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碩斌/文協的啟蒙, 如一代接一代的情史——《百年情書:文協時代的啟蒙告白》出版序
文/蘇碩斌(國立台灣文學館館長)
文協的啟蒙, 如一代接一代的情史
臺灣文化協會,成立於一九二一年十月十七日,距離日本統治臺灣的一八九五年,以及結束殖民的一九四五年,恰恰位在正中間,真的好像命運的轉折點。
略數文協的大事紀,一九二一年在臺北靜修女子學校成立,一九二三年本部遷至臺南,一九二五年左派成員在彰化組織二林蔗農組合,一九二七年臺中公會堂發生左右二派分裂,同年右派另組臺灣民眾黨,一九三一年左派文協和右派民眾黨同年遭到取締,實質的文協,十年就此告終。
從組織存活來看文協,確實只有十年;但臺灣並不從此不再思考啟蒙。幾年之後的一九三四年,「臺灣文藝聯盟」再度匯集臺灣的文化人,一樣熱切想要啟蒙民眾。他們更加廣泛地體察民眾,在文學、美術、音樂、戲劇、電影、甚至舞蹈都開出驚人花朵。文協十年過去,文藝聯盟承繼的「文協精神」,推著臺灣人在殖民土地上打下一塊一塊的思想陣地。可惜在一九三六年八月,臺灣文藝聯盟還是解散。
即使是一九四五年終戰之後,臺灣人對文化的期許一度再點燃。可惜歷史又開了臺灣文化人一次玩笑,新政權的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迅即澆滅等候許久的熱情。
精神並不枯竭。一九七〇年代臺灣知識分子重述殖民地時期政治社會運動史,關於文協的研究考察也重新開啟,一百年後的現在,才發現文化人後來做的許多事情, 只是文協精神的新足跡。因此,當更多資料重見天日,也能更加細緻去回看歷史, 更能提出新的詮釋觀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以下簡稱臺文館)「百年情書.文協百年特展」,是我們在大量文協歷史研究中,刻意由「情感面」提出的詮釋角度。臺灣文協的啟蒙,在我們看來,就是文化人追求大眾的情史。因此,我們深入一九二〇至一九三〇年代散落各個領域的人物,挑選出六位落實「啟蒙精神」、渴望「追求大眾」的文化人典型, 並化為六封情書展開策展。
呈現在各位眼前的這本書,就是展覽圖錄的延伸作品。書中除了展場的實錄,也特別邀請蔡明諺教授約集多篇文稿,增補因為展場有限時空而未能表達的知識材料,再由文化銀行與前衛出版社共同合作,完成這一本極具紀念性的圖錄專書。
一百年前成立的文協,組織雖只有不算長久的十年,文化人追愛大眾的啟蒙確已開啟。因為這個起點,文協的啟蒙精神,一代一代的流傳,彷如一封一封追愛的情書,奮不顧身,前仆後繼,才有我們今天政治社會的自由、情感奔放的自在。
●本文摘自前衛出版社出版之《百年情書:文協時代的啟蒙告白》出版序。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