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蒙娜麗莎到戴珍珠耳環的少女:5首被藝術品啟發的歌曲
西方大哲尼采曾言,沒有音樂,生命就是一場錯誤。他更將音樂置於所有藝術之上,認為是音樂給人類思想插上翅膀。言過其實?無論你是否贊同尼采的意見,都不能否認那些經音樂表述的事物情感,一旦轉換為文字將無可避免的詰屈聱牙。
我們大可不必如尼采一樣,將音樂視為生命的終極奧秘,不過,音樂確實有為對象插上翅膀的能力,令它們脫離一時一地的侷限,傳頌的更廣更遠。舉個例子,俄羅斯作曲家莫傑斯特.穆索爾斯基創作的《展覽會之畫》(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即是以紀念逝世友人的繪畫展為靈感來源。這些畫作如今多已散佚,音樂卻令後人得以揣想它們原始的模樣。《展覽會之畫》在竣工後幾經改編,著名的改編者包括前衛搖滾樂團Emerson, Lake & Palmer。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將介紹由藝術品啟發而來的歌曲,探索背後故事。那不僅是音樂方面的表現,更是對藝術品、藝術家的致敬。(編按)
〈Mona Lisa〉Nat King Cole(1950)
〈Mona Lisa〉這首經典歌曲為當時一部黑色電影《Captain Carey, U.S.A.》的主題曲,Mona Lisa當然是指達文西的著名畫作。而這首歌的取名也是一波三折的,原本是為了配合影片的義大利風味而名為〈Mona Lisa〉,但後來電影殺青前更改了戲名就換成〈After Midnight〉,過後影片的名字又再度更改,導致最終的歌名還是回歸了充滿浪漫異國情調的〈Mona Lisa〉。
〈Mona Lisa〉是一個歌比戲紅的典型例子,Nat King Cole的版本一推出後即在當年的Billboard排行榜連續5週名列榜首,並且獲得奧斯卡的最佳原創歌曲獎,相反電影本身卻甚少讓人記得。這首無人不曉的經典名作,自推出以來就擁有甚多的翻唱版本,而比較令人有深刻印象的就是Elvis Presley在1958年,以及Nat King Cole的女兒Natalie Cole在1992年的翻唱版本。
〈Andy Warhol〉David Bowie(1971)
華麗搖滾教父David Bowie在1971年的專輯《Hunky Dory》收錄了一首名為〈Andy Warhol〉的歌曲。顧名思義,這是Bowie對他早年偶像而創作的一首作品。Bowie也相當迷戀The Factory工作室裡頭所發生的一切,包括The Velvet Underground這支傳奇樂團。
但〈Andy Warhol〉並非是Bowie對偶像寫的一封情書,他反而想發掘Warhol的陰暗面。「Andy Warhol looks a scream, hang him on my wall/ Andy Warhol silver screen, can’t tell them apart at all……..」Bowie就是這樣子,真實唱出自己對偶像的心聲。
有一次百老匯的音樂劇演員Tony Zanetta帶了Bowie去The Factory,並介紹Warhol給Bowie認識。但由於Warhol天生的沉默寡言,Bowie與Warhol之間並沒有很好的交流。而當Bowie主動在The Factory為偶像親自獻唱這首〈Andy Warhol〉時,Warhol竟然顯得很冷漠,只說了一句「Oh, uh-huh, okay……」便離開了,只能說Warhol並不欣賞這首歌。
〈Picasso Baby〉Jay Z(2012)
〈Picasso Baby〉是嘻哈天王Jay Z在他的第12張專輯《Magna Carta…Holy Grail》的第二單曲,也是由著名音樂人Timbaland為Jay Z量身定制的作品。而這首曲子的特別之處,是挑選了紐約市的Pace Gallery來拍攝一支名為〈Picasso Baby: A Performance Art Film〉的MV,由拍攝過無數大牌藝人的Mark Romanek執導。
關於這部MV的動機,Jay Z聲稱他是受到行為藝術之母Marina Abramović的影響,特別是她在2010年的經典之作《The Artist is Present》。從藝術展一開始,Abramović就每日坐在美術館裡,與每位進場者對坐,然後一言不發地互相凝視,但又能感受到對方的情緒。在這場行為藝術中,大家猶如在欣賞一幅Abramović的自像畫。
而Jay Z則仿效Marina Abramović的作法,同樣在藝術館的中央搭起一個小舞台,然後讓每位進場者一對一的坐在Jay Z面前,看著他對自己演唱。而整個表演的高潮便是Abramović的進場,他一言不發的看著Jay Z的表演,彷彿複製了當年Ulay與Abramović碰面的夢幻景象。
〈Doom Dada〉T.O.P(2013)
〈Doom Dada〉是T.O.P在2013年以個人名義釋出的單曲,這是T.O.P聯同韓美製作人Choice37一起製作的作品。取名為〈Doom Dada〉,所以可追溯到達達主義(Dadaism)那種拒絕約定俗成的藝術態度。雖然在音樂上依舊是T.O.P一貫的低沉渾厚饒舌,以及略帶狂躁的嘻哈元素,但我們仍可在MV中看到一些超現實主義的神秘隱喻。
先不說MV開場那擺明向經典科幻片《2001: A Space Odyssey》取經的人猿場景,再加上全片以黑白拍攝,頗有邪典(cult)影片的意味,其實相當符合T.O.P身上自然流露的邪氣。
若再慢慢留意MV的細節,當中有很大的靈感其實源自於超現實主義大師達利(Salvador Dali)的奇思妙想。如T.O.P在片中一個上彎的翹鬍子照型,便是Dali著名的個人標記。而片中有位臉帶詭異笑容的小孩,其實是來自Dali的名作《Baby Map of the World》,同樣有一個小孩的頭顱作為主題。還有MV中出現的一個類似蘑菇雲的盆栽,也是源自於Dali的另一畫作《The Three Sphinxes of Bikini》,是當年Dali用來暗喻廣島核子彈爆炸的圖像。
〈Dust My Shoulder Off〉張靚穎(2016)
〈Dust My Shoulder Off〉是張靚穎與Timbaland一起演唱的英文歌曲,收錄於她在2019年推出的英文專輯《Past Progressive》。這是一首充滿節奏輕快,有著典型Timbaland的都市R&B曲風,加上張靚穎慵懶又堅信的唱腔,輕易就抓住聽眾的耳朵。
張靚穎用了12幅名畫來串連整個影像的奇妙世界,並且顛覆了名畫本身原來的故事背景。比如拾穗中間彎著腰的女性原來是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又或者在孟克的《吶喊》中看到了達利畫中的巨大神獸:甚至在Edward Hopper的《Nighthawks》中,寂寞咖啡廳裡背對的西裝男,竟然是達利的背影,是一種有趣好玩的奇思妙想。
●本文為SOL聲活圈授權刊登於聯合新聞網「琅琅悅讀」頻道,原題〈從蒙娜麗莎到戴珍珠耳環的少女:5首被藝術品啟發的歌曲〉。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