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傳奇女性黎.米勒傳記改編電影《Lee》將由凱特.溫絲蕾主演
文/臉譜出版編輯部
「很多故事都是關於女人如何面對命運;黎.米勒卻是創造命運的女人。我不介意承認我很崇拜她。」──凱特.溫絲蕾(Kate Winslet)《黎.米勒攝影作品集》
黎.米勒為二十世紀最傳奇的女性之一,時尚模特、攝影師、戰地記者、作家、古典樂迷、世界名廚、旅者......她的興趣既廣且深,彷彿活了好多遍的人生,本次臉譜出版同步出版了由黎.米勒的獨生子安東尼.彭若斯所精心挑選與編輯的個人傳記《黎.米勒》和《黎.米勒攝影作品集》,其改編電影《Lee》將由凱特.溫絲蕾、裘德.洛、瑪莉詠・柯蒂亞等影星主演。
黎.米勒是誰?
也許不應該預設大家認得這個名字,因為她並不在如畢卡索、杜象等眾人耳熟能詳的藝術大師之列,但在二十世紀上半葉,在超現實主義大行其道的藝術之都──巴黎,黎.米勒絕對是在聚光燈下恣意展現才華、收穫萬千寵愛與敬重的奇女子。
時尚模特、攝影師、戰地記者、作家、古典樂迷、世界名廚、旅者。她的興趣既廣且深,彷彿活了好多遍的人生,如此精華、扎實且閃閃發亮,要為這樣一位傳奇女子作傳絕非易事。
黎.米勒的獨生子(本書作者)安東尼.彭若斯在母親去世後,在自家農莊各個角落和倫敦《時尚》(Vogue)雜誌總部陸續翻出超過六萬件照片、手稿、底片、書信,才驚覺母親有過波瀾壯闊的一生。彭若斯在序中說道:「我發掘出的黎,和我多年來一直針鋒相對的那個黎截然不同。沒能及時理解她,我感到深深地遺憾。應該有許多人也共享了這份遺憾,因為她對每個人都只揭露了一小部分的自己。」
黎.米勒的多重人生
《黎.米勒》傳記完整描寫了黎.米勒一生的高低起落──創作才華的綻現與消逝;容貌紅利的得意及紅利消殞的痛苦;開放式伴侶關係的大度包容和忌恨妒意的反噬,以及墜落人生黑暗深淵中,卻再度被自身內在迸發的生命力及創造力給拯救。
一九三八年黎寫給第一任丈夫艾齊茲的信中如此說:「老實說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除非它是魚與熊掌兼得的。我想要兼具安全感與自由的夢幻組合,情感上我需要完全專注於工作或某個我愛的男人。我想我最該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獲得自由或創造自由──這讓我有機會再度專注在某件事上,但願這樣安全感會隨之而來──就算沒有,至少這些掙扎會讓我清醒地活著。」
黎一生的掙扎完整體現在她生命中每一個段落,她最為人所知的兩個身分莫過於模特和戰地記者,然而超現實主義才是她生命真正的體現。
「一九二七年,黎那美麗而疏離的容顏登上美國版《時尚》雜誌的封面插圖,在一片紐約爵士時代的流光燦爛裡兀自綻放,職業生涯也從此伊始,成為最炙手可熱的攝影模特之一。……二十多歲時,黎在攝影與被攝之間做出抉擇,宣布『我寧願拍攝照片,而不是成為一張照片』。這個在眾人目光下成長的女孩,蛻變成教導自己看見他人的女人。也許因為她仍記得自己處在男性凝視下,悄無聲息地受人擺佈的感受;她在拍攝女性時總是積極與對方互動。在她的鏡頭裡,她們總是歡笑連連。」(摘錄自《黎.米勒攝影集》中凱特.溫絲蕾撰寫之序文)
