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克爾傳》誰能和普亭對話? 2014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梅克爾馬拉松談判平息戰火
文/凱蒂.馬頓 Kati Marton
一九九一年蘇維埃帝國解體後,烏克蘭的土地和人民被希特勒及史達林榨乾,沒有民主傳統可以依靠,在各種貪腐或半腐敗的共產黨領導人控制下,掙扎了數十年。二〇一四年,似乎悲慘的命運有了轉機。就在這時,普亭開始對這個長久以來飽受苦難的國家大肆宣揚俄羅斯的舊主張,烏克蘭因而吸引全世界的注意力,梅克爾、普亭和三位美國總統都被吸進這個漩渦。危機的根源在於普亭意欲恢復俄羅斯在世界大國中的歷史地位。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必須恢復古老的帝國。因此,他需要烏克蘭這個位在歐洲東部和東北部的近鄰進入俄羅斯的軌道,對莫斯科效忠,避免他們倒向華盛頓或布魯塞爾。這場風暴起於二月,當時烏克蘭正準備和歐盟簽署一項廣泛的政治與經濟協議。這項協議將使烏克蘭與歐洲其他國家進行有利的貿易,烏克蘭在政治上向西方靠攏,同時有望成為歐盟的會員國。普亭決心阻止這項協議,他對烏克蘭貪腐的總統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ych)施壓,要烏克蘭加入俄羅斯自己的歐亞經濟聯盟——這是他為了和歐盟及中國分庭抗禮建立的政治、軍事和經濟聯盟。普亭認為,如果他開一張一百五十億美元的支票,購入烏克蘭國債,就能收買不安分的民眾,並拯救烏克蘭搖搖欲墜的經濟,條件是烏克蘭必須退出與歐盟的自由貿易協議。
但事情有了意想不到的轉折。無畏、年輕的示威者湧入基輔的古老街道,高喊:「亞努科維奇下臺!」接下來幾天,人群不斷膨脹,也愈來愈大膽,他們的呼喊震天價響,要求終結貪腐,以免國家的未來被榨乾。他們要亞努科維奇履行承諾,和歐盟簽署協議。這些抗議行動讓普亭暗暗心驚,回想起一九八九年他在德勒 斯登看到的。他認為暴民統治正在俄羅斯「利益範圍」的領土內蔓延。他被最可怕的噩夢驚醒。
二月十八日,亞努科維奇的軍隊對在基輔獨立廣場(Maidan square)示威的民 眾開火,屠殺了一百名抗議者,一場和平抗議就此演變為革命。三天後,亞努科維奇無法控制民眾,擔心自己會沒有好下場,就像其他被鄙視的獨裁者一般,逐逃往俄羅斯避難。聽到這個消息,獨立廣場上的民眾歡聲雷動。
亞努科維奇出逃,烏克蘭出現權力真空,有兩位對獨裁機制非常熟悉的國外觀察家了解此事非同小可。梅克爾也知道這是不可忽視的危機。
普亭則抓住這個機會,先發制人。
普亭很少跟不欠他人情的外國領導人長談。梅克爾是個例外。她不是急於擔任普亭和西方的調解人,也沒把目光放在諾貝爾和平獎上——她不需要用獎項來驗證自己的能力,即使是如此崇高的獎項也不是她追求的目標。她只是覺得,自己是最有資格做這件事的人,因此當仁不讓。歐洲理事會主席范宏培(Herman Van Rompuy)畏懼普亭,因此不想跟他談判。普亭會把沉默當武器,似乎只有梅克爾對這種威脅免疫。即使他使出KGB的招數,她也能見招拆招。
