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依妮/一種比24小時書店更沉浸式的閱讀體驗
文/鄭依妮
24小時書店是一種被商業包裝出來的偽需求嗎?
2014年7月12日,位於廣州體育東路的1200bookshop正式對外營業,這是廣州第一家24小時營業的書店。
書店創辦人劉二囍還記得開業那天晚上,書店內人潮湧動,媒體蜂擁而至,所有人一起期待凌晨的到來。
那時候的人們對於凌晨的書店是什麼樣子充滿了好奇,究竟什麼人會在凌晨的書店閱讀?在書店紛紛倒閉的浪潮下,一間逆流而上的24小時書店,激發了公眾的好奇心。
廣州第一家24小時書店的第八年
劉二囍之所以想要開一家24小時營業的書店,緣於在台北的經歷。
如今,他依然記得在臺北的深夜兩點,自己從誠品書店敦南店走出來,看到出租車在街邊排著長隊,等待散去的讀者。
當時的劉二囍是震驚的,他以為,如果在廣州,這種景像大約只會出現在類似酒吧、夜店、會所或者大排檔所在的街道。
這讓劉二囍覺得,誠品是一個值得尊敬的書店:「從此24小時書店在我心中留下了一個念想。可以說,沒有台北的誠品書店敦南店,就沒有廣州的24小時書店1200bookshop。 」
中央電視台CCTV-9紀錄片頻道曾播放了一條在1200bookshop拍攝的片子,記錄了一些夜宿書店的人。
每週六晚上12點,「深夜故事會」會在這裡準時開始,歡迎任何有故事的人前來分享,觀眾經常會有上百人。
也許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堅持,在CNN評選全球最酷書店時,1200bookshop赫然上榜。
如今8年已經過去,在這期間,全國各地許多24小時書店熱熱鬧鬧地開業,又悄無聲息地離場。面對疫情,1200bookshop也不得不斷臂求生。
2020年5月31日,老闆劉二囍關閉了1200bookshop中信後街店,與此同時也不得不暫停了總店的24小時營業製。
曾經,1200bookshop在夜晚收留過擠進書店過夜的學生、背包客、抑鬱症青年……人們在這個24小時營業的書店裡感受了特殊的親和、安全與信任。
中信後街店歇業那天,劉二囍在1200bookshop的公眾號上發文道別,同時宣告體育東路總店暫停24小時營業一段時間。
這間店,第一次在夜晚熄滅了燈。他說:「在我目睹了凌晨店內15個顧客裡僅有2個常規讀者後,在我了解到店員無法勸阻他們脫鞋而散發出異味後,在我得知夜間失竊事件頻頻發生後,我覺得24小時營業需要暫時告一段落。(因為收留了很多人)書店夜間管理存在諸多不便,甚至存在安全隱患。24小時書店為很多人提供方便,可一些人太過於隨便,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
許多沒有閱讀需求的人湧進書店,也使得真正有閱讀需求的人失去應有的體驗,劉二囍不希望深夜書店成為另一個深夜快餐店。
除了一些能對外訴說的苦衷,這家24小時營業的書店,在深夜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劉二囍經常要周旋於留宿者和派出所警察之間,讓他們配合做身份證登記,還要思考如何維持深夜書店閱讀的氣氛,這些都是讓他頭痛的難題,但接受采訪時,他都輕描淡寫地略過,不再細說。
深夜書店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在電商平台的衝擊下,實體書店舉步維艱,24小時書店的通宵營業更像一種行為藝術。
人們真的需要24小時書店嗎?全國如此多的24小時書店都陸續倒閉了,是否足以證明深夜去書店讀書就是一個被商業包裝出來的偽需求?
