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賦能否有效輸出?想追求卓越表現 從打造心理韌性開始

聯合新聞網 經濟新潮社
(圖/unsplash)

追求卓越表現,從打造心理韌性開始

文/蔡志浩

頂尖競技運動員幾乎都有過人的體能天賦。透過訓練,他們將體能推向天賦的極限。但過人的天賦能否轉化為過人的表現,關鍵因素往往在心理層面。

本書雖然聚焦在耐力競技運動,但書中的原則以及精采的故事對從事休閒運動與日常訓練的一般人、以及對想在運動以外的領域追求卓越表現的人,都同樣有啟發性。

享受推向極限的不確定性

在你把自己訓練到極限的過程中,以及在艱難的情境追求卓越表現的過程中,都充滿著大量的不確定性:你不確定自己的體能是否到頂了,不確定自己何時、如何使用自己的能力會有最好的表現。

最好的表現從來不會是照表操課就做得出來的。而是以智慧與韌性承受風險,衝出來的。你要能學會享受這個過程,才會練得更好,做得更好。

專注在環境與任務

很多人知道,焦慮與表現的關係有個俗稱「倒 U 型」的曲線:適度的焦慮與警覺表現最好。太放鬆了,或是太焦慮了,都會對表現有負面影響。

壓力太大、太焦慮時,你會開始過度注意自己的內在狀態,而不能專注於環境與任務,表現也受到影響。如果你能訓練自己避免被無關的思緒影響(書中提到的「抑制控制」能力),專注在環境與任務,表現就能更順利。例如做重要簡報時你真心享受這場演出,會比一直擔心聽眾是否滿意表現得更好。

設定適當的目標與參照架構

這一點也和前兩點有關。有點像是:「我是誰?我為什麼在這裡?」根據自己的因應風格設定目標,把要做的事放在能發揮直覺的框架來運作,都能減少失常,促進表現。

例如書中提到的,艾麗莎.麥凱格(Alissa McKaig)參加二○一二年奧運馬拉松選拔賽的主要目標不是進入奧運代表隊,也不是跑進前十名或締造個人最佳成績,而是勇敢地向前跑,其他(跑進前十名或締造個人最佳成績)就順其自然。

相信自己的直覺

任何經過大量練習的認知與動作技能都有個共同的特性:大部分的知識是內隱的。我們能夠預測什麼時候會出現什麼、該做什麼,我們的一個動作會帶出下一個動作,但我們未必意識得到自己在預測與執行。

所以要避免試圖在意識層面控制所有事。要懂得少就是多:對於熟練的技能,意識少介入一點,直覺就多發揮一點。就像之前說的,專注在環境與任務就好。也要避免照抄別人的課表或成功模式。人都有個別差異。最適合別人的,未必適合自己。

從失敗與低潮中成長

逆境磨練韌性,也考驗韌性。運動的訓練與競技必然包含了大量的挫折與失敗。你在過程中學到重新認識自己、重新定義自己遇上的問題、放下無謂的執著、以及找出克服的方式。

在運動中磨出的韌性與膽識可以類化到非運動情境。日常生活與工作大部分的事情是規律的,一成不變的。偶而遇上一個突發狀況,常令人們感到驚慌: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問題,不知道該怎麼解。如果你是一個有運動紀律的人,面對這種情境就會更從容。

(圖/unsplash)

運動促進成功老化

耐力運動其實比起其他競技運動更不受老化影響。馬拉松世界紀錄保持人基普喬格(Eliud Kipchoge)今年三十八歲了。而他的表現仍然愈來愈好。二○二二年九月才在柏林馬拉松以兩小時一分九 秒再度打破原本也是由他保持的世界紀錄。

對一般人來說,你的休閒運動如果是游泳、騎車、跑步等耐力運動,你會發現你到年紀很大都還能做,有時甚至可以表現比年輕人更好。這就可以強化你的自信與韌性,讓你身心都老得更好、更漂亮。

書名:《鑽石心態 : 運動心理學教你打造強健的心理素質,跨越比賽與人生的難關》 ...

成為更好的自己

頂尖的耐力運動員都是在把自己推向極限的過程中更加認識自己:你來到一個未曾經歷過的內外與身心狀態,覺察到自己的反應,進而重新發現自己。

一般從事休閒運動的人其實也一樣。就算你可能沒有天賦,就算你可能志不在競技,但只要你持續訓練,漸進超負荷把自己推出舒適圈,在追求卓越表現的過程中體驗未知的自己,你就能夠更有韌性、更樂觀。不管你原本處於怎樣的狀態,你永遠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人生中的每一件事,都是如此。

(本文作者為熱愛運動的認知心理學家、台灣使用者經驗設計協會創會理事長、台灣應用心理學會監事、教育部體育署 一○六年運動i台灣計畫《全民運動推廣手冊》撰述委員,著有《人生從解決問題開始》一書;作者網站:taiwan.chtsai.org)

●本文摘自經濟新潮社/城邦文化所出版之新書《鑽石心態》推薦序,請勿轉載。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