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製你的無病生活》從同病同治,走向治未病
每個人的基因、生活環境、飲食習慣、生活作息等不盡相同,造就獨一無二的個體,以往一體適用的治療方式,忽略個體化的差異,也就是「同病同治」,但未必有相同的治療結果。
《訂製你的無病生活》集結30個關乎健康的提問,除了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帶讀者了解各病症的起因與現行療法,也將細數目前精準醫療的發展,在這些疾病的預防診治上有何創新與突破。
(編按)
文/林惠君、黃筱珮、吳佩琪
以往,生病時,醫師會利用問診的方式,加上抽血、驗尿、影像等常規檢測, 並且透過病患主動告知身體狀況,結合醫師的經驗及專業知識分析,以標準療程進行治療。
現在,一旦生病,尤其是癌症,除了傳統常規檢查與治療,還能利用個人基因表現等資訊,施以精準的個人化治療,例如:標靶藥物治療、細胞治療等,讓治療達到做大成效。
未來,可以想像的畫面是,即便是未生病的人,也能透過檢測判斷個人可能發生的疾病、評估風險值,並提供個人化的健康管理方案,進而達到真正的「防病於未然」。
相同疾病可以有不同療法
每個人的基因、生活環境、飲食習慣、生活作息等不盡相同,造就獨一無二的個體,以往一體適用的治療方式,忽略個體化的差異,也就是「同病同治」,但未必有相同的治療結果。
漸漸,醫界發現問題,認為治療應予以個人化,意即「同病異治」,開展了「精準醫療」(Precision Medicine)的時代。
美國自二〇〇九年起,開始有計畫的發展精準醫療;到了二〇一一年,美國科學院、美國工程院、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以及美國科學委員會,又共同發表了《邁向精準醫學》報告。
二〇一五年時,美國前總統歐巴馬進一步提出「精準醫療倡議」,界定「精準醫療」係指利用個人基因型或是基因表現,以臨床資料選擇最適合個人使用的藥物、治療方法,以達到藥品的最大療效與最小的副作用;同年,歐巴馬宣布啟動「精準醫療計畫」,募集十億美元,應用於癌症預防、研發疫苗、早期篩檢、免疫療法、基因體學、組合療法和大數據分析等,主要著重推動癌症預防和治療,醫界從此邁入嶄新的局面。
掌握基因對人體的影響,就能找到治療方法
「精準醫療計畫」的目標,是在十年內募集一百萬人的基因資料,整合到雲端資料庫,透過不同族群、年齡層的個人化基因資料,就可以研究遺傳性變異對人體健康和疾病形成所產生的影響,做為臨床治療的參考,希望能為患者提供適時、適量、適人的治療。
所以,基因定序只是第一步,還必須進一步建立大數據資料庫,再根據個人基因表現,設計合適的藥物及治療方式,例如:細胞治療、基因治療等。
一言以蔽之,精準醫療指的是依據個體基因差異、個體的生活型態、外在環境等不同,給予個人化治療,也就是從以往的「同病同治」走向「同病異治」。
除了美國之外,包括:英國、法國、澳洲、韓國、日本等國家,也都陸續投入相當經費在精準醫療計畫。資誠會計師事務所《精準健康產業趨勢報告:精準治療》調查顯示,二〇二〇年全球精準治療市場規模為六八三億美元,預計二〇二五年將達一三四四億美元,五年成長率為九七%。
精準醫療勢不可擋,是全球醫學的主要趨勢,台灣當然不能自免於外。
台灣也有生物資料庫
要做到因應不同人種、環境、飲食與生活型態等的個人化醫療,勢必要有針對國人的生物資料庫。目前,便有中央研究院接受政府委託,在二〇一二年成立「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蒐集病患及健康人的檢體,做為後續制定改善疾病的治療方針和預防策略。
不僅如此,台灣政府也開始擬定配套發展,推動生醫產業創新就是其中一項。
二〇一六年,行政院擬定「生醫產業創新推動方案」,同年十二月又修訂了《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新增「精準醫療」、「基因治療」及「細胞治療」等領域,以加速產業發展。
二〇一七年,行政院又提出「五加二產業創新方案」,其中鎖定「生醫產業創新推動方案」,發展利基精準醫學,推動各項精準醫療計畫,並提出整合型「癌症精準治療」旗艦計畫,希望將台灣打造成獨具特色的「亞太地區癌症醫療中心」。
