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文學獎/何止是一盤煎魚腸—黃彩甄
琅琅悅讀「LOG IN 台南——0到400之間 文學之旅」系列活動,精選書摘及近五屆台南文學獎獲選作品,由【我們日常】、【我們記得】、【我們所在】三大主題,帶領您一同遊台南!
文/黃彩甄
那日,從台南高鐵站接了南下返鄉的家人們,直奔附近不遠處的知名鄉間食堂,說好這晚要好好大啖台南風味菜。
談笑之間,一盤飄著熱香氣的煎魚腸送上,外型飽滿,咬下則酥香油潤不乾柴,堂姊夫驚喜,直說自從他的丈人過世後,就不曾再有機會品嘗這道漁村菜;另一表姊也接口,感嘆只有母親在生時才有口福能享用。
兩位已離世的長輩,一位是我的四伯父,一位是我的四姑姑,都是自小在七股漁村出生長大,甚至一輩子都守在漁港邊。我的父母親很早就遷居到鎮上,暑假時,阿嬤家的炙熱海風與空氣中從不間斷的鹹腥味,幾乎是我的兒時漁村記憶。
對虱目魚腸的初次印象,來自於父親稱兄道弟的好友,「外國安」魚塭俊雄阿伯。我始終記得他豪氣地說:「來!阿伯做個魚腸披薩給你們吃!」
果真是如大披薩的圓盤端上桌,黝黑的虱目魚腸淋上黃豔豔的散蛋,煎得熱騰噴香,氣味迷人,我的人生裡第一次對多刺的虱目魚有了好印象。
所謂的魚腸,在台南地區通常是指包含魚肝、魚腱和魚腸,相連成一付的虱目魚內臟。很多早晨賣鮮魚湯的店裡都會有燙魚腸,沾著醬油膏,佐上薑絲一起吃。不過,我不愛燙魚腸,嫌口感軟爛,而且氣味不足。
是的,煎魚腸最迷人的地方,就是氣味--外酥內軟的魚肝,脆口的小小魚腱,還有帶著焦香的Q彈魚腸,每一口都是令人回味再三的海洋鹹鮮氣味。
好吃的煎魚腸有很多要訣,完整的魚腸大約有半個巴掌大,新鮮當然是最重要,虱目魚在打撈前也得先餓養,好讓腸胃乾淨,才不致食來有腥沙感。
而說是「煎」,其實算是半油炸,稍多的油量可以保持整付魚腸外表的完整性,但魚腸飽含水分,魚肝又容易冒油,在油鍋裡總像是元宵節的炸寒單,四處奔騰的油泡逼人太甚,煎魚腸的困難度幾乎成了打怪等級,成了我家餐桌上可遇不可求的特殊菜單。
一直到十幾年前,某夜在赤崁樓西側的「阿忠漁粥」,發現牆上手寫菜單居然貼著「煎魚腸」,而且滋味令我驚喜,此後,一碗清爽的土魠魚粥配上一碟香煎魚腸,成了工作加班後極度渴望的療癒宵夜。
飲食喜好是個人情緒,想念的味道總是蘊藏某些心底故事。若不是因為飽滿的愛意,誰會願意在爐灶前站上十幾分鐘,輕細翻面,小心火候,忍受不時噴炸的油泡,不計代價,只為了百般疼惜的家人喜愛這款傳統漁家料理。
此道翻攪出深藏記憶的老滋味,何止是一盤煎魚腸?嘴裡嚐著鹹酥鮮香,熱氣全跑進眼底。來吧,讓我們下筷多食些,趁此感受回味長輩們綿恆永不滅的愛吧。
●本文為「臺南文學獎第九屆」獲選作品。由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授權刊登於聯合新聞網「琅琅悅讀」,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