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TI每次測結果竟都不同?其實MBTI本來不只有唯一
文/白種和
你的MBTI不只一個
「MBTI 的結果是真的我嗎?」
這是我在使用MBTI時經常會聽到的問題。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討論看看「最瞭解你的人是誰」。許多見過我的人都說我是「外向型」,因為我常在數十、數千人面前演講,也在節目、會議或是在線上抓著麥克風講上一小時,甚至是三天兩夜的工作坊。在一對一的教練課程中也總是笑臉迎人、活力充沛,並且主導對話的方向。
然而,我有些面向是他們不知道的。聆聽我一小時演講的人,不知道我在當天其他二十三小時之間做了哪些行為;在公司因為業務見面的人,則不知道我在公司以外的地方,例如在家裡時的我是什麼樣貌。那麼,這些只知道我一天中部分模樣的人說我是「外向型」時,他們描述的真的是我嗎?
首先,我想說的是能回答這個問題的人,除了「你」之外沒有別人。另外,在你客觀地認識並理解自己的人生旅途中,MBTI扮演的是指南針的角色。
如同本書開頭所提到的,我這輩子測出來過三個不同的MBTI結果。大學時期是ESFJ,初次接觸公司的實習時期和擔任軍官的時期是ESTJ,進入職場工作後是ISTJ,而且我花費足足二十年的時間,才認可自己是ISTJ,之後就再也沒有新的變化了。
我是如何認知並接受自己是ISTJ的?2019年,在我於韓國MBTI研究所重新接受專業教育,使用Form M這個簡單工具進行測驗時,得出的結果是ESTJ。於是我和其他ESTJ聚在一起,分享彼此的共同點與差異,當時我總覺得自己是ESTJ似乎有哪裡怪怪的。後來在進階課程中,我又使用Form Q進行測驗,最後明確地得知我不是外向型而是內向型。在那之後,我認同自己具備ISTJ的特質,並且在需要時也使用E、N、F、P的特質。
MBTI測驗出來的結果,並沒有辦法呈現出所有真正的自我。這也是為什麼測驗之後,還需要花時間與專家諮詢或是參加工作坊等管道來驗證真實自我的狀態。在尋找哪一個MBTI能如實呈現真實自我的過程中,你必須懂得如何區分以下三種類型:
❶ 假我類型(Falsified Type)
並非自己真正的人格類型,而是假的類型。此測驗結果呈現的並非受試者先天具備的人格類型,而是受試者在受到外部環境影響的狀況下,所表現出來的相反人格類型。
我們在無數的環境因素中,可能會受到如家人、朋友的影響;當自己想成為的理想模樣和本身的模樣相反時,也可能會刻意做出與自己的偏好相反的行為。
如果你以假我類型生活時,並不覺得困擾,那就沒什麼問題,但如果你覺得不太舒服、受到壓力,或是喪失能力,那麼這時就必須考慮是否要尋找真正的自我。
❷ 職業類型(Occupational Type)
職業類型是指因職業或職務要求的特定工作方式而受到影響的類型。假我類型是整體上做出與生活中的「真我」相反行為的類型,而職業類型大多是將自己侷限於特定行為的類型。
舉例來說,擔任組長這個職位經常會遇到做決策的狀況。需要給予組員評價;判斷是要持續推進策略,還是要停下來;在招聘過程中也要與他人討論面試者的錄取與淘汰。這種時候,做決策的基準可能會改變。
真我傾向做出「體諒他人狀況的決策」,但公司內部有一套做決策的明確基準,所以在公司判斷或決定事情時,會經常遇到要切換成「公司基準」的狀況,而不是根據自己天生的人格特質採取行動。
原本的你雖然具備情感型的特質,但是當你根據公司的需求給予評價或是面試招聘時,就會重複思考型的行為,並且認為自己是「思考型的人」─這就是職業類型。
我也有一段時間認為自己的類型是外向型。然而,我花了很長一段時間,藉由尋找自我的過程體會到,因為我從事的工作更需要外向型的行為,像是擔任軍官、業務部、教育部門的職務,所以我才刻意選擇了自己不偏好的行為。像這樣,如果透過職業類型來檢視自己,就會找到一些不同於真我,覺得尷尬和不舒服的部分。
再舉另一個例子,我們熟知的藝人劉在錫,可以推測他在電視上的模樣和在日常生活中的模樣並不相同。實際上,劉在錫曾經在電視上公開他的MBTI測驗結果是ISFP。在課堂上經常會有人問我:「劉在錫不是外向型的人嗎?他話那麼多,也很會主持啊!」
那時我是這麼回答的:「MBTI的最終判斷只能交由本人去做。各位看到的模樣是劉在錫拍攝節目時的『職業類型』。然而,那是他為了賺錢,或是為了扮演好自己被賦予的角色而呈現出來的模樣。如果大家去看很久以前劉在錫尚未成名的時候,就能看見他沒有自信、很靦腆的模樣,也能看見他在鏡頭面前害羞的樣子。說不定那才是他真正的樣子,而現在的模樣則是他刻意塑造出來的。」
職業類型並沒有不好。即使知道自己真正的類型,但在工作時,或是按照需求刻意做出某種類型的行為時,如果不會覺得不舒服,而且還能取得優異的成果,那麼我相信這是一種可取的類型成長過程。所以我雖然是內向型的人,但當我必須為了某人發聲時,就會像外向型的人那樣積極的行動。
舉例來說,站在講臺上演講或是引導一對一的對話雖然不輕鬆,但我可以做得很好。當然我也發現,這跟我做自己偏好的內向型行為相比,往往消耗我更多的能量。
❸ 真實類型(True Type)
真實類型指的是你先天的類型。我認為MBTI的目標在於瞭解自己的假我類型和職業類型,並且在過程中找出自己的真實類型。有的人一次就找到了,但有的人必須經過多次的測驗,加上五次或十次的對話才尋找到自我。
尋找真實類型的意義何在?我將這比喻成瞭解自己是左撇子還是右撇子,這麼做是為了分辨你擅長的行為跟你不擅長的行為,然後根據不同狀況來使用,或是加強訓練和練習。
最終,MBTI是一趟尋找呈現真我的真實類型的旅程。藉由這趟旅程,我將「尋找自我」的意義列為以下三點:
1. 認識自己先天的特質:必須學會分辨自己偏好和不偏好的行為,也就是瞭解自己熟悉或是覺得舒服的行為,以及自己覺得不舒服或是做起來有困難的行為是什麼。
2. 認識自己現在需要的特質:職場期待你扮演某種角色,另外,家人或朋友也期待你扮演某種角色。這個角色可能是符合你偏好的行為,也可能是屬於不偏好行為的範疇。亦即,你必須學會分辨外部環境期待你做的行為,以及自己先天具備的特質。
3. 我的行為由我來決定:沒有人能獨自生活,所以總是要求他人配合自己並非唯一的正解,相反地,無條件配合對方也不對。雖然沒有正確答案,但是你必須成為行為的主體。我的意思是,並非他人要求你做就去做,而是他人要求後,你自己也同意才採取行動。
雖然我已經說過,但還是要再次強調,「世界上沒有正確答案」。你可能想問:「我的類型不是真實類型,而是假我類型嗎?還是職業類型?是我做錯了嗎?過去我都過著錯誤的人生嗎?」然而,能評價你的人生的只有「你」自己。我想說的是,不管你以何種類型生活、以何種類型工作,只要你自己同意並且覺得幸福,那就沒問題了。
●本文摘自境好出版之《掌握人心的MBTI職場溝通術:讓你開口說對話、提案一次過、贏得好人緣的16型人職場指南》。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