更進一步,中研院在二〇一八年開始執行「台灣精準治療計畫」,整合全台十五個醫療體系,同樣以蒐集百萬人基因資料為目標,對象涵蓋患病、亞健康、健康人的資料,進行疾病風險評估、預測與精準用藥。
而在二〇二一年即將結束的時候,台灣生醫界迎來了一個好消息,十二月二十一日立法院三讀通過《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修正草案,並將法案名稱修正為《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其中,除了租稅優惠,新條例也將再生醫療、精準醫療、數位醫療,專用於生技醫藥產業的創新平台、受託開發製造(Contract Development and Manufacturing Organization, CDMO)的生技醫藥公司,擴大納入獎勵範圍。
精準健康就是幫你積極預防生病
隨著對基因的了解、大數據分析、儀器與檢測技術進步,精準醫療能做到「同病異治」,為每個病患量身打造適合的療程,例如:儀器設備可精準治療,提升治癒率、減少不必要的副作用,做到早期疾病診斷與治療。
不過,所謂「上醫醫未病,中醫醫欲病,下醫醫已病」,近來醫界的趨勢是,將「精準醫療」擴大為「精準健康」,從治療已病、提早診斷欲病,再到預防產生疾病的「未病」,除了罹病族群,更涵蓋亞健康乃至健康族群,提供具有效益的疾病預測、風險評估等方案,達到改善個人生活習慣,促進健康。
「相較於歐巴馬當年提出『精準醫療計畫』,現在的精準醫療範疇已經全面開展,邁入精準健康層次,以精準預防、精準診斷、精準治療及精準照護四大面向為主軸,」北醫大校長林建煌說明。
例如,有家族遺傳史的夫妻,在進行人工生殖時,以「胚胎著床前基因診斷」(PGD/PGT-M)挑選出染色體數量正常、不帶有家族性遺傳疾病的胚胎植入子宮,中止遺傳悲劇。
融合生醫與資通訊,防病於未然
林建煌進一步指出,若從產業端與應用端思考,可以看出,精準醫療局限於醫院,精準健康則涵蓋整體生醫產業及資通訊產業。
譬如,進行檢測的儀器設備,就需要結合醫學與資通訊。像是萬芳醫院利用AI與髖部X光片,透過大數據分析,輔助判斷老人是否有肌少症或預測未來十年骨折的風險,如應用於醫療照護端,就可以提早介入衛教、避免老人骨折。
根據資誠會計師事務所《數位健康大未來》報告顯示,全球醫療支出自二〇一九年到二〇三〇年,將由預估的十兆六千萬美元成長到十五兆美元,其中投入預防保健、早期診斷、健康維護等面向的支出,將由一兆美元提高到近四兆美元,約占總支出的三分之一。
工研院推估的資料亦顯示,二〇二〇年全球精準健康市場規模約三一九八億美元,二〇二五年將達五八四七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達一二.八%。
從調查可見,除了精準治療外,全面針對個人化的預防生病、保健的精準健康,近年來的發展推動了生醫產業暢旺,儼然成為生醫界的「顯學」。
生醫產業可望成為第二個護國神山
「二〇二一年通過的《生技醫療產業發展條例》對台灣生醫產業來說,是一項重大利多消息,不僅鼓勵生醫產業朝數位醫療、智慧醫院及遠距醫療照護發展,還可望引領台灣的生技醫療產業再創高峰,將生醫產業打造成台灣的第二個『護國神山』,」林建煌強調:「台灣有醫療和資通訊產業優勢為後盾,更可以順勢引領業界朝向涵蓋保健、預防、診斷、治療、照護的全齡健康願景發展。」
他以北醫體系為例指出,自二〇一五年起,北醫大結合三家附屬醫院的電子病歷數據形成「臨床研究資料庫」,收納近三百八十萬筆病患臨床資料,以及聯合人體生物資料庫,「其中蒐集最完整的是癌症檢體,將這些數據經過專家、AI分析,就能變成有用的資料,成為拯救每一個國人的健康關鍵,更進一步研發並應用於臨床場域。」
展望未來,「從未出生前的生殖醫學,可以進行基因檢測、預防遺傳疾病,預防保健、疾病診療,再到老年的精準照護,北醫體系透過精準醫療的發展,更進一步朝向精準建康管理的方向努力前進,這也是整個世界的趨勢,」林建煌總結。
●本文摘選自天下文化出版之《訂製你的無病生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