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來的當下難以控制?你可能正處於「兒童自我狀態」

聯合新聞網 三采文化
書名:《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作者:羅伯‧狄保德 Robert de Boar...

在生活裡經常有某些情緒特別強烈的時刻,不論是快樂、悲傷、憤怒,會讓我們像自動導航一樣,不經思考就自動做出反應──像這樣被「情緒主導」的時刻,可能是因為我們正處在「兒童自我狀態」中!

自1997年出版的暢銷心理學經典《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中,心理學家羅伯.狄保德將心理諮商過程運用在動物角色們身上,故事以好讀易懂的方式巧妙結合心理學基礎知識,去年簡體中文版在一年內就狂銷200萬本、打動千萬名讀者!

本文透過主角蛤蟆先生和治療師蒼鷺的對話,帶領讀者了解什麼是心理學中的「兒童自我狀態」?以及處在這樣的狀態,又會讓我們如何做出反應呢?

文/羅伯‧狄保德 Robert de Board(英國心理學家、《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本書作者)

蒼鷺問:「蛤蟆,你感覺如何?」這個問題已經不再讓蛤蟆驚訝,實際上,他甚至開始期待這個問題。

「感覺不太一樣,」蛤蟆回答,「雖然情緒還是很低落,但我發現自己不斷想著上一次的面談時,你提到的『兒童自我狀態』。我們這次還會談那個嗎?」

「是的,我希望和你一起探討,但我必須轉換角色。」蒼鷺說。

「你的意思是?」蛤蟆問。

「意思是我的行為方式會不一樣。如果我要教你認識什麼是兒童自我狀態,就必須扮演老師的角色。老師與諮商師的差異是,我必須變成敘述者,而不是傾聽者。如果我能成功教會你理解兒童自我狀態,你就能運用這個概念來探索自我和你個人的經驗。記住,能實踐的理論才是好的理論!」

蛤蟆還在努力思索他的意思,蒼鷺已站了起來,走到掛圖前。

他開始解說:「兒童自我狀態是由我們童年殘留的遺跡所構成,包含我們小時候經驗過的所有情感。別忘了,我們出生時只有幾種非常基本的情緒。幼年時,這些基本情緒逐漸發展成更細膩、複雜的行為模式,這些行為模式成為自我的核心,融為自身的一部分,定義了我們一生的行為。其後當我們每個人碰到不一樣的情形與場景時,就會激發我們的基本行為模式,讓我們自動做出反應,所以我們會和小時侯一樣去感覺與行動。具體的情形和場景因人而異。」

「請你再解釋得清楚一點好嗎?」蛤蟆問。

「當然,我是說我們與生俱來這些基本的情緒,有點類似紅、黃、藍三原色,對所有的嬰兒來說都是類似的。但隨著個體開始發展的時候,我們的情緒與反應都會變得越來越個人化,正如這幾種基本原色混合在一起,就會產生各式各樣微妙的色調與色差。這樣說能理解嗎?」

「嗯,我可以理解。」蛤蟆說。

「那麼,你認為這些基本的情緒是什麼?」蒼鷺問。

蛤蟆皺眉又搔頭,想不出答案。

蒼鷺說:「這樣想好了,我知道你未婚,但你有甥姪嗎?」

「當然有。我都記得他們的生日,而且聖誕節時我很喜歡買禮物去看他們。我想他們還蠻喜歡我的。」

「很好,那麼你會如何定義他們的基本情緒?」蒼鷺又問。

「呃......他們通常都是到處亂跑,玩得很開心。真不知道他們哪來那麼多的精力!當我帶著一堆禮物去時,他們會撲過來,給我最熱情的親吻和擁抱。真的很開心!」蛤蟆接著說:「別誤會,他們不只是為了禮物才這樣,我每次去都得到同樣的歡迎。他們就是充滿熱情。」

