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宜安/從文化角度解讀「都市傳說」
(講者:謝宜安/輯:一刻鯨選)
通常我們一提到都市傳說的時候,可能會覺得它就是一些恐怖的故事,但實際上其實我們的恐懼,都不是我們一個人的恐懼,這些恐懼都反映了社會。
比如說,在1990年的時候,一則廣泛流傳的都市傳說,甚至成為了當時轟動全台的新聞事件。
當時,一位馬小姐打進了中廣的call-in節目,她一邊啜泣,一邊說:「我的一位朋友來告訴我,他的朋友的一個小孩,兩個月前失蹤了。做父母的非常著急,到處去找都找不到。就在他們去行天宮求神的時候,當他走出行天宮的大門,就看到一個小孩子在旁邊乞討,這也就是他們尋找了兩個多月的兒子。這個小孩子才4歲大,但是他的雙手被剁了,舌頭也被剪斷了,根本沒有辦法說話,但是這個小孩子還認得他媽媽」。
這個電話,引起家長們的恐慌,擔心孩子可能會成為下一個受害者,平常不去接小孩的家長,這個時候都開著車來到了國小門口,把國小外面擠得水洩不通。
事件驚動了警察局跟社會局,他們也出動去尋找是否存在這樣子的犯罪集團?是否真的存在有小孩子被擄之後,被剁掉手腳,變成乞丐兒童這樣子的情況?但是警察局跟社會局都沒有找到。
記者也訪問了行天宮前的小販,小販們回答的確是知道有幾戶人家會帶著身心障礙的小朋友來乞討,但並沒有看過被截斷了雙手雙腳這樣極端狀況的人。
後來,新聞局也介入了,他們去調查這背後到底是怎麼傳播的?報告顯示,這竟然是一個「第18手傳播」!也就是說,馬小姐聽到的不只是二手消息,她聽到的是「第18手消息」。比如說:她可能是從同事聽說的;同事可能是從同事的丈夫聽說的;同事的丈夫可能又是從誰聽說的……往前推居然至少18個人。也許在這更之前還有更多人,只是這個傳播鏈已經無法調查到了。
為什麼這一起的虛構事件會造成這樣子的效果呢?人們幾乎在聽到這樣一則故事的時候,就願意相信它是真的,並且已經開始要害怕了!這其實跟1980年代末期當時的社會氛圍,有非常密切的關係。
在1980年代末,也就是1986年到1990年的這段時間,發生了非常多的孩童綁架案,而其中最知名的也許是1987年的「陸正案」。
曾經有人統計,在當時可知的綁架案當中,國小學童的比例佔得非常高。在這之前也存在綁架案,但是綁架集團並不一定那麼集中的瞄準了國小學童這個族群,他們可能會選擇綁架一些家裡已經有了錢的人,比如說是開店的老闆。
但是突然這個時候,開啟了國小學童綁架潮,很可能是因為這個時候台灣的中產階級家庭已經很多了,而只要綁架這些國小學童,他們的父母都很奮力籌出錢來,來贖回他們的心肝寶貝。而且國小學童比起成人更容易綁架,比如說他們可能更願意相信別人,或者說他們的抵抗能力也比較弱一點,因此小孩非常容易被綁架。
其實仔細檢視,截肢丐童的傳說有非常多不合理的地方:
像是小孩子們面對截肢手術其實是有風險的,脆弱的他們可能會因此而感染甚至死亡。並且在進行這樣高難度的手術之後,居然只是把小孩子們丟去乞討,可以說是非常的「不划算」,因為乞討一整天得到的錢非常有限。
因此這可以說是一個比較不合理的綁架案故事,但是它又具備了更多恐怖的元素,而這些恰恰更加符合家長們內心的擔憂。
我們現在回頭看這個1980年代末、1990年代的這段時間,我們幾乎已經難以回到那個時候的社會氛圍,但是透過截肢丐童傳說的流傳,透過了解當時的背景,我們或許可以摸到當時恐懼的家長們心中無邊無際黑暗的一點邊緣。
作者|謝宜安
臺大中文所碩士,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成員。著有非虛構《特搜!臺灣都市傳說》、小說《蛇郎君:蠔鏡窗的新娘》,合著《臺灣都市傳說百科》、《臺灣妖怪學就醬》,參與《說妖》系列桌遊與小說。
對都市傳說進行考證與分析,關注怪談與民俗的現代性、性別議題,希望藉由傳說解讀人心。
更多 謝宜安|台灣人耳熟能詳的都市傳說:從文化角度解讀,點我聆聽
一刻鯨選|聲音知識的傳遞者
由一群熱愛生活、喜愛聲音的深海鯨編們組成的團隊,每日每日,在知識深海裡優游,努力地將滋養心靈的點滴化作聲音,只願能與您分享一刻的感動。
FB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jinfmnet/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