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砲報時、水螺聲響……日治時期,人人都是時間管理大師
(內容/駱芬美,編輯撰稿/一刻鯨選)
忙碌而講求效率的現代台灣人很重視時間,常將「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或是「時間就是金錢」掛在嘴邊,其實台灣人以「時、分、秒、星期」作為計時的觀念,是日本統治台灣後才帶進來的,只有短短的一百多年。
午砲報時
1895年,台灣總督府為了讓官員都能知道正確的時刻,統治台灣的第十天就開始實施「午砲報時」,也就是在正午十二點準時發砲,提醒人們中午休息時間到了!後來各地民間也開始陸續實施午砲,大家慢慢習慣了聽到午砲就是午餐時間,而各公家機關、學校就開始午休或下班、下課了。
史學博士駱芬美也在有聲書《被混淆的臺灣史》中提到,在日本推廣時間觀念最重要的管道是透過學校,透過學校的各種規範,讓學生從小養成遵守時間的習慣。
例如住校生每天五點到五點半要起床參加朝會,接著男校學生要做晨間體操運動,再吃早餐,然後上課。下午的課一般是十二點半開始,兩點半下課。如果晚歸宿舍會被罰跪、責罵,以此來培養嚴格的守時紀律,學生更在每天以小時為段落的學習活動中,不知不覺習慣了分段的時間。
而更細微的「秒」時間單位,就在體操課上能感受到,當學生一面數著「一、二、三、四」進行整齊劃一動作的同時,也學習了精準掌握時間的節奏。
以前漢人傳統書院的教育還是以「旬」(十天)為單位,譬如說上旬、中旬、下旬,到了日本統治時期,總督府規定星期天為休息日,星期六下午不上課,學校課程都是以「星期」為單位安排授課進度。
●點擊前往聆聽或閱讀更多:《被混淆的臺灣史》
水螺聲響
台灣的農民則是透過工廠的紀律來認知時間。糖公司每天是用「水螺」響聲來提醒上工、下工時間,因此負責為製糖公司種植甘蔗的農民,他們的作息時間時間不是按照生理時鐘,而是按照水螺聲來決定。連住在製糖公司附近,不屬於糖公司的農戶,也會每天聽到水螺聲,加上小火車的汽笛聲,也會產生某種提醒時間的作用。另外,總督府所屬的專賣局工廠跟礦山,還有製茶所等也都是以水螺響聲來控制上班、下班時間。
此外,日本人為了建構台灣人的衛生與文化,會安排固定時間大掃除或是做體操鍛鍊,既可強調日本的衛生觀,使精神狀態都保持向上奮發,更能在不知不覺中形塑了一種屬於日本的文化觀。
日本統治者將標準時間概念,加入到台灣人的腦袋,「守時」更成為了台灣社會的普遍價值。不管歷史上如何評價日本在台灣的五十年,但就建立時間觀而言,倒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史學博士駱芬美的暢銷有聲書《被混淆的臺灣史》,告訴你台北如何變成台灣的政經中心?台灣人也愛抽鴉片?裹小腳?吳鳳捨生取義竟是教化樣版?以生動故事敘述方式,完整呈現近代百餘年來的台灣歷史真相。
●點擊前往聆聽或閱讀更多:《被混淆的臺灣史》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