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文館「臺灣文學禁書展」實境解謎 窺探戒嚴時期查禁書目和金曲
國立臺灣文學館自2023年6月展出為期9個月的「文壇封鎖中——臺灣文學禁書展」,有別於常見的展覽型態,展區特別結合實境解謎,讓民眾以趣味的方式了解日常所見的書報百花齊放,並非理所當然。
該展覽以「文壇封鎖中」為題,並以此延伸設計實境解謎,所有答案都隱身於展覽物品及介紹文字中,在知識性和趣味性之間取得巧妙平衡,除了提升看展體驗,也兼具趣味性,適合大小朋友或親子一同參與。
展區入口總說提到「禁書之所以為『禁』,從來不只是書籍本身,更是禁錮思想與言論的自由。」臺灣從日治時期至解嚴後,經歷數十年的思想與言論管制,危害政權者一律遭警總[註]查禁,被查封的禁書多被集中封存或銷毀,避免人民有接觸的機會。每位作家落筆時無不字斟句酌,也有在完成著作、自我檢閱後,深怕誤觸帶有左翼思想的「紅」線,選擇讓作品永不問世者。
自1949年實施戒嚴令,陸續推出各項管制命令,至1999年廢止〈出版法〉,查禁時間長達半個世紀。該展覽除了展出戒嚴時期頒布的出版相關法條與施行細則,更為民眾整理了「查禁的N種方式」、「禁書大戶」,「暴雨專案」下越禁越賣的武俠小說,及戰後初期人民何以被迫成為「文盲」等。
寧可錯禁一百,不可放過一本
威權政府時代,作者姓名能左右一本書的命運。經典兒童文學《湯姆歷險記》的作者馬克.吐溫即為其中一例,因特務錯把作者名字看成馬克思而被禁,甚至有特務誤以為馬克.吐溫是馬克思的弟弟;英國著名小說《月亮與六便士》作者毛姆,名字因被聯想到「毛澤東的母親」,其著作因此無法入境。
諸多現今看來荒謬的禁書理由,樁樁件件均是數十年前在臺灣這塊土地發生的真實。展覽中更展示了當時的「禁書大戶」,其中以李敖近百本的禁書居冠。
「武」文弄墨也會禁
1959年12月31日由警總執行「暴雨專案」,針對武俠小說展開查禁行動。第一天就查獲逾四萬本武俠小說,儘管官方施行政策,民間自有對策,盜印、改名、再出版的作品屢見不鮮,例如:金庸的《笑傲江湖》化身為司馬翎《獨孤九劍》在市場流通。展區多面櫥窗中展出諸多當時遭查禁的書籍。
禁歌金曲
展區番外篇可以看到金曲〈橄欖樹〉因為歌詞中的「流浪」和「遠方」被溢解為海外「密會匪諜」而遭禁;〈何日君再來〉遭禁原因不詳,可能因歌名諧音「何日『軍』再來」影射日軍再犯,或是恐詞曲優美淪為「靡靡之音」。
除此之外,展覽也透過〈霧。Mist〉畫作,帶大眾一探《返校》電影中閱讀泰戈爾《飛鳥集》而惹禍上身的原因,實際上與作品本身並無關係,是因為白色恐怖時期,該詩集譯者被定義為「附匪作家」而被查禁,同一時期的其他譯本則流通於市面。
「文壇封鎖中」實境解謎
想像穿越時空化身為時代下的角色,蒐集散落各地的文學碎片,協助神秘使者來搶救即將被消失的文學作品;請依據神秘使者提供的時空地圖,時刻小心,躲避時代下的監控雙眼,完成保護這些即將被消失的文字、書籍、思想……
展區入口提供實境解謎題目以及提示,題目難易度適中,無論親子、獨自一人或三五好友,皆能展開解謎遊戲。解謎過程可以與指定展示物進行互動,展區出口處設有遊戲解答、結尾動畫與互動問答。解謎遊戲除了避免走馬看花式看展,還能透過尋找答案的過程,對戒嚴時代有進一步的認識。
展覽空間塑造幽暗氛圍、展出內容豐富,將民眾一瞬帶到一字定生死的肅殺年代。我們身處於言論與出版自由的時空,更應該了解曾經走過的歷史,從而體認今日自由民主的可貴。
警總﹝註﹞
「臺灣警備總司令部」的簡稱。戒嚴時期負責警備治安、動員管理的軍事機構,對言論自由與人權強加箝制。隨著1987年解嚴,警總管轄業務移交給行政與司法單位,並於1992年裁撤。
展覽資訊:
文壇封鎖中——臺灣文學禁書展
時間:2023/6/21-2024/3/24
週二至週日09:00-18:00,週一休館,逢國定假日照常開館,連續假日結束後一日休館
地點:國立臺灣文學館(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展區停留時間:約50分鐘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