「三更半夜去書店閱讀確實是一個偽需求。」
劉二囍直言不諱。但他停頓了一下,又說:「而希望在深夜凌晨的城市中找到一個安身之處是硬需求,就算一個人也能夠不被打擾,這也是24小時書店所承載的意義。它能給人們在孤獨的深夜提供一個可以待著的地方,且不需要有太大的負擔。 」
凌晨兩點多的書店裡,有人趴在桌子上睡,有人靠著牆角睡,有人坐在台階上。
在深夜的1200bookshop,有個滿頭銀髮的老人在這裡翻閱詞典。他脾氣不好,常和別的顧客吵架。
但抱著磚頭一般厚的詞典時,他又極安靜虔誠。
有時夜裡人多了,他也會一個人抱著書跑到樓梯一角坐下。
旁邊,是他隨身攜帶的袋子,裡面裝著一堆破舊的換洗衣物。
一對在廣州城區擁有房產的夫妻幾乎夜夜來這裡看書,妻子睡不著,獨獨在書店能睡下。
丈夫陪在一旁,通宵安靜地看《資治通鑑》。對他們而言,也許24小時書店能夠提供一種歸宿感。
一位即將離開廣州的女生最後一次來到這裡,寫下:「一直不喜歡車水馬龍的街頭,不喜歡擠不完的公交地鐵,謝謝書店,讓我有了家的感覺。」
經歷過失戀、被辭退的年輕人專程回到書店留言:「還記得這裡的書和咖啡。想想這段時間經歷的事情,原來我已不知不覺成熟。謝謝有書有咖啡陪伴的每個夜晚。」
理想的城市就應該有足夠多的空間和時間讓人們免費棲息。劉二囍說:「我很欣慰夜間書店能夠給他們提供一些光和熱,與此同時,他們心懷感激之情,給予書店與店員尊重。我覺得服務於他們才是24小時書店更應該要做的,是他們的存在1200bookshop更有存在的價值。 」
位於北京東城區美術館東街的三聯韜奮書店,也在2014年轉型成一家24小時書店。
後半夜夜讀的人,除一些上班族、學生等白天沒時間逛書店的讀者,還有那些初來乍到闖蕩大城市的打工人,比如李昊。
「我曾經在失業的時候,在24小時書店住過一夜,當時身上只有40塊錢。那時書店深夜的光就是這個城市的光,只要有一個容身之所,我就能更堅定地留下來。後來找到工作了,我又回書店買了兩本書,表達自己的感謝。那段在書店過夜的經歷,讓我至今難忘。」
一家可以睡的書店,才是真正的沉浸式書店
對現代人而言,「先去實體書店逛一逛,看到喜歡的書就拍下來,回家網購」的模式,已經成了普遍的省錢策略。
那為什麼還要去書店?我們也許可以換一個角度來看問題:現在全世界的音樂正在重新回到一個販賣現場演唱的狀態,從業者不再靠賣唱片賺錢,唱片對他們來講是一個推銷演唱會的工具。
那為什麼很多人願意花一大筆錢去聽演唱會和音樂會?原因之一是為了感受現場氣氛。
同樣的,書店提供的也是一種閱讀的現場氣氛,而不再僅是買書和找書這麼簡單,去書店可能是為了尋求一種處於其中的閱讀體驗。
從「書店+X」的思路出發,如今,劉二囍還探索出了經營書店的新方向。他在荔灣湖公園開了一間升級版的1200bookshop——1200book&bed,這個面積達1100平方米的複合型書店更確切的描述,應當是「24小時的旅行書店」。
這裡能提供低至44元一晚的床位住宿,雙人膠囊也不超過百元。
劉二囍在書架中間開闢了單獨的膠囊床位,就像把膠囊旅館植入到書店裡,每個房間都設置有窗簾,你只需專心閱讀、思考、入眠。這也是極具特色的、睡在書架中的單人膠囊床型。而全店的「豪華」房型「書房榻榻米」的價格也僅需兩三百元一晚。
雖然沒有傳統酒店中鬆軟的床墊和枕頭,住宿條件比起很多酒店也有很大差距,但是住客可以真真正正地住進書店裡,實現沉浸式24小時閱讀體驗。
每天晚上10點,書店打烊後,只有住客可以依然留在店裡安心看書。無論看到幾點,累了就可以抱著書倒頭睡去。
這是一種普通主題酒店無法複製的體驗。
劉二囍介紹,住在書店裡的人,有的是來這個城市短暫停留的背包客,也有已經在這個城市工作生活的打工人,因為這個書店而選擇在此長租下來。
在店裡的公共區域,會不定期舉辦讀書會和電影放映會,大家能在這裡認識很多同樣熱愛書籍的朋友。
目前,荔灣湖公園這家1200book&bed的長住客比例超過了50%,剩下的床位也經常一床難求。
不知不覺,唱片和CD機成了昨日記憶、小眾愛好,而實體書店或許也需要自我診斷、開方找藥、自我解救。
書店也許會消失,就像人生也會迎來終點,但劉二囍覺得,至少我們「需要有活過的體驗」。
回想起當年開24小時書店的初衷,劉二囍說:「書店是有能量的,人們走進書店能感受到這裡平靜的氣場,然後得到某種療愈。大城市太冷漠,溫暖的事再小,你都會覺得世界更好了一點。希望書店可以傳遞一種人情味,也希望外面不好的東西在這裡可以得到緩和。」
●本文由《新周刊》雜誌授權刊登於聯合新聞網「閱讀」頻道。原文為第609期:別想擺脫書中〈一種比24小時書店更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