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之後再無江湖?楊照細數大俠的形成

琅琅悅讀 一刻鯨選
武俠小說家金庸。(本報系資料照片)

(內容/楊照,編輯撰稿/一刻鯨選)

2018年文壇、媒體界、文化界痛失金庸這樣的奇才,這樣的損失引起楊照的一股衝動,他換上多年閱讀小說、創作小說、評論小說、解說小說的嚴格眼光,重新檢驗金庸的武俠小說。2024年,適逢金庸百年誕辰,楊照認為:

紀念金庸最有意義的方式,是將他的武俠小說按照創作時間先後,認真重讀一次,那是過去與現在、傳統與創新的一番奇妙對話。

重讀金庸武俠的意義

我們眼前的楊照鬢髮星星,眼神專注而凝重,回想自己年輕閱讀金庸武俠小說的經驗又不禁露出自豪的神色:「我們這一代的人的基本經驗,是讀金庸都讀得很早!因為那都是我們小時候的讀物。」不過,少時閱讀金庸的印象,真的準確嗎?楊照自我懷疑。

於是楊照興起一種想法「我應該以我今天『世故』的眼光,重新觀看金庸」,世故包含兩層意義,一層是理解了人情世故,也看多了人心險惡,認識了世界運行的道理與限制,這時再回頭看金庸,會不會有新的發現?另一層是,隨著年歲與閱讀經驗的累積,由這雙已經看遍各類小說的世故之眼,重讀金庸小說,會不會有新的評價?

作家楊照。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武俠小說已死?

楊照認為金庸的價值可以從「為何金庸之後無江湖?」的角度切入,為什麼武俠小說的在金庸與古龍之後,就被「寫死」了呢?我們可以誇張的說,金庸之後無江湖,也就是金庸之後就沒有武俠小說了,更準確的說:「金庸之後就沒有武俠小說的可能性了。」

所謂曾經滄海難為水,讀過金庸,再讀其他人的武俠小說,總覺得哪裡怪怪的、不對勁。這是因為金庸把武俠小說潛藏的可能性都開發了、表現完了、發揮完畢了,以至於在金庸之後要創作武俠小說,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目前還沒有看到任何人突破金庸所樹立的典範。

3月10日是金庸百歲冥誕,「赤子心 家鄉情」金庸百年紀念展正在其家鄉浙江嘉興海寧...

俠之大者!

金庸的武俠小說創作,非常大量且集中在他生命的二十年裡,近乎不可思議的,他大量生產卻在每部作品裡都有創新,也運用了不同的、新鮮的寫法。除此之外,金庸的武俠小說處理的共同命題,是「一個大俠的形成」。意味著作品裡帶著濃郁的傳記性質,清楚勾勒主角如何出現、如何成長、如何在武功修行與具備成為俠的精神素質上砥礪。而這樣的特色,在武俠小說的傳統裡是相當特出的。

遠流重新出版的金庸全集依然暢銷,擁有「父母介紹孩子讀」的代代相傳魅力。圖/遠流提...

這樣的寫作特色與金庸身處的時代是密不可分的,楊照提出大俠的「苦難成長史」、「苦難成長的觀念」,意味著一個俠的形成,最重要的是記錄他所經歷過的各種折磨與艱苦,沒有一個大俠是含著金湯匙長大的,含著金湯匙的俠都不會是大俠,例如黃蓉,她會是一個傑出的角色,卻不會變成一個大俠。觀察金庸筆下的大俠,就會發現每經過一次磨難,主角就會成長。無論是武功的升級,精神韌性的強化,還是視野出路的擴展,經此種種最後才形成一個大俠。

大俠的形成恰恰反映了時代的特色,不僅是寫武俠小說的人,讀武俠小說的人,也都是大時代裡歷經苦難、動亂,生活充滿不確定感,最後生活下來的人。這樣的時代印記,我們可以從武俠小說裡清楚辨認出來;換句話說,從大俠的形成裡,人們也從中得到慰藉,獲得認同與能量。邀請讀者一起進入楊照《金庸的武俠與小說技藝》課程,聽他細細分說,關於金庸與他的武俠世界。

●點擊前往聆聽或閱讀更多《金庸的武俠與小說技藝》

一刻鯨選

最佳的聲音知識傳遞者 由一群愛生活、愛聲音的深海鯨編們組成的團隊 ...

一刻鯨選 金庸 鯨選課程 楊照 武俠 小說 金庸百年誕辰紀念 文學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