠捲。儘管標題聳動,但據網路資料,該期雜誌確實對造成港產片體質不良的因素,做出縝密剖析,大膽指出影壇短視投機、港英政府放任無作為、市場萎縮、創意老化、新面孔匱乏、黑社會勢力介入娛樂圈種種癥結,已為香港電影種下難解的惡因。

將時間倒回1995年,該年度合計上映143部港產片,其中周星馳主演的作品佔四部,成龍憑藉《紅番區》打入北美,香港電影新浪潮代表人物徐克、許鞍華、嚴浩推出個人新作品,王家衛、杜琪峰等人也蓄勢待發;即使耳聞市況不景,恐怕也沒多少人相信香港電影未來會落入如斯田地。但事實證明,該文精準地預測了香港電影產業衰落的軌跡,1995年後港產片逐年遞減,直至今日部分弊病也未獲充分解決。

局外人尤其台灣觀眾,往往會視「九七」為香港電影由盛轉衰的關鍵;然而深入觀察產業發展,便會發現九十年代初期,港產片的風光便遭盜版光碟拖累。1993年《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打破原來西片在港票房一向較本土影片遜色的局面,宣告好萊塢電影正式攻下香港市場,其後再經歷1994年台灣放寬外片進口限制、發行商聯手壓低版權費用,港產片衰落已成定局;1997年回歸中國、亞洲金融風暴,只是壓垮電影工業的最後一根稻草。

電影業對一路走下坡的頹態並非無知無感,許多被奉為經典的港片,恰恰都發生在「九七」以後,精擅操作類型公式的香港影人放手嘗試更為風格化的創作手法,一度讓港產片闖出新氣象。就後見之明言,這些努力雖未成功扳回劣勢,但的確產出形式、眼界均遠超黃金時代的傑作。

如今,港產片已死是華人圈常年話題,較謹慎的評論人不致妄下定論,但也為失去港式魅力的現況抱憾;然而距離九十年代已過去三十年,香港電影依然一息尚存,相當頑強。情況究竟是更加惡化了?或者香港影人仍在努力尋找能發揮的面向,提升故事及製作品質,重塑「香港」這個文化品牌?新一代創作者又是如何看待港產片的過往?

這些都是我們想透過本次專題「香港電影浮沉錄」釐清的困惑,並邀請到四位新生代導演談論這個話題。

香港電影浮沉錄

如今,「香港電影已死」是華人圈常年話題,較謹慎的評論人不致妄下定論,但...

香港電影浮沉錄 香港電影 琅琅專題 金馬獎 金馬影展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