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遠傳】用走讀串聯家鄉土地!袁庭堯:一步一驚喜 閱盡家鄉事

聯合新聞網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撰文/心怡

圖片/汪正翔、探照文化、島內散步提供

走讀並不限制在城市中舉辦,還可走進農村親身感受。(圖/汪正翔、探照文化、島內散步...

走讀,顧名思義即是「走」與「讀」。社會學者李明璁進一步解釋,走,不只是雙腳行走而已,從短距離的日常散步,以至時間久一點的壯遊式旅行,各種移動,都能稱之為走;相對而言,讀,也不僅侷限於傳統紙本的閱讀,各種資訊如紀錄片、音樂創作與在地聲音,也都是廣義閱讀的一部分。

「當我們把走跟讀的定義與範圍放大後,就會發現兩者開始有了交集。」李明璁認為,人們透過廣義的移動跟接收,不僅能開拓全新視野,也會在不斷的發現中,對自我如何在世上安身立命有更清楚的座標。「你會知道自己是誰?從哪裡來?將朝向何方而去;走讀就是人類形成知識與文化,一體兩面的動作。」

李明璁認為,走讀就是對世界的重新認識。(圖/汪正翔、探照文化、島內散步提供)

認識家鄉 串聯與土地間的情感

近 2 年,李明璁受文化部之邀,擔任「走讀臺灣」策展人,對於走讀,他有著深刻與內斂的省思,「許多人總認為,走,就必須走離家鄉越遠越好讀,也必須要讀越不熟悉的知識才能有所成長。」他本身並不覺得應當如此。

即使是熟悉的家鄉,從不同觀點重新理解、認識,也可得到新收穫。(圖/汪正翔、探照文...

「走讀,是對世界的重新認識,不只是把未知化作已知,也涉及我們如何重新發現已經很熟悉、近在咫尺的周圍環境或這座島嶼上的人、事、時、地、物。」李明璁笑言,具有大發現的旅行,不見得要到遙遠的它方,也許只要重新探索並反覆走讀自以為很熟悉或是原以為不過就是如此的家鄉事物,也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意。

對此,「島內散步」執行長邱翊也心有所感表示,「走讀,不僅能讓外界更認識在地,同時也能提升在地的凝聚力。」

「走讀可以讓在地人或是在地的店家理解,原來他們的故事或是產業都是有價值的。」身為大稻埕的子弟,家族五代人都居住於此,邱翊在投入走讀活動之初,即以大稻埕為起點設計走讀路線。而他也在過程中發現,越是土生土長的在地人,越不了解原來習以為常的生活,在別人眼裡可能是難能可貴的一種發現。很多時候,參與民眾的回饋都令他不禁莞爾。許多人告訴他,自己在當地住了一輩子,卻不知道今日走讀的所見所聞,甚至還有孩子在參加活動之後,看見當地的匱乏與改進之處,主動表示要寫信給市長,告訴市長他所看見的地方真實樣貌與所面臨的問題。

走讀不僅能認識地方文史,也能進一步了解相關產業。(圖/汪正翔、探照文化、島內散步...

「其實我們生活的城市是很有深度的,只是我們不知道,但不知道不代表沒有。」投入走讀活動 10 年來,邱翊的熱情非但沒有走讀活動,讓民眾更理解到自己跟這片土地、跟家鄉的關係是什麼。」

以在地視角出發 說在地語言

對邱翊而言,走讀活動有別於一般旅遊或是書籍閱讀,不只有看或聽,而是整體的五官感受沉浸其中。「當人們直接走到現場時,五官就會被打開,並透過感官的體會去改變對這個地方的觀點,甚至得到一些東西。」

例如「島內散步」在 8 月於嘉義地區推出新的走讀行程―「來去嘉義踅街!新鮮採集很慢的二通故事」,除了與在地劇團合作,以戲劇演繹的方式敘述在地故事,也從街廓發展的角度,引領民眾走入在地人俗稱「二通」的中正路,從街區廟宇、店家、建築等細節觀察,深入二通與鄰近市街發展的脈絡與街道中的生活記憶。

邱翊是大稻埕生長的在地人,親自帶領大稻埕的走讀活動。(圖/汪正翔、探照文化、島內...

雖然走讀是與社會、地方進行深度連結的捷徑,然而邱翊也直言,必須嚴守不打擾地方的規則,且團隊必須先與在地人士、商家建立信任關係,再投入大量的田野調查,試圖在習以為常中,找出外地人可能會感興趣的事物,並且轉譯成聽眾容易理解的語言。他以大稻埕的霞海城隍廟為例,一般外來遊客對於霞海城隍廟的印象,多著重在月下老人,然而以當地視角看來,在地人反而更重視主祀的城隍爺,甚至還暱稱祂為老爺。另一方面,他們也致力於以在地視角與在地語言做導覽。邱翊再以大稻埕媽祖宮前的小吃攤為例,「有些美食部落客或旅遊業者會稱這些美食小攤為涼州街早市,但是對在地人而言,哪有涼州街早市?我們都稱那裡是媽祖宮口。」

走讀活動的推動,不只有如「島內散步」等民間團體致力運行,也在各地圖書館中發酵。李明璁表示,在走讀活動盛行的當下,無論是中央或是地方的圖書館,也都相當積極在推行走讀相關的活動,或以讀書會形式,或以各種導覽,進一步體現圖書館在數位時代中,仍然保有不可或缺的場所精神。

「走讀同時也是一個強而有力的媒介。」李明璁笑言,走讀也能讓圖書館或社區中較靜態的知識保存和知識流通機構,與在社區中進行各種產業、文史以及社會議題的推動團體,得以產生新連結。

走讀可深入城鄉角落,與地方建立深度連結。(圖/汪正翔、探照文化、島內散步提供)

走讀未來 串聯與延伸

推動走讀活動多年,邱翊欣慰的看見,這幾年來臺灣的走讀活動,有別於過往的文化導覽,往往是藉由長者說故事的形式,或是透過課程學習進行,現今大多選擇以更輕鬆、有趣且貼近民眾的方式,以提升參與意願。

對此,李明璁也表示肯定,如今走讀活動已成顯學,他認為,每一場走讀活動都必須掌握三大準則―「讓複雜的事物簡單化」、「讓簡單的事物變得有深度」及「讓有深度的事物變得有趣」。他以 2022 年「走讀臺灣」策展為例,活動從時下受歡迎的電視劇《茶金》出發,透過走讀路徑與走讀書單,讓民眾在輕鬆豐富的活動中,一步步了解大稻埕茶產業的發展,以及在 19 至 20 世紀時,臺灣又是如何透過茶產業,發展出具有國際化的經濟貿易型態與獨特的飲茶文化。

面對未來,李明璁樂觀表示,走讀活動仍有許多發展的可能,「透過走讀形式進行研究與倡議行動,已經是現在進行式。我也相信,未來的走讀,會走、讀得更廣,也會走、讀得更深。」

●本文摘選自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所發行雙月刊《書香遠傳》雜誌163期:走讀咱的家鄉,授權於聯合新聞網‧琅琅悅讀刊登,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國資圖) 為國內首座國立級數位公共圖書館,曾獲國際...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走讀 李明璁 大稻埕 劇團 嘉義 茶文化 書香遠傳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