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條人少的路?《心靈地圖I》精神科醫師派克的療癒書寫
生命的本質,是持續的改變、不斷的成長。然而我們多數恐懼都源於害怕改變現狀,怕一旦冒險向前,逃避問題暫免痛苦,不僅錯失成長機會,甚至讓心靈萎縮。
我們對現實的種種看法,交織成一張心靈地圖。派克醫師陪你走一趟心靈成長的朝聖之旅,並為你指出通往完整人生的方向。(編按)
文/史考特.派克 M. Scott Peck, M.D.
愛心勝過一切
父母的愛心,比角色模範更重要,即使最亂糟糟的家庭,也可能有真愛存在,並且培養出懂得自律的孩子。反倒是醫師、律師、慈善家等學有專長、業有專精的父母,儘管有嚴謹生活的外表,若實質上缺少愛心,他們教養出來的孩子,說不定比貧窮破碎家庭出身的人,更不把紀律放在眼裡。
愛心是最重要的元素。我們愛一件東西,就會肯定它的價值,樂於花時間在它身上。試著觀察一個首度擁有自己的摩托車的青年,看他花多少時間洗車、為車打蠟、欣賞它、整理它;或觀察一個上了年紀的人如何照顧他的花園:澆水、施肥、修剪、除蟲、接枝、移植……,常是無微不至,盡心盡力。
愛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我們會花難以計數的時間欣賞、照顧、陪伴他們。
良好的紀律需要時間培養。如果不給孩子時間,就不可能仔細的觀察,也無法體會他們用極其微妙的方式表達的求助訊號,甚至在孩子顯然需要加強紀律訓練時,還是基於放縱比較省事的立場,無視孩子的真實需要。到了不得不採取行動控制情況的當下,我們常是一肚子怨氣,根本不願深入了解問題,一味用嚴酷的責罰出氣。
換了肯花時間在孩子身上的父母,問題發生之前,就能對症下藥,用稱讚、鼓勵和責備,巧妙地糾正孩子發展的方向,使問題消失於無形。他們會注意孩子吃蛋糕、做功課、撒謊或規避問題的方式,他們會仔細傾聽孩子,這兒收緊一點,那兒放鬆一點,用小小的申誡、小小的教訓、親吻和擁抱或不經心的拍一下肩膀,讓一切差錯都能在擴大之前及時糾正過來。
可以斷言,充滿愛的家庭在教育品質方面,絕對高於缺乏愛的家庭。富於愛心的家長在花時間觀察孩子、衡量孩子需求的同時,常面臨痛苦的抉擇,而且結結實實陪同孩子一塊兒受苦。孩子對這種事不可能一無所覺。他們非常清楚地知道,父母正心甘情願地陪他們受苦,雖然他們不見得會立刻流露心中的感激之情,但會因此學到受苦的真諦。他們會告訴自己:「如果父母願意陪我受苦,受苦一定不是壞事,我也該承擔起自己的痛苦才對。」這就是自律的起點。
父母在孩子身上投注時間的多寡與品質,足以讓孩子明白自己受父母重視的程度。有些根本不愛子女的父母,為了掩飾自己的失敗,會一再機械化地告訴孩子自己多麼愛他們,多麼重視他們,但卻吝於在孩子身上投注心力。孩子不會長期被蒙蔽。表面上他們或許會假裝相信父母的謊言,牢牢抓住不放,希望相信自己是被愛的,但潛意識裡,他們完全了解父母言行不一代表的是什麼。
另一方面,真正擁有父母親情的孩子,即使偶爾賭氣抱怨受到忽視,潛意識裡卻很明白事實並非如此。自覺有人珍惜的孩子,自然就會珍惜自己,這種認知可貴甚於黃金。「我是個有價值的人。」這種自知之明,是健全心理的要素,也是自律的基礎。它直接源於父母的愛。這樣的自信必須自幼培養,成年後再想建設就事倍而功半了。從小沐浴在愛心當中的孩子,即使成年後遭遇種種波折,也因著堅強的自信而不至於滅頂。
無懼改變與挑戰
投入治療的風險,不但是投入本身有風險,自我的挑戰與修正也構成風險。我在前面討論紀律與忠於真理時,曾經詳細討論過改變一個人的現實觀、世界觀與感情轉移的難處。但為了不斷的擴充自我,開發人際交往的新領域,把愛當作生活的重心,改變就在所難免。
