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做得好的人都懂得用數字思考、養成數值化習慣!
文/安藤廣大
不斷拋棄過去的成功——關於「真正的變數」
三角形的面積,要如何計算?
「底×高÷2」對吧?
這是「定理」,誰來算都一樣。
那麼,工作上的法則,又是如何呢?
在前一章中,所提到的「變數」,
是不變的法則嗎?
並非如此。
同樣的方法不再有效的那一刻,肯定會到來。
到那時候,必定會區分成:能夠改變做法的人,與無法改變做法的人。
變數會在某個時間點,變成常數。
「什麼是變數?」這點總是一直在變化。
接下來,就讓我們試著來理解這個部分。
「變數」若放著不管,就會越來越多
前一章為各位說明了「變數」,主要在介紹「變數的好處」。本章會在提及缺點的同時,更進一步地深入探討。思考變數時,最需要注意的是,變數若放著不管必會增加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在學習工作的過程中,必須掌握的要點會不斷增加。如前一章所述,我們把自己找到的、從公司內部學到的,或從書籍或網路上鑽研的假說,轉換成變數。結果會變成怎樣呢?一切會變得都很重要。所謂的變數增加,就是所考慮的事情會變多的意思。
請回想一下前面曾談及有關目標的話題──平日人們能夠立刻想得到的目標,以「5個」為限。其實變數也是一樣的。一旦KPI太多、公司內部的變數太多,花在不必要的考量上的時間便會增加。這時,就會需要「捨棄變數」的思考方式。
先決定「不做的事」
據說,有位知名的投資大師會先列出10件「想做的事」。列完10件事後,再從中選出前3名做為「現在立刻該做的事」,而剩下的7件則列入「不做的事」。如此便完成了有3個項目的「待辦事項清單」,與包含7個項目的「不辦事項清單」。
這裡的重點在於,在想做的事情中「捨棄了7件事」。如此一來,就能夠聚焦於前3名最重要的事項。當然,事情必須要篩選到這種程度,才能夠真正實現。
「新客戶和老客戶都很重要,必須持續約訪、關懷聯繫,還需要降低成本,另外也得要培育年輕人……」
變數也是一樣,重要事項一旦過多,整體效能就會降低。為了避免發生這種狀況,「減少變數」非常重要。
減少變數的「兩種方式」要減少變數,有兩種可能的方式──
其一,由個人拋開先例,思考是否有其他變數。
其二,由團隊的主管或老闆,直接指示說「那不是變數」。
優秀的員工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開始實行前者的方式。過去有效的成功法則,可能隨著環境及時代的變遷而不再適用。若可以意識到這點,就能夠自我批判,進而思考「是否有其他辦法?」、「能不能更有效率?」簡言之,會質疑自己所做的事。
這其實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相當困難。若運用過去的做法總是很順利的話,要放手談何容易?為了要能放手,就必須專注於「數字」。明明使用了同樣的方法,有時成果卻遠遠不如預期。這時,若能夠承認並接受「銷售額沒有提升」、「對利潤沒有影響」等事實,就能留意到本以為是變數的要素,其實並非變數。
在「放棄變數」這一點上,化身為「數值化之鬼」也相當有效。因此,永遠都要以數字為基礎來思考。
所謂「改變KPI」的手段
為了自行觀察自己所做的事,就必須檢視數字。這正是我們為何會有主管及老闆的原因。每個星期或每個月確認目標的例行公事,便是為此而存在。
訂立「P(計畫)」之後,實行了達成該計畫所需的「D(執行,亦即行動)」,但若沒能做出成果的話,就必須重新檢討「KPI」。能夠確實指出這點,正是主管及老闆存在的意義。
此外,正在實現大目標時,應該要逐漸提高要達成的目標。這樣可以讓人跳出框框思考,不再被以往的成功法則所束縛。不允許維持現狀,持續給予成長的機會。而之所以建議納入「扣分評價」,也是基於同樣的理由。這麼一來,便能讓人一直保有危機意識,創造出「不得不重新檢視變數」的環境。
在組織管理中,「心理安全感」的理念備受讚揚。而該理念也附加了一項「工作標準若不高,組織就會變得過於鬆散」的條件。雖然有很多人說「識學」的觀念與「心理安全感」恰恰相反,但只要確實理解識學後便會發現,其基礎根源是一樣的。
「不是以情緒性的發言或懲罰來引發焦慮感,而是藉由數值化來提升意識。」兩者所推廣的,其實是一模一樣的東西。新出現的流行概念就只是一種趨勢罷了,別為之動搖,要擁有根本性的思維。
從多個變數中篩選出「1個」
