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熱銷卅年!只透過觀察「嬰兒」,我們學到的比想像中更多

聯合新聞網 心靈工坊
書名:《嬰兒觀察:分析取向的心智發展解析》 作者:麗莎‧米勒、瑪格麗特‧羅斯汀...

文/心靈工坊出版編輯部

本書是嬰兒觀察的經典著作,也是精神分析訓練的入門手冊。全書共分二大部,第一部從學術角度闡述嬰兒觀察的相關理論與研究,以及採用精神分析式觀察法的優點與可能限制;第二部進入實作歷程,收錄八篇嬰兒觀察報告。觀察者使用一般日常用語生動描繪嬰兒的情緒生活、階段發展、與家中其他成員的互動,以及觀察當下觀察者自身的情緒反應,篇篇細膩深刻,是瞭解嬰兒早年生命的第一手資料。

此一嬰兒觀察法奠基於佛洛伊德、克萊恩、溫尼考特及其他兒童分析師與心理治療師的先驅研究,強調從直接觀察中學習。讀者可從本書的觀察報告中體會一般家庭在迎接新生兒時會面臨的景況、最原始的情緒經驗,以及觀察者的觀察與反思歷程。

(圖/Unsplash)

創造性閱讀案例素材與創造性閱讀文學作品有其相似之處。本書中進行嬰兒觀察的學生們所使用的方法,與有些讀者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因對作者的背景及年代有所了解,並對文學批評有相當認識,而採取的方式是類似的。然而,他在回應他所閱讀的作品時,是以直接心靈接觸帶來的嶄新親密感應對,這些知識都被拋諸腦後。這些學生對於嬰兒都有各種背景知識,也對嬰兒理論有程度不一的了解。在進行嬰兒觀察和記錄時,這些知識都被擱置一旁,以便讓經驗本身闡述它自己。在小組督導時,團體成員一起討論每一份觀察內容,也是同樣的歷程。成員們盡可能地貼近觀察內容本身,以便形成想法及概念,而不是用來驗證理論。我們亦希望本書的讀者在閱讀時採取這樣的態度,並專注於嬰兒本身,想一想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所做的觀察,他的案例史「讀起來就像小說一樣」。

既然是閱讀小說,被攪起諸般情緒自然是免不了的。此嬰兒觀察法便將情緒納入考量,採用這個與觀察員有關的新概念。傳統上,觀察者在做紀錄時,得將自身的情緖及反應放在一邊,以免干擾客觀事實的書寫過程。但我們有興趣的事實本身即是「情緒事實」(emotional truths)。觀察者不可能心如止水地撰寫紀錄,讀者在閱讀時的心情也不可能平靜無波。也許在此我們該感謝佛洛伊德。佛洛伊德起初認為「移情」(transference,患者對分析師的種種複雜強烈的情感)一無是處。然而,他並未因此不談移情,他反而仔細檢視、細細思量,而看見移情(患者的情感)和反移情(countertransference,分析師心裡被攪起的情感)可以用來探究患者心裡發生的事。觀察中的情境也一樣,觀察者在其中探究心智活動、心智狀態。嬰兒的智力及社交能力的發展、心智的成長、性格及人際關係皆受其情緒發展的影響,而其情緒發展則發生於他與照顧者的關係中。情緒是最重要的,需要有人加以觀察並記錄,情緒也會出現在觀察者和讀者心中。這不會使人分神,也不會有害於參與的過程。準確地說,情緒是提供深度了解不可缺少的工具。

(圖/Unsplash)

直接面對強烈的嬰兒情感會喚起參與其中的人類似的情緒。在一場講述嬰兒情緒發展的演講中,有位女士提出一些問題,這些問題與她最近遇到的事有關,在聆聽演講的過程中突然開始困擾她,使她深深擔心起來。她想到,她經常在她的公寓裡聽到嬰兒的哭聲,這嬰兒好像沒人關心似地。演講的內容引發她思考一些極重要的議題。當我們感受到早年焦慮的力道,意識到嬰兒期經驗的重要性,我們內在成人的責任感這項關鍵本質便會出現。本書呈現的想法涉及廣泛的政治及社會議題,它提供新的向度來思考兒童養育的各方面議題。它不只增加臨床工作者的理解能力,同時也與醫療、社會服務及教育的決策制定、實施情形有關。舉例來說,在兒童性虐待或肢體虐待、收養及寄養問題、情緒傷害或剝奪等案例中,要如何讓成人學習承受敏銳感知原始焦慮及痛苦,思考這些方式很重要。

本書中呈現觀察者對細節的專注,一般人通常不會注意這些細節,也不易記得。在第十一章中,有一段文字描寫了傑佛瑞對母親離開他眼前的體驗,第十章則描述史提文極細微的放棄感,好像有什麼東西從他的經驗裡消失了。安德魯的善感與易驚動交織,蘿莎和父母親之間因斷奶引起的動盪不安,還有金剛面具嚇著了奥利佛的那個片段。佛洛伊德很遺憾地說,發現「每一個奶媽早就知道的事」是他的宿命;梅蘭妮.克萊恩(Melanie Klein)因觀察並傾聽小孩玩遊戲的細節而得到許多啟發。我們也以觀察的眼,細看每天發生的平凡事,聚焦於兒童發展過程中的細膩與複雜,他們或多或少都長成其父母的樣式。

●本文摘自《嬰兒觀察:分析取向的心智發展解析》


嬰兒 佛洛伊德 心靈工坊 閱讀風向球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