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音樂劇能量大爆發 台灣也可以產製定目劇?
疫情陰影籠罩之下,於台北南村劇場演出的外百老匯音樂劇「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簡稱LPC)」卻開出長紅票房,1月票房八成、2月票房九成,還吸引文化部長李永得率文化部前來「考察」。此劇由台灣演員英語原汁原味演出外百老匯授權的長壽音樂劇,並選在市中心的小型劇場連演半年逾150場。此劇的成功也為台灣疫後的音樂劇帶來全新的演出模式,台灣有望發展出倫敦、紐約等大城行之有年的定目音樂劇如「鐘樓怪人」、「悲慘世界」。
今年是台製音樂劇爆發的一年,全台就有近40齣音樂劇陸續上演, 包括空中英語教室創辦人彭蒙惠的自傳音樂劇「因愛啟程」、改編自暢銷書的「你好,我是接體員」、兒童音樂劇「新龜兔賽跑」等。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分析,兩年疫情讓國際劇團來不了,台灣本土劇團得到更多舞台;音樂劇有歌有舞、是最輕鬆、最能打動觀眾走進劇場的入門款劇種,種種因素造成台灣音樂劇累積的能量一舉爆發。
引進LPC的活性界面製作創辦人陳午明表示,台灣演員用英語原汁原味演出外百老匯史上第二長壽的音樂劇,給觀眾「偽出國」、到紐約看戲的氛圍。LPC在台北101旁的小型劇場演出、開放觀眾輕鬆自在地邊看戲邊喝酒水,打造「去劇場看戲就像上酒吧、看電影一樣日常」的情境。根據問卷調查,此劇每場觀眾有三成為第一次進劇場的觀眾,包括上班族、大學生等。為台灣開拓新的劇場觀眾。
LPC之後,另一齣外百老匯音樂劇「The Fantasticks夢幻愛程」也採台灣演員用英語演出的同一模式上演,9月於松山文創園區演出兩個月。引進此劇的華文音樂劇公司營運長高莉雅表示,原本擔心台灣演員演外國音樂劇的方式本地觀眾無法接受,但看到LPC的受歡迎讓她安心。她指出,日本和南韓擁有成熟的音樂劇產業,剛開始也是先引進西方成功音樂劇版權、本地劇團演出,從中熟悉音樂劇的製作與經營,從中慢慢發展本土音樂劇。
陳午明透露,他還有至少五齣西方定目音樂劇想採同一模式引進台灣。他認為,台灣劇團可先用引進外國成功定目劇的方式「練兵」,讓演員熟悉定目劇的演出模式、培養觀眾,有助於台灣發展自己的定目音樂劇。
綠光劇團音樂劇「再會吧北投」,可說是台灣歷年最成功的音樂劇,年底還將再度上演。許多人希望綠光將其打造為如「歌劇魅影」般的定目劇、固定在劇場上演。但導演吳念真認為,紐約、倫敦的音樂劇觀眾多為觀光客,但台灣缺乏紐約、倫敦的觀光魅力,撐不起定目劇的觀眾。陳午明則認為,北北基桃人口近千萬,只要能培養出足夠的劇場人口,要養幾齣定目音樂劇並不難。
過去台灣劇團往往鎖定國家戲劇院上千人的大型劇場,一年演不到十場便下台,明年再推新戲。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表示,國外成功的定目音樂劇如「吉屋出租」、「貓」,往往是先在幾百人的小型劇場上演,累積口碑和票房後,逐步進入中、大型戲院。LPC也是去年先「試溫」35場造成一票難求,今年接力挑戰150場。
陳午明表示,音樂劇不論是在紐約、首爾或上海,都是靠駐點長演或高場次數量巡迴、產生規模化效應,才能累積觀眾並培養更多作品、帶給產業正向回饋。「終於可以打卡上班」的演員也可藉穩定的表演,更深入揣摩角色、磨練演技。
但大型劇場有限,如兩廳院、衛武營等國營場館更不可能讓劇團駐點長演。Legacy董事總經理馬天宗認為,台灣需要如南村劇場這種位於城市中心的小型劇場,讓觀眾把劇場當成小酒館一樣輕鬆接觸,劇團也可以先在小型劇場試溫,不必一下就想進大劇院。華文音樂劇公司營運長高莉雅表示,未來公司想推的音樂劇,理想的劇場空間是在城市中心的中小型劇場、開放觀眾飲食,期待打造「普羅大眾會走進去的劇場」、「讓看戲成為一種LIFE STYLE。」
劉怡汝認為,台灣都市中心有不少閒置空間,政府不必急著蓋新劇場,而是先盤點這些閒置空間、提供資訊給劇場界,看是要提升設備改造成劇場,或是讓劇團找到適合的作品演出。此外她認為,成功的音樂劇、定目劇要融合各種戲劇元素和完善的商業行銷模式,需要更成熟的經營人才,疫後的台灣劇場,最需要的其實是經營人才。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