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書畫裡的舶來品?—故宮特展「無界之涯—從海出發探索十六世紀東西文化交流」書畫選粹

琅琅悅讀 故宮文物月刊

文∣蔡君彝(作者任職於本院書畫文獻處)

圖∣國立故宮博物院、Encyclopædia Britannica提供

(傳)唐 邊鸞 花鳥 軸 局部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十六世紀海上交通的繁盛,讓來自南洋、東洋與西洋的物種、物品與技法,成為中國藝術家創作的養分。這幅舊傳由唐代邊鸞(活動於唐德宗朝〔780-805〕)所繪的花鳥畫軸(圖1),便極可能是晚明畫家依據當時從大洋洲進口的極樂鳥為藍本所繪。畫中的長尾禽鳥,有著綠色頸羽、褐色腹羽及纖白尾羽,與原產於大洋洲巴布亞紐幾內亞(Papua New Guinea)的極樂鳥(bird-of-paradise)相當神似。(圖2)這種尾羽華美的熱帶鳥很早就成為當地的熱銷出口品,十六世紀初葡萄牙探險家對當地風物的紀錄中,就曾提到各地人士爭購極樂鳥羽以為裝飾一事。其實早在八世紀,東南亞麻六甲地區的王國,便曾透過朝貢貿易進獻極樂鳥的羽毛到中國。這張畫應可視為極樂鳥出現在中國的早期圖像證據,反映了當時中國與太平洋諸國頻繁的貿易交流。

圖1左 (傳)唐 邊鸞 花鳥 軸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故畫001773 圖2右 ...

國際貿易除了提供書畫家新的創作素材外,也提供了新的創作介面。源自日本的摺扇畫,就是最好的例證。摺扇最早於十、十一世紀由日本經高麗(今北韓)傳入中國時,僅為少數使節、文士所有。十五、十六世紀以來,摺扇隨著中日勘合貿易大量傳入中國,刺激了中國本地的仿製以及書畫家的創作,逐漸在地化、文人化、市井化。 周臣(約1450-1535)的〈松壑聽泉〉金地水墨摺扇(圖3)便是將中國的流行畫題轉載於此一新介面上的例子。明代文人間,流行將他人的別號嵌入山水或園林畫中,並寄寓褒譽之意,用以祝壽、送別、頌德、酬贈。 這把畫出高士獨坐樹「石」下聽「泉」觀瀑的摺扇,正是為別號「石泉」的扇主所作。畫家表面上畫出松蔭納涼、泉瀑清冽的消夏景象,但也巧妙地利用畫中景物申明扇主剛正如石、清廉如泉的性格,並借用摺扇輕巧、便於隨身攜帶的特性,為別號圖拓展出新的觀賞情境。

圖3 明 周臣 松壑聽泉 冊頁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故畫003527

隨著遠洋航線的開通,從歐洲傳入中國的新知識與技法,也為中國的藝壇帶來新的風貌。明萬曆年間出版的《程氏墨苑》,便是絕佳的例子。這本由徽州墨商程君房(活動於明萬曆朝〔1573-1620〕)刊印的墨譜,收錄名家刻繪的墨樣近五百二十種,是明代四大墨譜中最為精妙者,也是最早受西洋畫風影響的中國版畫。此書的一大特色,就是收錄了四張以西洋銅版畫風格刻印的西洋宗教題材版畫;其中的〈天主〉墨圖(圖4)乃仿自日本九州畫院於1597年所刊行之聖母子像,後經來華教士利瑪竇利瑪竇(Matteo Ricci, 1552-1610)收藏並傳入中國,顯現了明代畫家與工匠對異國文化的學習和詮釋成果,以及文化交流的輾轉複雜。

圖4 明 程君房 《程氏墨苑》 〈天主〉墨圖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平圖011187

十六世紀的大航海時代,西歐諸國及中國、日本等的亞洲諸國,紛紛主動或被動地加入探索異域的行列,揭開了全球化的序幕。多方人群的相遇,除了撼動原有世界秩序、造成政經勢力的拉鋸碰撞,也促成大幅度的、頻繁的跨文化交流,催生了無數精采的藝術作品。本次展覽中,中國書畫展件為數不多,卻具體而微地呈現這個大發現的時代迂迴複雜的文化交流,以及中國藝壇不斷吸納、輸出、激盪、融合、再創的精彩過程,值得細細品味。

本次展覽中,亦論及當時由中國輸出至海外的書畫作品及其對海外藝壇之影響,例如祝允明〈雜書詩帖〉(圖5)、陳子和〈和合仙人圖〉(圖6),詳情歡迎參考本篇原文。

圖5 明 祝允明 雜書詩帖 卷 局部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故書000097

圖6 明 陳子和 和合仙人圖 軸 蘭千山館寄存國立故宮博物院 寄存001578

●本文摘錄自《故宮文物月刊》490期1月號〈「無界之涯─從海出發探索十六世紀東西文化交流」特展書畫選粹〉

故宮文物月刊

國立故宮博物院發行的《故宮文物月刊》以深入淺出筆觸介紹與探討故宮文物及...

故宮文物月刊 國立故宮博物院 明代 歐洲 畫家 創作 文物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