普亭和梅克爾兩人都勢在必得,但普亭不像她,不惜動用武器來達成目的。俄羅斯軍隊——不管是否穿了制服——已在烏克蘭的頓巴斯(Donbas)、頓涅茨克、盧甘斯克行動,用炸彈和坦克將民眾逐出家園,並壓制護衛自己國家的烏克蘭人。同時,普亭則春風滿面地出席絢麗的索契冬奧閉幕式。
在俄羅斯進軍烏克蘭期間,梅克爾按捺著怒氣跟普亭交談了三十八次。梅克爾談判團隊成員伊辛格說:「他們每天聯絡。她耐心地跟他談,希望這個咄咄逼人、虛誇強辯的獨裁者能收斂一點。」儘管他已無端掀起戰火,而且是一場邪惡的戰爭,她仍想給他一個懸崖勒馬的機會。不管她個人的觀點如何——即使說嫌惡也不為過——她還是希望能說服他,讓他能回到現實。伊辛格解釋說:「她是如此理性的一個人,認為最後應該能讓他明白,在二〇一四年公然侵犯一個國家的邊界是沒有意義的。」儘管她迫切希望普亭能把到嘴的肥肉吐出來,但她也在拖延時間。烏克蘭軍隊鬆弛已久,需要重整——即使不是為了擊敗裝備精良的俄羅斯軍隊,至少也要能阻止其前進。
普亭和梅克爾通常會以俄語展開對話,但如果梅克爾想要精確地傳達意思時, 就會改用自己的母語。首先,她試著跟他講道理:「你已違反國際法。」她總是用平輩間的第二人稱「Du(你)」跟他說話。不過,他仍然持續說謊,否認進軍烏克蘭的是他的軍隊,甚至狡辯說:「任何人都買得到我們的軍服。」
為了向他證明說謊者必須自食惡果,接下來,梅克爾不跟他說話。她知道,俄羅斯無法承受跟歐洲大陸上最重要的貿易夥伴決裂。然而,即使普亭的突擊隊已攻下克里米亞地區議會及兩個機場,有整整六週,他仍在幻想:入侵烏克蘭的軍隊不是俄羅斯人。梅克爾向歐巴馬抱怨說:「他活在自己的世界裡,與現實脫節。」
當時在白宮擔任國家安全副顧問的布林肯回憶說:「她跟普亭講完電話後,就會打電話給歐巴馬,說道:『那個人老是說謊,我實在不知道該拿他怎麼辦。』歐巴馬笑道:『我也有同感。』」普亭不一定希望別人會相信他。他的謊言是一種嘲弄。如果一個人不願承認自己的立場,如何跟這樣的人談判?普亭在KGB的訓練下,成了散播混亂和懷疑的高手,務實外交不是俄羅斯人的套路。
然而,他的虛張聲勢是梅克爾應付得來的。德國駐華盛頓大使哈珀(Emily Haber)觀察梅克爾的談判方式,說道:「她用最簡單、幾近幼稚的語言重述對方的話,讓對方的戲演不下去。普亭滔滔不絕地講述他的『國家利益』或『過去的怨恨』,梅克爾則把他方才說過的話化約成三言兩語,如此一來,他的話聽起來就沒那麼冠冕堂皇。」她的目的是讓對手說出自己到底想要做什麼,去除多餘的詞藻,才能好好談判。
在危機一觸即發那幾個禮拜,每一個看到梅克爾的人都認為她把情緒控制得很好。前美國駐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OSCE)大使貝爾(Daniel Baer)說:「我一直在想,俄羅斯無端掀起這場危機,她必然氣得不得了。但我沒看過她生氣。她的表情像是在說:『我無法承受憤怒的後果。一個人若是碰到小問題,也許可以發怒。但我不行。我要面對的問題太大了。』」多年前,梅克爾就曾描述過這種時刻。她說:「我必須心無旁騖、全神貫注,像一個走鋼索的人,只能想下一步要怎麼走。」她沒有可與普亭匹敵的坦克和神出鬼沒的軍隊,在這場戰鬥中,她的武器是專注和鋼鐵一樣的決心。
書籍介紹:
天下文化《梅克爾傳》推薦短片:
●本文摘選自天下文化出版之《梅克爾傳》,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