心靈的成長歷程中,經常必須與新世界觀同步調整行動。這種跟過去截然不同的行為,可能代表非同小可的個人冒險:一名膽怯的同性戀青年男子首度主動邀女孩子出去;從不肯相信任何人的人,第一次躺在心理分析師的病榻上;一個倚賴心極重的家庭主婦,向專制的丈夫宣稱,不管他同意與否,她已經找到一份工作,她要過自己的生活;五十五歲的乖兒子告訴母親,以後不要再用兒時那個稚氣可笑的小名叫他;刻薄無情、故作強人狀的男人,第一次在大庭廣眾下流淚。
諸如此類的行動,比士兵打仗帶來更令人擔心害怕的個人風險。士兵有槍抵在背後,想逃也無從逃起。但追求成長的人,卻能輕易遁入過去,恢復以往熟悉而囿限的生活方式。
成功的心理醫師在心理治療的關係中,必須跟病人付出同樣的勇氣與投入。醫師也要冒改變的風險。我曾經打破很多心理治療法則,不是因為我違反自己的訓練或懶惰,而是當時病人的狀況,迫使我必須脫離傳統而安全的治療者角色,甘冒與眾不同和反傳統的風險。
回顧自己每一件成功的案例,都可以看出我面臨抉擇的轉捩點。在這些關頭,治療者承擔痛苦的意願,就是治療的根本要素。當病人領會到這一點,這一步行動也具有療效。治療者經由這種擴充自我,為病人受苦,也跟病人一起受苦的意願,而有所成長、改變。
好家長的角色與好心理醫師的角色極為類似。傾聽子女說話,也涉及自我的擴充,為了因應他們健全的需求,我們必須改變自己。唯有心甘情願承受這樣的痛苦與改變,才能成為孩子真正需要的父母。也因為孩子不斷成長改變,我們必須跟著一起成長改變。
很多父母在子女到達青春期以前都適應得很好,但接下來就做不到了,這是因為他們不再能適當地改變和調整自己的態度。有人把父母為子女所經歷的痛苦與改變,視為自我犧牲或殉難,事實不然,最終父母的收穫可能比子女更大。父母向子女學習,就不愁與時代脫節。這其實是追求有意義的晚年最好的機會,可惜大多數人都白白放過這個機會。
爬一座婚姻山頭
個人的健康與社會的健全息息相關。我常把婚姻比做登山的後援營地。成功的登山者一定要建立良好的後援營地,妥當安排庇護所與補給,然後來此休息和補充營養,準備攀登下一座山頭。他們都知道,籌備後援營地所花的時間,絕不能少於實際登山的時間,因為他們的生存端視後援營地是否牢固、存糧是否充足。
傳統上,男性常面臨的婚姻問題,出在他們婚後就只管登山,棄後援營地(婚姻)於不顧。他以為營地會永遠井然有序地等他回家享用,不需要出半點力氣維護。這種「資本主義式」的作風遲早會失敗,他回家時會發現後援營地已成廢墟,妻子或因精神崩潰住院,或跟別的男人跑了,或用其他方式宣告放棄照顧營地。同樣的,女性在傳統上普遍面臨的婚姻問題,則出在那種一結婚就覺得完成人生目的的妻子身上。她把後援營地當作山巔。她完全無法理解丈夫在婚姻之外的成就與經驗,對它們充滿敵意,不斷要求他投注更多精力在家庭上。就跟所有「共產主義式」解決方案一樣,這麼做使婚姻關係變得令人窒息,束手縛腳,丈夫無法忍受之餘,很可能就謀求掙脫枷鎖之道。
婦女解放運動有助於指出唯一最理想的婚姻之道:婚姻是建立在分工合作上的制度,需要互相奉獻與關懷,投入時間與精力,它存在的基本目標就是滋養各個成員,朝各自心靈成長的顛峰邁進。不分男女雙方都要照顧營地,也都要追求進步。
我少年時代,深受美國詩人布萊絲翠(Ann Bradstreet)談到丈夫時的一句話所感動:「兩體若能合而為一,莫如我們。」但成年以後,我漸漸了解,雙方的獨立才會使婚姻生活更豐富。因害怕孤獨而結婚的人,不會成就偉大的婚姻。真正的愛不但尊重彼此的獨立,也無視分離或失落的風險,刻意培養這份獨立。唯有靠成功的婚姻或社會滋養,才能成就重大的人生旅程。