「我相信一定是的,」蒼鷺說:「我們把它寫下來。」他走到掛圖前寫下標題「兒童的基本情緒」,底下寫著「快樂又熱情」。

「還有嗎?」蒼鷺問。

「他們也會對彼此發脾氣,有一次他們打架打得太激烈了,甚至必須出手將他們拉開。小孩子壞起來有時真像是小惡魔!」

「所以這是另一種基本情緒。」蒼鷺在掛圖上寫下:「憤怒」。

蛤蟆說:「沒錯,我非常同意。」

「你還能想到別的嗎?」蒼鷺問。

蛤蟆想了一會兒,說:「有點想不出來了。」

「試著用另一種方式思考,有哪些基本情緒是我們與生俱來、自然而然就會表現出來,不需要學習的?」蒼鷺說。

「我不確定你說的是不是這個,但我那些姪子姪女很容易難過和悲傷。我記得上一次去時,他們正在哭,因為小狗剛死掉。我試著安慰他們,但是沒什麼用,到後來連我自己也哭了。你知道,我的心很軟的。」蛤蟆擤擤鼻子,撥一撥領結,眼睛泛著淚。

「那似乎是很基本的情緒,」蒼鷺在掛圖上寫下:「悲傷」。

「還有嗎?」

蛤蟆搖搖頭,「想不到了。」

蒼鷺問:「恐懼呢?在我的經驗裡,孩子們的膽子很小,你很容易就會嚇到他們。讓人難以置信的是,有些大人似乎很喜歡這麼做,但那是另一個話題。至少,你同意恐懼是基本情緒吧?」

「當然,我還記得很小的時候,第一次做噩夢尖叫醒來,並沒有人教我,但我自己就這麼做了。這是與生俱來的。」

「沒錯,我想這樣就可以全部列出來了。」他加上「恐懼」。

掛圖最後是這樣寫的:

(圖/取自三采文化出版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所有這些情緒加在一起,就構成所謂的『自然型兒童』,這是整個『兒童自我狀態』的重要組成部分。」蒼鷺解釋。

蛤蟆問:「那麼,當我看到一個人很熱情或憤怒或悲傷或恐懼,就可以說他是處於『自然型兒童』的狀態,是嗎 ?」

「正是如此。不過憤怒更為複雜,我們稍後會就這個情緒多探討。」

「一個人無論年紀多大,都可能處於兒童狀態嗎?」蛤蟆問。

「確實,人們會進入兒童狀態,他們的感受與行為都與小時候的自己如出一轍,這與實際年齡無關。

(圖/Unsplash)

「舉例來說,嬰兒為了獲得食物和關注會嚎啕大哭,會盡可能地喝奶,喝飽後就心滿意足地睡覺了。從出生第一天開始,這些天生的情緒便開始運作了,隨著嬰兒逐漸長大,他的情緒也隨之發展與成長。

「但在這過程中,還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其中最重要的是嬰兒的父母一一他們從一開始就對這個孩子的意識產生影響。嬰兒所做的每一件事幾乎都會引發父親或母親的反應,這些反應對孩子具有深遠的影響。

「面對哭鬧的嬰兒,通常母親的反應是給予愛與安撫,但也有的父母可能是缺乏愛心的。例如母親太累或甚至生病,就會表現得較為嚴厲。或者父親對兒童應有的教養抱持嚴格的標準,會刻意無視嬰兒的哭泣,以免『寵壞』小孩。」

蛤蟆若有所思地說:「這讓人想到孩子是多麼脆弱啊,我以前從來沒有想過父母對子女的影響有多大。他們對子女擁有完全的掌控權,他們可以寵愛或拋棄孩子,也可以擁抱或虐待孩子。你擁有什麼樣的父母,就像買彩券一樣全憑運氣。」

蛤蟆靜靜坐著,深思自己的童年,回想童年時自己的感受。過了一會兒,蒼鷺再次說話。

「你說得很對,多數父母都是盡最大的努力來養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傷害自己的孩子。但父母也是人,不可避免地會將觀念與行為傳遞給下一代,就像他們必然會將自己的基因傳給子女一樣。所以子女要學會的是,如何因應與避免受到不好的影響。」

●本文摘自三采文化出版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嬰兒 父母 治療師 三采文化 閱讀風向球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