請在工作中持續尋找「變數」。同時思考哪些KPI能帶來更棒的成果。而KPI的增加,對個人來說,就是該考慮的事情變多了。對主管來說,也代表管理成本增加了。
別提高管理的「難度」
請回想一下前面所介紹的「能力評價」。在評價一個人的時候,像是「積極性」、「計畫性」、「執行力」、「工作動力」等項目,可能有10個、20個之多。這正是所謂「變數過多」的狀態。
變數一旦增多,管理成本就會增加,管理的難度也隨之升高。因為這會讓人無法確定,到底該提升下屬的何種能力?也搞不清楚到底是「積極性」、「計畫性」、「工作動力」中的哪個能力,與成果正相關。
「員工的工作動力提升了,因此,公司的營收增加。」「全體員工的積極努力,創造出了龐大利潤。」
正如本書一再強調的,這些都是無法以數字表示的價值觀。識學把這些視為「偽裝成變數的東西」。
「員工的工作動力提升,所以營收增加了。」這樣的想法就跟「因為有一直持續吃納豆,所以就變健康了」的說法差不多,皆是不科學的個人感想。只是個人想法那也就算了,若站在公司的立場進行組織管理的話,這實在不是該有的思維方式。
總之,決定出1個「真正的變數」
整理一下前述內容,對目標最有貢獻的行動是「KPI」,而KPI就是經過數值化的「為目標而設立的目標」。這部分常見的誤解是,人們會提出這樣的疑問──「應該要用數字管理一切,並思考所有的數字嗎?」
答案是否定的。
在尋找變數的過程中,一定要牢記最終是要,篩選出1個。也就是,變數中的變數,亦即「真正的變數」。或許員工在執行「PDCA」循環時,該做的事很多。但千萬不能忘了,最重要的就是,確認真正的變數為何?這一點請務必要謹記在心。
舉例來說,在提供料理時,有很多需要講究的重點。像是食材好不好、調味好不好、火候的拿捏是否恰當、店內的氣氛是否理想……等等。這些全都要努力做好,是理所當然的。不過,最重要的關鍵,應該只有1個。就算食材差了一點,店內氣氛不怎麼樣,但只要懂得徹底掌握火侯,讓客人滿意的話,一切就沒有問題。
而且要徹底確信,這個變數真的能夠達成目標。「如此確信的同時還繼續前進,是否妥當?」關於這一點,就留到之後「C」和「A」的階段再思考即可。總之,設定1個「真正的變數」,試著將其行動量最大化就對了。
實踐減少「變數」
第4章我們談到了「變數」的重要性與陷阱,也說明了要如何找出「真正的變數」。為了找出真正的變數,所謂「減少變數」的方法就顯得非常重要。例如,在前面章節的實踐中,我們決定了「增加回頭客」這個目標,並制定了各式各樣的措施。
●服務顧客時,要記住對方的長相和名字(要以名字稱呼對方一次)。●發放集點卡或折價券,並算出回收率。
●介紹新商品或其他商品,藉此增加顧客下次來店試用的機率。
立刻實行這些,以爭取回頭客的措施很重要。不過,在工作的過程中,也可能發生「變數增加」的問題。
×「在店頭發傳單,促使新顧客入店參觀。」
×「為了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與氣氛,大家一起去烤肉。」
一旦因銷售額沒提升,而覺得非得要做點什麼才行時,即使不是設定為「變數」的數字以外的改善行動,也很容易就匆忙地立刻實行。結果反而讓員工們開始不知所措;當要做的事變多,一切會變得不上不下,無法徹底執行。與其如此,不如確實釐清「變數是什麼?」才能夠採取專注於解決問題的行動。歸根究底,目標是要達成「1個月的銷售額1百萬日圓」,所以為此設定行動。然而,為了避免偏離主軸,要像以下這樣,認清「非變數」是十分重要的。
○「『致力於新商品』,不是變數。」
○「為避免工讀生辭職所做的『額外照顧』,不是變數。」
當眼前充滿挑戰,人就會變得無法判斷什麼重要、什麼不重要。正因如此,「這是變數嗎?」的自問自答,真的非常有效。此外,致力於「增加回頭客」之後,若「銷售額沒增加」、「客單價也沒增加」的話,便得果斷地承認「『增加回頭客』不是提升銷售額的變數」,立刻再去尋找其他變數,也是要點之一。
○「在車站前發傳單,以提高知名度。」
○「網路訂單花太多時間處理,要做到能立即回應才行。」
像這樣,必須找出其他的變數才行,而且重點在於持續嘗試。
×「因為銷售額下降了,讓我們努力服務顧客吧!」
如此不清不楚的模糊想法,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變數是需要持續尋找的。別再緊抓著一直以來的做法不放,要接受失敗,並能夠改變下一步的行動才行。
●本文摘選自悅知文化出版之新書《數值化之鬼:【2023年日本最暢銷商業書TOP1】數字不是全部,但忽視數字的人絕對無法成長!》。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