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魔鬼蹤跡,聽見密西西比的心跳,藍調之王羅伯・強森的真實故事

琅琅悅讀 康斯坦丁愛新覺羅夫斯基
圖片翻攝自Amazon

藍調似乎是一種恆處於十字路口的音樂,它由名為「憂悒」與「喧鬧」的兩條道路交錯構成。行走在此的歌手不是剛剛從妓院的臥榻驚醒,就是正在前往妓院的路上;不是酒精中毒甚深,就是正用劣質酒將自己灌至酩酊大醉。他們的歌詞書寫種種不見經傳的事蹟與親身經歷,卻總是言猶未盡;聽來古老,卻又聞所未聞,像正發生的奇事。

這兩條道路還有另一組更傳奇的名字:49號與61號高速公路。相傳只要帶著靈魂前去做交易,魔鬼就能幫你的吉他調音,當你再度回歸人類社會,將擁有一身曠世絕藝。與窮酸嫖客和酗酒成癮比起來,「跟魔鬼打交道」聽起來沒有一點可信度,但那正是羅伯.強森(1911-1938)的故事。受惠於傳奇色彩,強森過世後的影響力是越來越大,無數樂迷慕名而來,唱片公司也覷見商機,一次次地將他生前留下的42首錄音以不同名目重新推出,但真相究竟如何呢?由著名藍調學者布魯斯・康佛斯 (Bruce Conforth)與蓋爾・迪恩・沃德洛(Gayle Dean Wardlow)合著的《尋找魔鬼琴音:藍調之王羅伯・強森的真實故事》,梳理大量與強森有關的一手資料,試圖從親人、好友、鄰居、同行、女友的回憶,整理出強森一生的時間線,為學者、樂迷和任何對藍調歷史文化感興趣的讀者提供可貴的參考。

書名:《尋找魔鬼琴音:藍調之王羅伯・強森的真實故事》 作者: 布魯斯・康佛斯、...

就功利的角度而言,強森與魔鬼做的交易並不划算。無論有沒有一個魔鬼將他從口琴吹得還不錯的彆腳吉他手改造成大師,強森生前從來沒有獲得真正的成功,除灌錄過兩次唱片,他人生絕大多數的時光都是在小酒館與街角賣唱,並在27歲那年迎向同樣離奇的死亡。

羅伯.強森並不是藍調的起點,他是20世紀初期三角洲藍調(Delta blues)的代表人物,其編排歌曲的能力卻遠多於傳統,通過表現力十足的嗓音、精湛的吉他演奏,對同時代其他寫作創作風格的大方接納,將「藍調」此一流派拉拔到極罕見的強度,忠實地反映經濟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下生活在美國南方的非裔美國人的苦難、生活觀念、民間傳說,令它們得以重返開闊,不受壓抑的天地。

最終,那都成了《三角洲藍調歌手之王》(King of the Delta Blues Singers),這張唱片發行於1961年,在無數民謠歌手間流傳,啟發了搖滾音樂,成為哺育齊柏林飛船、滾石樂團、奶油樂團的直接養分。曾有學者指出,強森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白人搖滾音樂上,若果回到藍調發展史,他充其量只能算是註腳,是次要的角色。這樣的主張或許有其道理,但讓誕生於特定歷史和社會背景下的藍調音樂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音樂,羅伯.強森功不可沒——他使彼時年輕的樂手瞭解到,在古典音樂及精緻的爵士樂外,還有另一種體驗及表達音樂的形式。

《尋找魔鬼琴音:藍調之王羅伯・強森的真實故事》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和豐富的史料,深入調查此前每一篇口述回憶、研究文章,並參考人口普查報告及城市人名地址簿,嘗試提供讀者事事有所本的全面性傳記。在自序中,二位作者將強森描述為一名曾攀上巔峰,也曾跌落谷底的凡人,只是生平被藍調樂迷和唱片行銷過度擦脂抹粉。他們要做的是為除魅,「這本傳記完全不是基於臆測,而是根據認識強森的人對「真正的他」的第一手描述。我們希望透過這樣的寫作,可以讓強森從藍調樂迷所創造的象徵符號與神話傳說中解脫,回歸他獨一無二的本來面目。」

凡人的故事有可讀性嗎?很難說,但藍調本就是以原始能量和坦率情感打動人,是將生活中的喜怒哀樂盡情表達,也許去掉那些包裝渲染,我們更能理解羅伯.強森作為活生生的人的魅力。

傳記 藍調 音樂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