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名校和成功、成才並不能完全畫等號

聯合新聞網 采實文化

在我看來,孩子考上名校並不等同于成功、成才。有些人看到這裡可能會覺得我接下來要對名校進行一些批判,但你們想錯了,名校之所以被稱為名校必然是有原因的。

名校擁有更優質的教育資源

即使在全世界範圍內,優質的教育資源都是稀缺的,而它們大多集中在名校當中。比如說,很多諾貝爾獎獲得者、科學界或藝術界的領軍人物、思想界的泰斗都有可能會在名校的課堂上執教。

名校聚集了一批最優秀的同類人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個人的水準大約是與他交往最多的五個人的平均水準,對於大學生而言,這五個人基本都是朝夕相處的同學或導師。因此,你選擇的不僅是一所學校,更是一個具有同頻率的圈子,這個圈子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甚至決定你一生的走向。

(圖/Pexels)

名校之所以被稱為名校絕非浪得虛名,只不過一些家長過於神化名校的作用了。教育是一件非常私人化的事情,名校雖好,卻不一定適合所有人。而且名校也不是想上就能上的,名校的招生門檻相當高。其實從這個角度來說,這也是造成家長們陷入「內捲」的一個重要原因。

其實,讓孩子從小學習一些特長,廣泛涉獵各種知識,可以開闊孩子的眼界,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有一定益處的。只不過,當這些原本對孩子成長有幫助的事情被過分渲染、過分解讀和實施,甚至到了極端的程度之後,就變了味。當然,相信在國家教育管理部門的整改之下,這種「亂象」一定會有所改善,這也是我們大家共同期待的。

我們接著說家長們陷入「內捲」這個話題。在家長的監督之下,為了拿到名校的錄取通知書,很多孩子不得不放棄內心的很多渴望和夢想,很多孩子嚴重睡眠不足,他們沒有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暑假,他們有的只是壓力和緊張。

儘管付出如此多的努力,也並不代表就能進入夢寐以求的名校。如今,世界頂尖名校的錄取率基本在10%以下,國內頂級學府每年的招生人數也非常有限,絕大多數孩子的名校夢最終都會以失敗告終。

(圖/Pexels)

即使考入了名校就真的能夠成功、成才嗎?這取決於家長和學生是如何看待成功這件事情的。如果追求的只是考上名校這件事本身,追求的只是名校的光環,那麼拿到錄取通知書就代表成功了。如果還要想名校光環之外充實、幸福的人生,那麼就必須承認,考上名校只是人生一個好的開始,之後的人生到底會怎樣還是未知數。

對於成功的理解因人而異,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答案,這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為了講清楚這件事,我們用一個比較世俗,同時大多數人也會接受的標準來衡量,那就是是否能夠獲得一份體面的工作和一份可觀的收入。

不可否認,很多頂尖高校熱門專業的畢業生大多不愁未來的出路,在他們還沒正式畢業的時候,就有很多高科技企業把他們收入麾下,比如華為、BAT等大企業每年都會進行校招。

即使出身名校,在面臨就業的時候他們也跟普通本科畢業的學生一樣,會憂心工作的問題。名校畢業的碩士在找工作的時候同樣要面臨激烈的競爭,甚至找不到合適工作的大有人在。世界上最大的薪酬統計網站PayScale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哈佛、斯坦福、加州理工、麻省理工等頂尖高校的畢業生薪酬水準在眾多學校中排在前列。但如果仔細研究這份調查報告會發現,這些頂尖名校畢業生的平均年薪比普通大學生也就多幾千美元而已。也有人指出,名校的畢業生收入高過普通大學畢業生,從根本上來說是因為他們本身就足夠優秀,否則也考不上名校,而並不能完全歸功於他們出身於名校。從這個層面上來看,如果以未來的收入作為衡量標準,上名校並不一定會讓你變得更成功。

書名:《內捲效應:為什麼追求進步,反而讓個人窮忙、企業惡性競爭、政府內耗?》 ...

●本文摘自 采實文化 出版之《內捲效應:為什麼追求進步,反而讓個人窮忙、企業惡性競爭、政府內耗?》。


大學生 高校 采實文化 閱讀風向球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