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院專家蘇紫雲:古巴危機是核戰末日邊緣 連動人類的昨日至明日

琅琅悅讀 凌宇出版
(圖/unsplash)

文/蘇紫雲(國防院戰略資源所長)

末日時鐘的人性時刻

空氣中有一種特殊氣味,那是髮油、布沙發、地毯混合的味道,不能說沉重,但是總統的文武重臣齊聚,靜得只有時鐘滴答聲,這才叫人的嗅覺敏銳起來。聯席會議將軍們肩上的星星反射出光芒,對照著白宮玫瑰園的午後陽光煞是燦爛,正是晚秋時分的舒適日子,合該到波多馬克河畔漫步,或是徜徉喬治城舊街區來個傳統英式午茶。

這個舒適又恬淡的午後,卻充斥著古巴海灣飄來的煙硝味,沒人會去在意會議室內的怪異髮油味或有閑情逸致來頓美食,因為距離核子末日的午夜時刻已經迫在眉睫,稍一不慎,華盛頓就將被核爆的蘑菇雲夷為平地。

這絕對是一本值得品味的書,無論是政治決策者、企業管理者、乃至學者都值得細細琢磨其中的哲理。

一九六二年的古巴飛彈危機就是核戰末日邊緣,直接連動著人類的昨日乃至明日。作者將枯燥史料幻化細膩筆觸,將雙方的政治、軍事場景刻劃出來,跨越時空,我們彷彿置身在甘迺迪總統身邊、又似穿越在紅場的赫魯雪夫面前,感受著美蘇雙方對峙又擔憂擦槍走火導致核大戰。

作者的文字讓讀者得以細細咀嚼國際政治的交鋒,最高權力者的兩難時刻、幕僚燒肝也似的腦洞大開尋求解方,第一線戰機飛官的勇氣都躍然紙上,訴說著時代的眼淚。

美蘇這對核子冤家,在二戰後已經多次過招,柏林危機、韓戰、衛星競賽都是雙方較勁的場域,卻在古巴飛彈問題直球對決。難能可貴的,作者可以運用如山史料、解密圖像情報、乃至美蘇雙方當事人物訪談,這些珍貴卻難以單獨理解的靜態資料,還原出最接近真實情境的文字描述。譯者入木三分的功力更是傳神,字字珠磯且信實達雅,帶領我們穿越文化的藩籬,得以身歷其境。

雖沒有電影的大尺寸螢幕、杜比音響的視聽震撼,但本書文字的力度與溫度絕對會在讀者心中產生震撼,華盛頓的氣息、加勒比海邊的潮溼、莫斯科的陰冷、乃至古巴雪茄的濃郁,都會令讀者五感併生。

回到一甲子前的一九六二年是個關鍵年代,在核戰的恐懼下,戰略家忙著出謀劃策,爭論著先下手為強的第一擊,或者確保還手能力的第二擊,才是阻止敵人攻擊維持和平的好選擇。科學家與工業家也忙著曲線報國,提供各類新科技與裝備來保家衛國。也在同一年,人類第一個電腦網路「阿帕網」就在美國誕生,奠定今日大家習以為常的網路世界的基礎,阿帕網的原始目的是為了軍事演習而生。像是說好也似,同年部署的美國義勇兵洲際飛彈,內載的導航電腦,包括中央處理器、硬碟、記憶體等就是今天主流電腦的基礎架構,硬碟容量雖然只有令人發噱的5,454字元組,但在當年可是高科技,足以儲存蘇聯境內主要城市、軍事目標的所在座標,將核子彈頭由外太空導引至目標區,完成毀滅的終極任務。

美蘇生死鬥的歷史遺緒,卻令原本是軍事用途的科技,意外開啟了今日的數位經濟與網路文明,類似的事例還有一次大戰的毒氣促進刮鬍刀的再進化,以讓防毒面具可以與臉部貼合氣密造就今日兩大品牌的刮鬍刀,微波雷達的研究也意外造就微波爐的大行其道,可以說戰爭的若干需求卻又促進文明的進化與經濟發展,歷史的多樣性總是令人訝異。

但歷史重演的另一面目則叫人警惕,古巴核子危機後的六十年,俄羅斯總統普欽入侵烏克蘭並揚言使用核武;北韓發展出火星17洲際飛彈可直攻美國;北京則新列裝巨浪三型潛射彈道飛彈,可由海底出擊美國本土。面對威權國家核武三兄弟的叫板,美國則端出科幻般的B-21「突襲者」匿蹤轟炸機,穩住陣腳以安盟國之心,並且避免盟國開發核武的誘惑。

這更說明本書值得一讀,畢竟戰爭與和平的選擇只在一念之間。

書名:核戰倒數:古巴危機中的甘迺迪、赫魯雪夫與卡斯楚作者:麥可.達博思Micha...

古巴危機比我們想像的還更靠近核戰末日,不僅是甘迺迪總統、赫魯雪夫總書記等「明星人物」的決策,最接近末日鐘的午夜時刻,是蘇聯護航貨輪的水下艦隊,已經準備用核子魚雷反擊美國海軍的騷擾火力攻擊,千鈞一髮之際,副艦長阿爾希波夫反對艦長、政委使用核武,投下不同意票在第一線阻止核戰爆發。

來自高寒之地的俄國潛艦官兵,長途航行疲累不堪又在炎熱的古巴水域,生理與心理都已不堪承擔,又面對美國海軍近距離火力施壓,卻有人可以冷靜阻止使用核彈、救了全世界。因著這樣的人性,人類文明得以延續,也正是本書訴說戰爭的恐懼與勇氣,歷史厚度可以給當前的我們具有思考的深度與廣度。

●本文摘選自凌宇出版出版之《核戰倒數:古巴危機中的甘迺迪、赫魯雪夫與卡斯楚》推薦文

戰爭 書摘 出版風向球 閱讀風向球 凌宇有限公司 核戰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