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醫生只是偶然。」90歲精神科醫師對「工作只為了賺錢」的看法

琅琅悅讀 星出版/讀書共和國
(圖/Freepik)

本書作者中村垣子為日本行醫超過70年的專業精神科醫師,在二戰的混亂時代成為精神科醫師,一邊養育兩個孩子,一邊擔任受雇醫師的工作。維持一週六天全天工作,直到88歲為止才減為一週四天全天工作。

中村醫師歷經二戰的烽火年代,見證日本自二戰以降從繁榮到樸實的發展。儘管時代不同、經濟環境不同,關於人的煩惱與問題,很多都是一樣的。她從豐富的人生閱歷和超過70年的精神醫療專業經驗中,提點讀者面對自己、工作、生活、家庭、人際關係的生活哲學,並調適日常生活的各種壓力,學習活得更自在。(編按)

文/中村恒子、奧田弘美

為「錢」工作,有何不可?

當了精神科醫師之後,經常碰到不知為何工作的人。

「工作沒有意義」、「得不到他人肯定」、「人際關係很難處理」等,各式各樣的煩惱都有,大家似乎都為了工作上的問題所苦。

我希望大家可以想想,人必須工作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或許,有人會說,是「為了做自己想做的事」,或是「為了實現夢想」。這些的確可以算是工作的意義。

但是,如果從根本意義來看,人是為了維持生活而工作,這點古今皆然。

人們工作,是為了養家餬口,這才是最大的目的。除了身心障礙者以外,手腳健全的人,都必須負責養活自己。

能夠自食其力,靠自己的力量立足於社會,才能被視為可以「獨當一面」的成人

因此,為了「賺錢」而工作,一點都不可恥,反而是堂堂正正、非常了不起的事。

就算不是外出工作賺錢,而是為了支持另一半的工作,負擔起守護家庭的責任、在家照顧家人,這也是很重要的工作。無論賺錢多寡,只要能夠負擔一家生活所需,就已經非常了不起。人,就是這樣生活過來的。

我最初從醫,也不是為了「救死扶傷」的崇高理想,只是在「生活流轉的偶然之下」,成為了醫師。

一九四五年六月,只有十六歲的我,從廣島的尾道市前往大阪。時逢二戰結束前夕,列車破舊不堪,無論是車廂之間的通道或是車門處,都擠滿了人。還好,有一位好心的阿姨從窗戶拉了我一把,我才能勉強搭上車。那個情景直到現在,我仍然記憶猶新。

家父只是一個生活拮据的小學教師,我們家有五個孩子,父母很溺愛兩個弟弟,我從小就被耳提面命:「從女子學校畢業之後,就去當老師或嫁人吧!盡早自立。」這也沒什麼大不了的,鄉下孩子多的家庭,大多如此。生於這樣的家庭,我不得不盡早為工作打算。

剛好在大阪開私人診所的舅舅,提到「親戚裡有人要當醫生的話,我就幫忙出學費。」男性醫師在當年全數被徵召當軍醫,醫生非常短缺。在這種情況下,我決定從醫。說不上期待,也不是志願,當時的我,只有這條路可走。之後,我就開始工作了,這大概就是我成為醫生的緣由。

書名:《日日靜好:90歲精神科醫師教你恬淡慢活的幸福人生》 作者:中村恒子、奧...

順道一提,我不是開業醫師,當了七十年的醫生,我一直都是雇員。說白了,就是一名上班族而已(笑)。

我沒有遠大的抱負,只是為了養家育兒,需要錢罷了。孩子們大了,也都早早獨立。雖然上了年紀,也想要退休,但是放不下相識多年的患者……一回神,才發現自己居然已經工作了有七十年之久。說得好聽點,我算是順其自然,沒有想過什麼理想與抱負。我覺得,這樣的工作態度就足夠了。

當今社會充斥許多令人不安的新聞,我們能夠輕易接觸過多資訊,連誰過著什麼樣的生活都瞭如指掌。可以想見,現代人的不安和不滿,也日益加劇。

不過,對前途感到不安,憂慮不知該如何是好,在每個時代都是一樣的。

日常生活中,我們焦慮卻無能為力的事情很多。政治、經濟等議題,不妨就先擺到一旁。我們的首要之務,就是守護好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當你懷疑這一切到底是「為誰辛苦、為誰忙?」時,只要斬釘截鐵地告訴自己,「工作是為了自食其力」就好。

這個理由,正是工作的初衷。

至於「生存的意義」或「追求自我成長」,等到確實能夠養活自己、有餘裕以後,再來慢慢想就好。人生可是很漫長的。能夠自食其力的人,都非常了不起。如果你對這樣仍舊無法滿足,就代表你想要的更多。不妨再稍微想一下,你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吧?

總之,為了生活而工作,非常正大光明,一點都不可恥。

●本文摘自星出版/讀書共和國之《日日靜好:90歲精神科醫師教你恬淡慢活的幸福人生》

讀書共和國 心靈勵志 職業倦怠 職涯 心理勵志 出版風向球 閱讀風向球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