「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開打的那天抵達倫敦。美國大使館強烈建議黎回美國。身為美國人,她大可舒服安全地隔岸觀火,但她對因納粹而飽受生命威脅的歐洲朋友有著深刻的同理。『我吃夠奶油了,現在我要面對槍砲』。……在黎的戰爭作品中,我們發現她那超現實主義的隱喻再度複沓。在意想不到的時刻,新聞攝影序列中間的膠卷上,出現了只有超現實主義者才拍得出的影像。要成為戰地記者,最好的訓練或許是先成為超現實主義者,並重新校準你對「正常」的感知。如此一來,沒有一張照片被視作標準,且所有照片都背離規範。」(摘錄自《黎.米勒攝影集》中作者序)
戰時的女性視角
儘管有些人抱存偏見,認為女性從事戰地記者工作可能會侵犯男性固有領域,但黎還是成功申請上了。她當上攝影記者的第一篇報導與美軍護士有關,文中她特別關注護士對自身角色的感受,並對她們讚賞不已。
「黎的攝影作品是一部鉅細靡遺的戰地史料。我們看見她鏡頭下的女性放鬆且親密,這是男人無法拍到的,因為男性闖入女性的小圈圈會讓她們對自身過於自覺。」(摘錄自《黎.米勒攝影集》中作者序)
黎最著名的攝影作品「在希特勒的浴缸裡」,是她與戰地記者戴維・E・雪曼(David E. Scherman)共同創作拍攝,凱特.溫斯蕾在序言中對這幅作品如此描述:「她全裸入鏡,身上除了一塊拭布外什麼都沒有……整幅影像完全是由黎策劃的。元首的裱框相片倚在浴缸邊緣,看起來搖搖欲墜,也許是暗示風雨欲來的垮台(黎和雪曼當時不知道希特勒已經死了);一尊骯髒的裸體塑像擠進畫面邊緣,可能是用來提醒觀者某個齷齪的雅利安理想。另外,謀殺的隱喻──黎的戰鬥靴──會突兀地出現在畫面正中央,絕非偶然。她剛把達豪(Dachau)集中營的塵土蹭在獨裁者愚蠢的小腳踏墊上。」
爾後在圍攻聖馬洛、布痕瓦爾德和達豪集中營、酷寒的孚日山脈及阿登山脈......在砲火中黎勇敢自持,並透過影像再次詮釋了她的超現實主義攝影,然而檢視黎的戰後作品,卻發覺超現實主義攝影幾乎不復存在。對此,安東尼.彭若斯寫道:「是達豪的恐怖景象破壞了這種感知力嗎?她在維也納醫院眼見嬰兒因黑市小偷竊走所有藥物而死亡,這是否扼殺了她一部分的創造力?那段時間裡,黎的心理狀態發生變化,損害了她捕捉「隨手拾來之影像」的能力。到我出生時,她已飽受嚴重的創傷後壓力失調與產後抑鬱的折磨,這是很明確的。」
一位真正的超現實女性
黎為在戰爭目睹的一切付出代價,然而回顧她的一生,從一張張照片與她寫下的文字和書信,看見她的無所畏懼、勇敢與誠實。縱使她的生命與成就似乎缺乏某種易於理解的連貫性,她強盛的生命力仍為她眾人留下了永恆的啟示。
演員凱特.溫絲蕾在序中最後寫道:「很多人都說她是繆思,這種說法徹底惹惱我;因為「繆思」一詞往往是僅以外貌來定義黎的一切。對我而言,她擁有無法忽視的強盛生命力,遠遠不止是某位她交往過的知名男性垂憐的對象而已。這位身兼攝影師/作家/記者的女人以毫無保留的愛、渴望和勇氣做到一切,並激勵著你──若你敢於牢牢抓緊生命,全力以赴,那麼你將能夠掙得、且能夠承受生命給予的種種豐盛。」
本書改編電影《Lee》將由凱特.溫絲蕾、裘德.洛、瑪莉詠・柯蒂亞等影星主演;在電影上映之前,邀請你一起翻閱黎.米勒精彩的一生!就從你所好奇的生命歷程為起點,追隨這位獨具才華的女性,從時尚圈到歐洲二戰前線,以影像記憶一個多彩又壓抑的動盪時代。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