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文學獎精選/心裡的雨,結束了就好
琅琅悅讀「LOG IN 台南——0到400之間 文學之旅」系列活動,精選書摘及近五屆台南文學獎獲選作品,由【我們日常】、【我們記得】、【我們所在】三大主題,帶領您一同遊台南!
文/鍾曉菲
臺南出走日記——窗花雨
那天從高鐵沙崙站,搭乘區間車來到了臺南。出了車站,但見天色烏雲密布,心想慘了,要下雨了。故鄉的午後,總會下起短而急促的雷陣雨,我一直沒有養成出門帶傘的習慣,以致我對臺南溽暑的記憶,總是和淋雨躲雨的場面綁在一起。
我想到那年高中畢業,離開臺南之前的最後一個夏天,閒居在家等待放榜,下午一兩點,我常騎著腳踏車,漫無目的在陽光盛大的府城晃蕩,最後往往朝著安平的方向騎去,但總在中西區時便停了下來。
「一碗豆花?」
「是,一碗檸檬豆花。」
那是一個特別的午後——媽媽已經不在了,但記憶中的宮後街阿伯還在。
其實,高中畢業應該是一件值得讓我開心的事情,理應可以進入夢想中的大學,未來,我或許也能站在講臺上,以一個歷史老師的身分,慢慢介紹出鶯料理在日治時期中的地位、講起醉仙閣和二戰的關係、帶學生走訪老街町街屋觀察斑駁而精緻的花磚與牆身,但現在,我只能一個人安安靜靜地捧著檸檬豆花,讓微酸的滋味隨著豆花及糖水的香甜順著咽喉慢慢進入我的胃中,彷彿這樣簡單的甜點,就能撫慰我因為擁有而失去的憂傷。
吃完豆花後,我騎著腳踏車到寶美樓巷弄中的民宿。
「媽媽,如果難過的時候怎麼辦?」
「找一個沒有人的地方哭一哭啊!」那時候的媽媽已經病重,平日幾乎臥床,亦無法過多的行走,需要人攙扶,身體孱弱的她很少說話,也沒有食慾,常想,要是地藏王菩薩可以帶離人的苦痛、超脫煩惱,那麼是否可以讓時間走得慢一些?
不知不覺,來到小時候媽媽很常帶我來看的這間小民宿。其實,它一開始只是一間工作室,專賣甜點,尤其是手工焦糖布丁,由於媽媽和我都喜歡吃甜食,所以常在我下課後帶我來這裡買,沒幾年,這間小工作室已然成為一間頗有在地特色的小民宿了——紅磚牆身以及特別的鳥禽圖樣窗花便是媽媽用來說故事的好材料。
「每一個窗花上的圖樣都有它自己的故事,就像妳以後也想講自己的家鄉故事給學生聽一樣。」
那時候沒想過可以錄音,是個連電腦都還不普及、手機也還尚未使用的年代,如果我知道有一種方式可以保存聲音,那麼我肯定會在當時把所有的窗花故事都記錄下來。因為照片雖然可以拍了又拍,但失去的故事與人卻不可能再重來了,如同後來的寶美樓與小民宿,如果想要重現當時老舊古蹟的風貌,只能從腦袋的記憶寶庫中回放。
「這些東西會消失嗎?」
「如果消失了,它們就會成為故事,那時候會有更多的人去說。」
此時此刻,我從西門圓環再次開始,複習經常與媽媽散步的民族路永樂市場,鑽進巷弄、點杯青草茶,來不及買的春捲和布丁或許下次可以再相遇,而我目光始終停駐在神農街底的藥王廟,看著「福壽我民」的牌匾,我想對藥王大帝說:「謝謝您跟菩薩帶走了媽媽。」並轉身對右前方的榕樹爺許諾我將會持續向前,代替媽媽把故事好好說下去——心裡的雨,結束了就好。
●本文為「臺南文學獎第十三屆」獲選作品。由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授權刊登於聯合新聞網「琅琅悅讀」,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