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工作老是一拖再拖,你陷入「拖延焦慮」了嗎?

聯合新聞網 一刻鯨選
越是追求完美主義,有些人便越容易陷入「拖延焦慮」(圖片來源:pexels)

(內容/吳姵瑩,編輯撰稿/一刻鯨選)

你也有這樣的經驗嗎?明明擺著許多事情待處理,有些甚至都做好了規劃,但一想到要動手時,就是提不起勁,思忖是不是還有什麼準備不足的地方。

諮商心理師吳姵瑩分享,在實務工作中有拖延習慣的人,通常不是出於懶散,反而是具備著完美主義的特質;然而,卻因為太想追求完美,往往容易設定下過高的目標,或者難以在時限內達成的目標。

面對這種做不到又難以妥協的結果,便很容易引發強烈的自我批評,並且不斷衍伸出不滿足的情緒,讓人變得厭惡起自己。

內心擔憂的三面向

她進一步補充,擁有「拖延焦慮」的人,可以分為三種面向,分別是:

第一,害怕他人眼光。總是期待出手就有好成績,無法忍受自己在別人眼裡不夠完美,但也因為過於顧忌他人眼光,一旦沒有準備充分再充分,就不願意開始行動。

第二,害怕失敗。有些人總說「只要我做了,就會有所成就」,偏偏永遠都是「三思而不行」,從未真的動手。其實,在他們的心中,潛藏的恐懼是失敗後要面臨的結果,害怕著萬一失敗了,就得承認自己能力不足。

第三,害怕後悔。這是一種不願意承擔的狀態。想要克服它,能做到的就是練習直視自己,學會「承受」一切因果,並接受自己決策的結果。當然,有些事情的選擇,可能最終是不符合預期的,但只要願意重新思考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你也就是學會放過自己,也更理解自己了。

點擊前往聆聽或閱讀更多:《陳年焦慮》

勇於承擔,不再焦慮

很多時候,我們都帶著事過境遷,擁有比當時更多的知識和資訊後,去批判早些時候的自己,認為自己愚蠢或做出粗糙的決定,卻忘了在當時,很有可能已經盡過最大努力了。

即使你覺得你沒有努力,可能你心理上正遭遇某些情緒困擾,或時間、精力的限制,致使你無法發揮最大的力量,又或者是你害怕盡全力後還是不夠好,因此你為自己保留後路,讓自己得以批評自己:「對,你就是這麼散漫,沒有盡全力」的這個狀態,也是肇因於「情緒上的限制」而無法做出當時最大的表現。

面對如此的「拖延焦慮」,你需要的是承受的能力,以及全觀性的理解自己。做到了這點,你將變得負責和成熟,而且擁有更多的自由,不再依賴他人的認可或需要別人幫忙做決定,也不會因為事情不如預期就怪東怪西了。

而有一天,你終將發現,不後悔,其實就是與自己和解!

點擊前往聆聽或閱讀更多:《陳年焦慮》

一刻鯨選 焦慮 拖延症 心理學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