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文學獎精選/大大武花大武花 台南夜市人生
琅琅悅讀「LOG IN 台南——0到400之間 文學之旅」系列活動,精選書摘及近五屆台南文學獎獲選作品,由【我們日常】、【我們記得】、【我們所在】三大主題,帶領您一同遊台南!
文/葉淑音
逐夜市而居
臺南以古蹟和夜市聞名,一個是歷史文化的痕跡,一個是流動的民生經濟,兩者皆能引發遊興。然而對庶民而言,夜市顯然更有親和力。所謂「大大武花大武花」,不但是每週的時間表,也是一年份的活動預告。
小時候,我們一家是夜裡的游牧民族,每晚逐不同的夜市而居,燈火通明的綠洲召喚了四面八方的群眾。我們的攤位是夜市佔地最廣的遊樂場――套圈圈。
攤位分為前後兩半,前半區是嚐鮮客小試身手的領地,各式小瓷偶在伸展臺上排排站。套中的瞬間,籐圈在瓷偶身上搖起呼拉圈,場邊同步響起雀躍的歡呼。
後半區是豪客萬箭齊發的狩獵場,大型布偶、模型玩具、箱裝飲料、家電用品應有盡有。一個巧勁,籐圈禦風疾飛,轉瞬化為酒瓶的項鍊,彷若內建導航般精準著陸,豪客嘴邊漾起了一抹內斂的笑意。
因攤位規模大,我們總是最早進場、最晚收攤,貨車載著疲憊的一家人和沉重的生財器物,款款駛離空曠而漆黑的夜市,是我記憶中的曲終人散。生意鼎盛時期,收攤時瓷偶已裹上一層露水,返家途中,臺南的虱目魚粥店已經開賣,別人入店吃早餐,我們來吃消夜。
擺攤最怕下雨,別的攤位只須撐起一把大傘,我們得冒雨搶收攤上的貴重物品,籐圈、瓷偶則先任雨淋。曾經一場滂沱大雨使整座夜市斷電,雨中摸黑收攤,瓷偶淹在水裡,籐圈暗中流走,只能隔日一早速回蒼白的夜市,四處撿拾漂散的籐圈。
我的夜市人生始於臺灣錢淹腳目的黃金年代,夜市人潮川流不息,父母在攤上忙碌而欣悅。經濟起飛帶動娛樂業的興盛,我們的籐圈也跟著漫天紛飛,匡啷匡啷落下了錢雨。
那拋擲的不只是籐圈,還有想要套中什麼的意念。父母年輕時,從外地移居臺南謀生,也像被拋出的籐圈,落地便生根,套中的是一代的榮景。
然而拋出後,也可能冷不防吹來一陣野風,瞄準的籐圈就這麼一歪,被吹出場外。當電子遊戲的風潮來襲,傳統的娛樂業轉趨沒落,我們的攤位面積日漸萎縮,最後乾脆收攤。
聽父親說,巔峰時期,武聖夜市一晚有八攤套圈圈齊聚,如流水席一字排開,燈火輝煌,品項琳瑯滿目,十分壯觀。而今套圈圈的人流逐漸退潮,風光不再。
現在家裡仍留有當年的鎮攤之寶,是一座與我肩膀等高的巨大花瓶,拿來插花是大材小用,得插甘蔗才夠看。瓶身繪有細緻的花鳥,像是宋人的工筆畫,釉彩依舊散放流光,鶯歌出產,如今市面上已不復見。它當年鎮守攤位的邊疆,在籐圈的槍林彈雨中、在高手夜夜環伺下,從未失守。它陪伴我度過無數個在貨車上寫作業的夜晚,也見證了父母那一代的繁華與失落。
●本文為「臺南文學獎第十二屆」獲選作品。由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授權刊登於聯合新聞網「琅琅悅讀」,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