正如同所有以真愛為出發點的「犧牲」一般,為對方成長所做的一切,將帶給自我相同或更大的成長。獨力登上顛峰的個人回饋滋養他的婚姻或社會,將使婚姻和社會都提升到新層次。個人的成長與社會的成長雖然如此密切交織,但成長邊緣上的孤寂感卻是不可避免的。紀伯侖筆下的先知再次發出寂寞的智慧,談論婚姻說:
「在你們的契合中保留些空隙吧,
讓天堂的風在你們之間舞蹈。
彼此相愛,卻不要使愛成為枷鎖;
不如讓它像在你倆靈魂之岸間流動的海水。
注滿彼此的酒杯卻不飲自同一杯。
彼此給予麵包卻不分食同一條麵包。
一同跳舞放懷歡欣,卻讓你們各有自我,
正如魯特琴的各絃線是分開的,雖然它們在同一舞曲下顫動。
給與你們的心,卻不交給彼此保管。
只有「生命」的手才能包容你們的心。
站立在一起卻不要彼此太靠近:
因為廟宇的柱子分開矗立,
橡樹與絲杉也不能在彼此的蔭影中生長。」
正視命運的安排
俄瑞斯忒斯(Orestes)是阿特柔斯(Atreus)之孫,因為阿特柔斯野心勃勃,企圖證明自己比眾神更偉大,遭眾神懲罰,詛咒他所有的後嗣。這個詛咒使俄瑞斯忒斯的母親克呂泰涅斯特拉(Clytemnestra)謀殺了自己的丈夫,也就是俄瑞斯忒斯的父親阿加曼農(Agamemnon)。這麼一來,詛咒就又降臨到俄瑞斯忒斯頭上。按照希臘的倫理法則,兒子一定要為父親報仇,但另一方面,弒母同樣為希臘人的法理所不容。俄瑞斯忒斯處於兩難之境,痛苦不已,最後還是殺了自己的母親。眾神於是派復仇女神(the Furies)──三個形狀可怖、只有他看得見、聽得見的人首鳥身怪物,不分日夜包圍著他、恐嚇他,用責罵懲罰他。
俄瑞斯忒斯被復仇女神如影隨形地追趕,只好四處流浪,尋求彌補罪行的方法。經過多年的寂寞反省與自責,他請求眾神取消對阿特柔斯家族的詛咒,他說他相信自己已經為弒母之罪付出了足夠的代價,復仇女神不必再追逐他不放。眾神舉行了一場審判。阿波羅為俄瑞斯忒斯辯護。阿波羅說,一切都由他安排,是他使俄瑞斯忒斯陷入非弒母不可的困境。就在這時,俄瑞斯忒斯一躍而起,反駁他的辯護者說:「殺死我母親的是我,不是阿波羅!」眾神十分驚訝。因為到這時為止,阿特柔斯家族不曾有過一人肯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他們總把所有的過錯都推卸到眾神頭上。眾神最後決定赦免俄瑞斯忒斯,不但取消了阿特柔斯家族的詛咒,還把復仇女神變成了仁慈女神(Eumenides),三個充滿愛心的精靈為俄瑞斯忒斯提出忠告,使他好運不斷。
這則神話的意義非常清楚,仁慈女神的希臘原名也有「傳遞神恩者」的意義。只有俄瑞斯忒斯能看見的復仇女神幻影,代表他的症狀,也是心理病患個人的地獄。復仇女神變成仁慈女神,也就是心理疾病變成了好運,跟我前面談的完全相符。這項改變,主要是因為俄瑞斯忒斯願意為自己的心理疾病負責。在他設法擺脫復仇女神的糾纏時,他並不認為自己所受的懲罰不公正,也不以社會或其他什麼的犧牲品自居。復仇女神乃是阿特柔斯家族詛咒不可避免的結果,也象徵著心理病症是個家族問題,父母或祖父母的罪過由子女來承擔。但俄瑞斯忒斯並沒有怪自己的家族,雖然這麼做沒有人會說他不對。他也不怪眾神或「命運」,相反的,他願意負起一切責任,盡力彌補。這過程歷時非常久──大多數心理治療也往往如此。但他痊癒了,而當初帶來痛苦的事物也變成了提供智慧的使者。
●本文摘選自天下文化出版之《心靈地圖I》,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