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遠傳】金門縣文化局圖書館:遊賞戰地四季自然文史風情

聯合新聞網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2022 年冬季走讀活動將帶領民眾搶先體驗剛開通的金門大橋。

撰文|袁庭堯 

圖片|金門縣文化局提供

論歷史,金門的開發比臺灣還早,西漢時期就有先民開發的足跡。唐代有牧馬監陳淵率領 12 姓氏的族人到金門牧馬,打下金門發展基礎;宋代,理學大師朱熹到金門講學,奠定文風;元代時,金門開始設場產鹽,金沙灣周圍鹽埕林立;到了清代,金門更是「文武兼備」,累積培育出 50 位進士外,還出了很多總兵、提督等將官。

民國初年,隨著國共戰爭、落番,金門開啟了動盪的時代。許多金門子弟外出求生存,告老還鄉後,陸續在當地建造了 100 多棟洋樓。而古寧頭戰役、八二三炮戰等更是讓金門留下抹不去的戰地傷痕及特殊地景,加上島嶼的自然景觀,造就今日金門與眾不同的迷人風貌。

走讀活動橫跨四季

在深厚堆壘的文化底蘊下,金門縣文化局圖書館(以下簡稱文化局圖書館)為了推廣閱讀,讓閱讀立體、在地化,因此將活動與文史資產結合,自 2006 年起就嘗試定點導覽、規劃文化走春活動。

充滿異國感的洋樓,訴說著島嶼歷史的推演。

隨著導覽與走春活動越加盛大,文化局圖書館遂運用金門豐富的 250 處有形文化資產,及「金門迎城隍」、「中秋博狀元餅」等無形文化遺產,於 2019 年起正式推出「走讀村庄.四季閱讀漫步―走春、戀夏、賞秋、藏冬」活動。金門縣文化局局長許績鑫表示,「金門四季可遊,春天有霧有雨,累積的地下水孕育萬物,廟宇醮慶是春天的風景;特殊的夏日風情則適合海邊活動;秋天則有博餅等藝文活動;而冬天雖極冷冽,鸕鶿與老兵回來,別有一番景致。」豐富的四時變化,讓民眾從史蹟、特色產業、山水地景、城鄉風貌、文教場館、宗教信仰、在地美食、自然觀察等多元面向認識金門。

「走讀村庄」系列活動橫跨四季,帶領民眾用多元的視角重新認識金門。

溯及 2019 年春天,活動從東北角的山后出發,當地民俗村以傳統的閩南建築聞名,一旁的「船形堡」更有說不完的精彩抗敵故事。夏天來到沙美,藍天白雲配上當地「摩洛哥」風格頹屋,別具風格特色;陽翟大街上的金東戲院是國片《軍中樂園》取景地,充滿 40 年代的氣息。秋天走到料羅,當地曾是海戰要地,保留不少軍事建築。冬天回到金門西南角的庵前、吳厝,當地有祭祀陳淵夫婦的廟宇,以及充滿時代話題的「八三一」單位。

2020 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春、夏走讀活動停辦,秋季復辦時,從東北角青嶼出發,當地有明朝保皇嗣的太監張敏墓及「下馬碑」遺址,還有許多特色建築物和牌坊。冬天走進金門東方的東、西村,鄰近的畜、農產試驗所反映出抗戰時期軍事的企圖心和發展實力,清朝名書法家呂世宜故居也吸引不少文人造訪,一旁的庵邊則以金府王爺建醮遶境聞名。

重拾回憶與文化認同

隨著疫情趨緩,2021年走讀活動重新出發,春季的起點是金門西南角—歐厝,此處以洋樓、古建築聞名,可體驗異國風情。夏天則到頂堡、下堡,當地是金門翁姓家族的發源地。秋天走到太武山下的斗門,當地社區營造有成,可爬古道登高或一覽田園風光。冬天的重頭戲則是太武 12 奇景,「毋忘在莒」石碑訴說戰爭的無情,凸顯和平的無價。

「出磚入石」是閩南建築常見工法,藉由走讀活動帶領民眾實地觀察。

來到 2022 年,春天的走讀活動從距離中國大陸最近的浦邊開始,當地同樣有著為數不少的古建築及洋樓群,也是金門重要的港口。夏天則開啟南海岸巡禮,從新頭碼頭海岸到南石滬公園,解密花崗石產業。秋天前往古蹟豐富的後浦,恰可搭上 10 月舉辦的「金門海洋藝術季」系列性活動。冬季則是直達金門最西邊的烈嶼,參加民眾可搭車直接穿越新開通的金門大橋,搶先體驗。

許績鑫表示,走讀活動以背景導讀、實地走訪等方式,帶著鄉親走出戶外、讀出家鄉原始風貌,不僅重拾遺忘的記憶,也找回文化認同。活動規模過往都是 160 人,為了達到最佳解說效果,今年起減少為 120 人,採 1 車 1 小隊方式進行,由協助活動路線設計的金門文史工作者黃振良、陳炳容及金門縣領團解說員協會理事長陳成基分別各帶一小隊沿途講解。為讓閱讀服務可更深入鄉間,活動還配有。圖書巡迴車,如 2022 年夏天的走讀主題為海洋,館方即規劃了海洋書展,讓民眾走讀完便能從書車借閱相關書籍,延伸知識的探索。

配合走讀活動推出圖書巡迴車,將閱讀推廣深入鄉間。

隨著走讀活動邁入第四屆尾聲,許績鑫回憶,每場走讀都吸引眾多鄉親攜老扶幼參加,場場報名秒殺。民眾跟著講師漫步在鄉間,聆聽著屬於該村庄的故事、歷史,即使不是當地人,也彷彿身歷其境。與此同時,為使文化推廣能與觀光結合,今年也首度保留名額給當地旅遊公協會人員參與,期待能培育年輕種籽教師,拓展在地導遊、解說的能量,未來更會邀請當地鄉鎮長一同參與,加深與地方的連結。

在地文史工作者投入走讀活動,解說每個角落的歷史故事

建立屬於金門的情感與記憶

除了辦理走讀活動,體驗文化民情之外,文化局圖書館也協助推動「村史編纂」工作。許績鑫表示,許多在地年輕人不知道家鄉的文化厚度,於是找來有志之士、老師、學者及公務員通力合作,透過田野調查撰寫出書,不僅質量優、可讀性高,更帶動溯源、朝聖風。推動 6 年來,已順利產出 37 本村史,今年又有 40 多個村莊被記錄,出版的村史也頻頻獲獎。許績鑫對此相當看好,「村史編纂有助於推廣研究金門的工作,成為金門年輕人溯源、修訂地方誌的重要依據。而深入的研究成果也將回饋到走讀活動上,讓內容更深、更廣。」

許績鑫認為,新文化的養成需要時間,公部門透過走讀活動、村史編纂等多元方式吸納更多民眾參與,將帶起金門文化、觀光的新循環。也鼓勵民眾把居住的土地當成一本書來閱讀,就會多一份對這片土地的情感認同及記憶。

●本文摘選自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所發行雙月刊《書香遠傳》雜誌163期:走讀咱的家鄉,授權於聯合新聞網‧琅琅悅讀刊登,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國資圖) 為國內首座國立級數位公共圖書館,曾獲國際...

金門 圖書館 文化資產 抗戰 海洋 觀光 閱讀專題 閱讀藝文 書香遠傳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