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被說腦部生病還是調皮搗蛋?過動兒們回答:「調皮搗蛋!」

聯合新聞網 寶瓶文化
(圖/unsplash)

文/李佳燕

當過動症成為解釋孩子「不乖」行為的主流……

當孩子出現不守規定、造成大人困擾的行為,大人直接將孩子推進醫療體系處理。服藥之後的孩子,變得順服許多,上課不再搗蛋或放空,回家也能順利把功課完成,看似功德圓滿。

孩子不乖,不是家長失職,不是家長沒有管教小孩,把小孩養壞了,當然也不是老師不會教學生,把學生教笨了。是因為孩子的腦部生病了,生病當然要看醫生,看醫生當然要服藥。一切都歸因於孩子腦部器質性的疾病,並不是孩子壞,而是孩子生病了。

既然是生病,自然與教養無關,所以,家長管教孩子的方式、態度與價值觀,毋須改變;也與生活無關,因此睡眠不足、缺乏運動的生活安排,也不必調整;與教育無關,只重視學科考試分數排名,輕視美勞、體能、創意、生活能力、團隊合作精神的學校學習方向,照常持續運作;不准學生質疑,不喜學生發言,像軍隊一樣的秩序管理要求,還是如舊進行。

而孩子服藥之後,成績可能有進步,上課不再常被老師處罰、責備,因此增長了孩子的自信心,不再背負「壞學生」的汙名。

服藥帶來的好處,證明孩子是腦部生病,不是孩子壞,故意調皮搗蛋。

看起來,大人們完全不必做什麼重大調整。透過以上的診斷與治療,即能減少孩子被貼標籤、被汙名,整個處置過程,單純扼要,孩子、家庭與學校三方的處境,都能獲得重大的改善。

這可能是部分的事實,但是,絕非全部。

焦急、憂傷的父親

有一位父親特地前來找我,希望我能和他才讀幼兒園大班,已經被診斷為過動兒,開始服藥治療的孩子聊聊。

焦急、憂傷的父親流淚地說:「拜託李醫師看看我的孩子,讓他知道他不壞,他很棒。他已經認為自己就是有病,完全失去自信了啊。」

我曾經在一場針對過動兒家長的演講中,問過被診斷為過動兒,也跟著來聽講的一群小學生:「你們喜歡被說是腦部生病的過動兒,還是被說是調皮搗蛋?」結果這十幾位小學生異口同聲,大聲地回答我:「調皮搗蛋!」

瞭解孩子的人,對這樣的答案,應該一點也不意外。

是的,對孩子而言,「腦部生病」可能是更汙名、更抬不起頭的標籤。生病,必須博取他人的同情,是會被同儕嘲笑的弱者。而「調皮搗蛋」可不同了,調皮搗蛋雖然會被大人處罰,卻有一種類似《海賊王》的梟雄霸氣。那不是弱者,那是草莽英雄。

泣不成聲的母親

二○一三年之後,有幾年的時間,我經常與已故兒童文學家幸佳慧一起聯袂演講,講題是「童書無處不過動」、「從另一種角度談過動兒」。

其中有一場演講,我印象深刻。

當我們講完,最後是聽眾發問與分享時間。有一位母親走上台來,開始說著她的孩子被診斷為過動兒。孩子正在服用過動兒的藥物「利他能」,但是她擔心孩子被老師另眼相看,於是只好欺瞞老師說孩子吃的是抗過敏的藥。

說到這裡,母親向也坐在台下聽講的孩子說:「孩子,媽媽騙你的。你吃的是過動症的藥,不是抗過敏的藥。」

說完,母親已經泣不成聲。

而她的孩子坐在台下,從錯愕到掩面痛哭。

此時,我向前擁抱著哭泣的母親,而佳慧則拿起她剛才在朗讀的童書《長襪皮皮》,走到孩子的座位旁,蹲下來。她跟孩子悄悄說了一些話,孩子點了點頭。佳慧把《長襪皮皮》送給了孩子,讓皮皮陪伴著孩子。

這對母子在我們為佳慧辦的告別式中,再度出現。

媽媽告訴我,孩子從那一天開始,沒有再服藥。他喜歡閱讀,說要成為像佳慧阿姨一樣的兒童文學家。

孩子說不出口的「病」字

曾經有一位母親來找我,述說著這幾個月來,帶著孩子到醫院兒童心智科看診,然後帶回一整個月的藥,孩子每天按時服藥。

日復一日,月復一月,一直到有一回如常到醫院,看診、拿藥回來,剛步出醫院,孩子突然問媽媽一個問題:「媽媽,為什麼妳覺得我有……?」

最後的那個字,孩子沒有發出聲音來。不,應該說是孩子不敢發出聲音來。

媽媽望著孩子的唇形,看出孩子說不出口的那個字是「病」。

媽媽心碎成萬片。究竟這整個就診的過程,在孩子心底烙下什麼火紋的陰影?孩子知道這是一個與感冒、拉肚子不同的疾病,是一個大人不太想講,也不想讓別人知道的病。

母親在抽泣中,說完這一整席話。

而從那天起,母親不再帶孩子去兒童心智科看診。她告訴孩子:「你沒有病。媽媽不會再帶你去那裡看病了。」

書名:《我期待過動兒被賞識的那一天》 作者:李佳燕 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

給孩子一個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診斷,讓孩子服藥,絕非如發燒吃普拿疼退燒般輕鬆、簡單。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疾病,讓大人無法正眼面對,必須掩蓋瞞騙?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疾病,讓孩子感受到的是一種見不得人的羞恥?

說孩子是腦部生病,真的是讓孩子從汙名中解脫出來了嗎?還是掉進另一個更難擺脫的汙名深淵呢?

當過動症成為解釋孩子「不乖」行為的主流,也就是當孩子經常出現不當行為,即被認定是腦部生病,給予「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診斷,接著藥物治療,這樣的處置看起來順暢無比,但卻讓人憂心。

憂心什麼呢?如此的處置,有可能會發生一個巨大的問題,那就是:忽略了,也遮蔽了其他可能是真正困擾孩子的各種因素。

●本文摘選自寶瓶文化出版之《我期待過動兒被賞識的那一天》


寶瓶文化 親子教養 親子教育 過動症 書摘 閱讀風向球 出版風向球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