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曾是清朝攻台的祕密武器。」——挖掘你不知道的《被誤解的臺灣史》

聯合新聞網 一刻鯨選
媽祖廟遍布全台,但台灣媽祖信仰是從清代才開始的(台南大天后宮 正殿一景。圖片來源...

(內容/駱芬美,編輯撰稿/一刻鯨選)

走在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的廟宇已是我們習以為常的街景,祭祀的神明,除了土地公、城隍爺,大眾最熟悉的或許就是媽祖。

台灣人多愛媽祖?從媽祖廟的數量便可窺探一二,光台灣就有高達510座以上,這些廟又以大甲鎮瀾宮、北港朝天宮、白沙屯拱天宮的遶境活動,最具宗教代表性。

如今每年媽祖遶境,都吸引超過百萬人次參與(圖片來源/聯合報報系資料庫 攝影/記者...

其中,大甲鎮瀾宮的遶境進香,讓台灣出現「三月瘋媽祖」的獨特現象,也被Discovery列入「世界三大宗教盛事」之一。

不過,在《被誤解的臺灣史》一書,作者史學博士駱芬美指出,「媽祖信仰」其實是清朝統治時期刻意操作的結果。


明鄭的官方海神

過去,鄭成功藉由海上武力崛起,戰勝荷蘭人後,為了革除遺留在台灣的基督信仰,在宰相陳永華建議下,積極興建了39座漢人寺廟,當中以玄天上帝跟關聖帝廟最多,但就是沒有媽祖廟。

這是因為玄天上帝除了是海神,還是明朝皇室的守護神。對於自認明朝臣子的鄭成功來說,玄天上帝在他心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此後,玄天上帝便成為官方的主流信仰。直到今日,玄天上帝廟依然存在,只不過多半集中於澎湖、嘉義以南。

點擊前往聆聽或閱讀更多:《被誤解的臺灣史》


媽祖顯威 晉升天后

話說回來,同為海神的媽祖,信仰也並非不興盛,由於多次顯神蹟,保佑航行,宋元兩代都有朝廷褒揚、賜封的紀錄。明朝時,使臣出海前必須祭拜媽祖;再到清康熙,媽祖更上層樓,成為「天后」。

「可是靠騎射得天下的清朝,怎麼會特別注意到媽祖呢?」駱芬美分享,關鍵在於攻打台灣。

首次發現媽祖威力,是和明鄭水師對決時,突然的海風逼迫對方撤退,更讓鄭經誤判形勢,被清軍抓到機會攻奪廈門。

當時,台灣官方信仰玄天上帝,但清朝發現民間仍有媽祖信仰存在,於是以「克復廈門,神靈協助」為號,展開心理攻勢,果真讓明鄭水師副總督一口氣率領兩萬人、戰船三百艘投降。

不久後,朝廷起用施琅,他充分運用媽祖信仰的力量,將其跟戰功畫上等號;但弔詭的是,施琅在征台過程中,卻從未跟康熙提起此事,直到平定台灣後,這才主動上奏說明。

《被誤解的臺灣史》中,駱芬美提供了兩位學者的看法:石萬壽認為,施琅是明鄭降將,加上態度強勢,導致康熙對他印象惡劣,為求避免殺生之禍,故將功勞歸於媽祖助戰;宋光宇則主張,媽祖神佑的傳說在征台期間就很流行,只是施琅把功勞歸給康熙「天威」,所以沒特別說出於媽祖神佑。

位在台南的大天后宮,昔日為寧靖王府,在清朝統治後成為第一座官署建立的媽祖廟(圖片...

無論如何,清朝的確開始升級媽祖地位,不僅由官署立廟來攏絡民心,更在民變事件中,藉由媽祖顯靈的神蹟,大打心理戰術,強化清朝統治是順應天意的象徵。

《被誤解的臺灣史》打破過去的大眾認知,帶來最精彩的歷史翻案。即使台灣媽祖信仰的起源,最主要是出於政治因素,但無論拜的是玄天上帝還是媽祖,百姓所冀望的無非就是順利出航、平安歸來,並且透過宗教信仰,帶給心靈一股安定的力量。

點擊前往聆聽或閱讀更多:《被誤解的臺灣史》

一刻鯨選 台灣史 媽祖 鄭成功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