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美vs.自然美?故宮「愛硯成癡」一窺古代文人選物偏好

琅琅悅讀 送潮人

【文房百寶】

文/送潮人

我國古代文人對於「美」的定義呈現一種多元的面貌:既能在天然的環境中,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同時又在各種雕琢上面,呈現出匠心獨具的巧奪天工!無論是自然還是人為創造出來的美好,在很多時候並不是一個單選題,而是如何融合在一起。畢竟許多材料純天然的原始狀態,很難直接為人使用,但是經過人工過度的調整,卻又充滿刻意的氣息。因此,如何藉由「人工」將「天工」彰顯出來,就變成中華藝術裡面,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天人合一

無論是東西方的古代,都有追尋人跟自然或是神靈溝通的觀念,也會藉由不同的面向來呈現,但是在離開宗教信仰的範疇之後,這種人跟自然和諧共處的心態,就變得單純許多,可能是對於風景單純的欣賞,或是居家庭院種植的各種植物,但是對於更抽象,例如賦予木材或是石材的紋理的聯想,並且讓他成為古典文化的一部分,就是我們文化更為顯著的一種審美觀念。本次故宮「愛硯成痴」特展中的一件清代「雲根雨線」硯,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它應是端硯中出自「老坑」的硯石,上面有著由上到下的「金銀線」,以及交錯較為模糊的「冰紋」,中間還有許多形狀如淡雲的「魚腦凍」石品,這就讓收藏的文人覺得像一幅有雲有雨的圖畫。因為硯材大部分是從礦坑開採而得,而不是撿取河中經過沖刷的卵石,因此實際上原石稜角非常的多,而且不規則,所以要成為硯臺,都必須先整理出平面,並「圍料」出要製作的硯胚,而這件「雲根雨線」硯在當時硯工看到石料的時候,想必全部的精神都放在如何呈現石材平面的美,而不會想到任何修飾的雕琢了(實際上背面邊角雕有些許雲紋)。

蘭千山館寄存故宮的清代「雲根雨線」硯。縱21.2cm橫15.3cm高1.9cm重...

數學與比例之美

其實大部分的硯材都會有些許瑕疵,而且往往沒有那些大家追捧中的好看石品花紋,這時候決定一方硯臺是否有精神的地方,就在於長寬高的比例,這種比例也影響磨墨的「硯堂」與貯墨「硯池」的位置與大小。本次展覽中許多「抄手」硯便將這個概念發揮得淋漓盡致,筆者將其中三件拍照做對比:最左邊的元代端石抄手硯池比例最大而硯堂小,無論是在視覺或是使用上會讓人覺得要花費更多的時間磨墨;最右邊的明代碧瑤硯則是硯池很細小,雖然磨墨容易,但就無法寫較大較多的字;而中間的宋代蕉葉白文瀾硯就是最好的平衡。然而如果在審美上,右邊因為池小,視覺上如同一塊方正的平板硯而顯得更為莊重厚實,而左邊則較為輕盈,這部分同時也體現在硯面的邊牆、硯堂與硯池深度上。

左:元代端石抄手硯,中:(傳)宋代蕉葉白文瀾硯,右:明代碧瑤硯。下:清代的珊瑚筆...

同樣的道理套用在更早的風字硯或是箕形硯上也是如此,足以證明線條的比例在硯臺當中也是在尋求一種和諧的數學之美。這邊不妨可以想像一下,如果把上述一些硯臺的某些比例調整之後,例如抄手頂部加厚或是變窄,甚至是裁切成正方形,是不是在使用與美感上都顯得侷促呢?

上部三件:宋元時期的箕形硯,右:宋元時期風字或箕形硯,下:宋代雙魚硯,左:明清時...

人生一樂

蘇舜欽曾說過:「明窗淨几,筆硯紙墨皆極精良,亦自是人生一樂。」愛硯成痴的「痴」,是從人與物品情感中的欣喜,轉化而成的一種情懷,當中有許多的想像與期待,所以古代遺跡的磚瓦,或是有助於發墨的石品花紋,文人除了給予高雅的名字,更是收藏的對象。除此之外圍繞著硯臺的筆、墨、水滴、墨床等等,也必然有相當的講究,例如這次故宮展出的「澄泥石函」硯旁,就可以見到白玉做的墨床、漱金的明代墨、白瓷水盂以及玉筆山。試想這些用具如果真的出現在您的書桌上,那麼在一個悠閑的午後,焚上一炷香,靜靜地磨好墨,在一張漂亮的蠟箋上寫下最喜歡的一首詩或一段話,是不是人生的一種快樂呢?

上:明代澄泥石涵硯,中:清代的毛筆 下由左至右:明代嵌玉墨床、明代萬曆時期方于...

展覽資訊:

「愛硯成痴」
時間:自2023年9月28日開展
地點:國立故宮博物院 303展廳

●「文房百寶」:送潮人,來自桃園,大學與研究所專攻工程科學與天文學,曾有多次翻譯科普書籍與演講、展覽經驗,喜愛古典文學、藝術與服飾等,平素裡也略有涉獵。期望能將自己生活體驗中,美好的、趣味的所學及感受,逐一向大家分享並多多交流。不定期發布,敬請期待。

送潮人

筆名源自蘇東坡的詞句:「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無情送潮歸。」期許自己能從...

文房百寶 送潮人 文物 國立故宮博物院 琅琅專欄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