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文學獎精選/漫步,巡海,漁光島 只是我在臺南的日常與尋常
琅琅悅讀「LOG IN 台南——0到400之間 文學之旅」系列活動,精選書摘及近五屆台南文學獎獲選作品,由【我們日常】、【我們記得】、【我們所在】三大主題,帶領您一同遊台南!
文/郭正宜
漫步,巡海,漁光島
清晨,早晨赤腳行過的漁光島旅程具有一種魔力,初日從東方木麻黃林爬起,清涼的海風吹拂肌膚,給人一種走在沁涼水中的感覺。身在沙灘上,鼻中有淡淡的海洋氣息。這是海的恩典,與人一種早晨清新的感覺。赤腳走過的漁光島沙灘,並未比我穿鞋走過的更加美好。赤裸的雙足,走在沙灘上,感受到沙灘的質地、阻力、感覺,和沙灘微微傾斜的坡度。尤其是雙足,需小心翼翼地微微躲避沙灘貝殼碎片、尤其是破碎蚵殼。有時候,試圖將雙足輕輕地踩在碎細的貝殼屑上,享受著微微的刺激感。這些腳底的微微刺激感,具有一種特殊魔力,既期待又怕被傷害的期待。同時,這些感受也都以特殊的姿態留存在我的記憶裡,這些都只是沙灘在觸覺上留下的細節,一般我們並不會留意,但其實那才是長久刻印在心中難以磨滅的記憶,是一種生活的註腳,來自於漫步者肌膚與大地肌膚的相遇。
日落時分,琥珀色的日光穿過白色的雲層而來,陽光灑落在海面,海上銀光炫人眼睛,不忍直視。許多玩弄風浪帆、衝浪板的人們,在陽光照射下,有如剪影一般。黃昏時刻的漁光島,不似清晨般清靜。沙灘上的人們,聚集非常多。有些少女們,穿著飄逸、單薄的連衣裙,帶著草帽,在海風吹拂下,享受自拍、打卡的樂趣。有一些剛剛學會走路,還包著尿布的小朋友,則索性坐在沙灘上,用著小小的沙杓專心地玩著沙。還有些青少年三五結群地,玩著海水,或在沙地上,用竹枝刻劃著字、或畫些圖樣。而我依然穿梭於弄潮的人群中,漫步於沙灘上。有時看看夕陽、有時看看打卡的美少女,有時看看沙灘原住民—小螃蟹—在它們洞口旁,用它們扒挖出來的小沙球所構築的沙球畫。觀賞這些沙球畫,你會感嘆造物者的神奇,它們也是自然中小小藝術家。有時觀看一枝被人們插在海灘上的竹枝,而一隻蜻蜓曾在此晾曬翅膀。這些足跡也許過幾個小時候,將會被潮水沖刷掉。這些踩進沙地的足跡,是一種印記,存在於差可持久的文字裡,是自己漫步、巡海的地圖。這是以言辭塑景的小小行動,一種暫時的安身。這些林林總總的景象,構成了漁光島的「地景」。
漁光島的「地景」不是美術館中的雕塑品或框框內的水彩、油畫,也不是從一段距離之外被觀看、被鑑賞的東西。地景不是被動地為我們所凝視的物體,而是恆常變換的參與者,是與我們同類的主體。地景會移動,是動態的,會引發內心的騷動,不僅在我們人生的過程當中,更在每時每刻,每起事件當中,雕刻形塑我們。
漫步、巡海、漁光島,只是我在臺南的日常與尋常。
●本文為「臺南文學獎第十屆」獲選作品。由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授權刊登於聯合新聞網「琅琅悅讀」,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