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玲淚崩:「媽媽不認得我了!」面對失智症父母子女應如何照護?
近日台灣第一名模林志玲上蔡康永主持的中國節目《眾聲》,被蔡康永問到「妳最想回到哪一天」這題時,林志玲突然淚崩說道:「我曾經想過,我會願意用很多的日子,去換來一天『我媽媽還記得我』,然後她還很健康,只要有一天,我可以好好地陪伴她。」,也提到媽媽因為罹患失智症,到陌生環境會有不安、焦躁的狀況。該如何照護失智症患者,是很多人現在或未來會面臨的問題,寶瓶文化6/5上市的新書《失智照護:那些被忽略的失智症患者心理需求及感受》,由專家陳乃菁醫師告訴你最貼近失智長輩的照顧心法。(編按)。
自序──先尊重,再照顧
文/陳乃菁
我常進入社區講失智照護的議題,隨著場次的增加,我愈來愈領悟到這個疾病與年齡高度相關。但是要談失智照護,一定要先幫助急於投入照顧的兒女們理解老父親老母親心中的感受,也因此我出版的書籍已經擴大到以照護高齡患者為中心的主題。
不論是演說或書寫,我喜歡先請大家想想,自己在養育年幼子女們的過程,甚至一路回想到自己童年時,在接受父母親照顧過程中的感受。很多時候大家會因此會心一笑,因為突然發現照護老人和小孩間有頗多相似之處,只是為人父母和為人子女身分不同,導致許多照護老人家的中年兒女陷入迷思而不自知。
那天就發生這樣的事情,一位太太舉手發言,講著講著語氣中帶著快要壓抑不住的哭音:「乃菁醫師,聽完你剛剛的演講,我突然發現自己對媽媽非常不公平。我媽媽記憶力的確變差了,但好長一段時間我只會要求她:『你現在記憶力不好,所以拜託你,只要聽爸爸的就對了。』」
她的描述讓現場眾人看見在這個家庭內有個情緒暴躁的母親,但就像這位家屬一樣,大家很快領悟到,老母親的憤怒是因為女兒一天又一天不相信母親的記憶力、不想聽媽媽的想法。她哀傷地說:「原來我從沒站在媽媽的角度思考。」
我問:「你媽媽是不是常拿『聽爸爸的就好』這句話來和你針鋒相對?」
她點點頭。
我說:「我不知道你媽媽現在的狀況,可能已經失智,也可能只是老化造成記憶力差了一點。但就算真的是確診失智了,也不表示她一日之間就人事都不知了。」我接著為聽眾好好說明:就算是失智患者還是有學習能力的,更重要的是,千萬不要因為記憶力差就否定他們的感覺。想來這位母親就是因為每次想表達就被一句「聽他的就對了」擋回來,一再受挫下難免心生怨懟啊。
開車回家路上,我想起自己的女兒。五歲的她近日乖巧得很,於是我答應她買新玩具作為鼓勵。她挑好想要的玩具,盼著我去玩具店買後帶回家,不巧近日我因為新書出版而多出許多行程,讓女兒每天追著我問:「媽媽,我的玩具呢?」而我只能一再說:「等我有空好嗎?」甚至有天我答應了隔天抽空去買,沒想到當日又因為太忙而忘了這件事。
見到我入家門的小女兒馬上衝上來喊:「玩具!」我只好再次道歉。小女兒臉上浮現失望的神情,但嘴上好聲好氣地說:「沒關係,我知道大人記性不好,每天又要做好多事情。」
有趣的是隔天起,五歲的她轉動小腦袋瓜,展開新策略:每天早上出門前,她會提醒我要買玩具,也會在我快下班前打電話給我,語氣依舊很和氣:「媽媽,我只是想提醒你一下要買玩具,但你不用有壓力,就算忘記也沒關係喔。」這個策略的確有效,沒多久我就買好新玩具,一進家門馬上遞到女兒面前,讓她開心得抱著我轉圈圈。
在這個過程中,我不也類似出現失智跡象嗎?總是答應卻又老是忘記,慶幸有個貼心的女兒持續相信我,還不停地鼓勵和提醒我,讓母女雙方最終都獲得快樂。
我想這就是親子間互動的關鍵啊,即使退化了、失智了,我們都要記得無論在哪個年齡,都要以互信為前提。父母親年紀大了、記憶力變差,但為人子女的我們依然可以保持善意,先給予耐性和理解,先聽他們怎麼說,永遠好過一口氣就否定。
而這也是我在從事高齡照護過程中的體悟:很多時候,照顧者和被照顧者之間的紛爭都源於忘了要把「尊重」放在「照顧」之前。其實,老人家無論身心退化到何種地步,他們依舊是人,有人性上想被尊重、想獨立自主的需求。
我知道正在背負上下兩代照顧重擔的中年兒女們辛苦了,但讓我們多提醒自己尊重與包容的重要吧。說起來,照顧方式也是透過家庭成員間的互動所傳承的,因此我們養育下一代時是否尊重他們的意願,以及我們在照顧上一輩時是否做到尊重,兩者間彼此相關,並且同等重要呢。
正如社會上常說的:「今天我們怎麼照顧父母,將來我們的小孩就怎麼照顧我們。」在少子化和講求人本教育的時代中,我們還可以把這句話做延伸:「今天我們怎麼對待孩子們,將來他們就怎麼對待我們」。
●本文摘選自寶瓶文化出版之新書《失智照護:那些被忽略的失智症患者心理需求及感受》。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