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客新語/沒有人想聽照本宣科的藝術史!專訪「藝術史抬槓第一頻道」主講人盧泰康教授

琅琅悅讀 播客新語
(圖片來源:盧泰康教授提供)

一般我們在大眾傳播媒體上接觸到的藝術史,泰半是針對某幅名畫、某位藝術家,又或者是特定時期(如文藝復興)的剖析與介紹,即使和社會形勢發生交集,此類政經事件頂多扮演走過場的角色,作為藝術成就的補充或腳註。

「藝術史抬槓第一頻道」的不同,是節目團隊在研究證據,與戲劇性渲染推敲之間拿捏微妙的平衡,令洋洋萬言的資料變得流暢且不失深度,既吸引到青年族群(依後台數據,該節目聽眾年齡主要集中在18至22歲),在學術圈亦獲得正面回響。

該節目定期每周更新,自2021年開播,至今已累積一百三十餘集的內容。那受惠於他們的學術背景,與節目團隊轉化知識的方式更有絕對關係。(編按)

表演藝術團體「相聲瓦舍」有一個段子,內容是團長馮翊綱誇耀他報考北藝大戲劇系時,於筆試一關的傑出成就。在那次測驗中,他給自己的小論文擬了這麼一個標題:〈戲劇與水利的關係〉!

戲劇與水利扯得上關係嗎?相聲瓦舍自有一番幽默的歪論。無獨有偶,近期採訪播客節目「藝術史抬槓第一頻道」主講人盧泰康老師時,他也提到節目團隊中一位小編的碩士論文主題,即是討論Podcast與藝術史的連結。

為什麼將藝術史與新媒體的關係特殊化?我們猜想,那是因為嚴謹的藝術史研究,很少在公共視野中享有能見度。藉串流平台提供的點播數據,便能從聽眾對各個題材的參與度,識別台灣社會對藝術文化的品味,年齡、性別、區域構成的差異,更是一目暸然。

「藝術史抬槓第一頻道」小編KIN(左)、盧老師(中)、小編阿倫(右)。(圖片來源...

「我在學術工作待了20年,但大多數民眾都不知道我們在做什麼。」盧老師這麼解釋他製播節目的動機。

盧泰康老師,現任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教授,主要從事文化資產古物研究、歷史考古學及陶瓷史研究,「藝術史抬槓」的課題遍及台灣文物史、中西藝術史、文物保存、博物館/美術館實境走訪、各色人物訪問。節目由盧老師擔綱主講人,兩位小編則負責將題材與社會脈動連結,於節目中靈活引導話題,將氣氛推的更加生動。

最好的例子,是電影《Barbie芭比》於2023年夏天掀起全球粉紅熱浪時,團隊的即時回應。在名為〈漢代皇帝的芭比是武裝部隊!〉的集數中,他們除介紹漢代中山靖王墓最知名的考古發現金縷玉衣,也給了從漢景帝陪葬墓發掘出的陶俑有趣詮釋:這些全裸、無手臂的陶俑,之所以裸體是方便穿脫衣服,手臂則是木造的,可任意擺出不同姿勢。換句話說,它們就是皇帝的芭比娃娃。

漢景帝陽陵展覽現場。(圖片翻攝自:Wikimedia Commons)

漢景帝陽陵展覽現場。(圖片翻攝自:Wikimedia Commons)

漢景帝陽陵展覽現場。(圖片翻攝自:Wikimedia Commons)

奇情娛樂自然抓人耳朵,但含金量才是重點,那也是「藝術史抬槓」相較其他歷史類型節目最大的優勢。作為第一手史料的研究者、生產者,盧老師和小編紮實的學術背景,讓他們在傳播上更顯游刃有餘,只需將研究理解的成果以大眾化的語彙進行分享。盧老師甚至豪邁地說,製作「藝術史抬槓」不需要稿子,正式錄音前三人對一下內容就可以了。

也許對節目團隊而言,經營Podcast的難度反而出在「科普」的門檻。盧老師告訴我們,每次製播節目時,小編都耳提面命要求知識量不能超過節目內容的50%;實際上,30分鐘一期的節目長度也不適合呈現大量資訊,「就是稍微帶到,或挑有趣的提,多講就是學術論文了。」讓內容活潑有趣,始終是最重要的考量。

「小編說,我的人設是幽默、愛講笑話,很有知識的教授,但在『正視聽』這件事上,我是很會罵人的!最看不慣不懂藝術史偏偏裝懂,或是懂的人卻不願意分享知識!」盧老師笑著說,在Podcast這個園地裡火力得減輕,否則人設會崩解。

不難發現,盧老師可以說是位有俠氣的人。儘管我們還想進一步瞭解他接觸過的內幕,但說到底人設是要緊的。對黑料格外感興趣的讀者,不妨從〈藝術史不是歷史的插圖,大考中心踹共,不要整天只想解題,認真看看作品再說!〉〈故宮博物院居然還有比打破碗更大條的事情!要退回的蘭千山館文物有何來歷?〉入手——但也別光挑黑料聽,那肯定錯過許多樂趣!

收聽更多播客:

讓別人的故事,成為自己前進的靈感及動力!專訪「最近工作還好嗎」節目主持人Grace

《播客新語》

《播客新語》誕生於對還未被聽見的聲音的好奇心,在這個單元中,我們將挖掘網路上的Podcast寶藏,為那些沒有獲得足夠注目的播客主尋找知音。《播客新語》旨在提供多元的聆聽選擇,定期介紹各類型節目,從文化名人到販夫走卒,從不定期更新的煙花到從不懈怠的長青,我們將通過採訪深入幕後,為你呈現每個節目獨特的故事及價值,和播客主的辛勞與付出。

點點Podcast 播客新語 播客 聽Podcast Podcast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