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冷戰下的砝碼、騙子掮客與商人基因!臺灣最該認識的民族與國家──《猶太人》二部曲
當台灣在進入去中國化與本土化之爭的同時,是否能在猶太人的建國歷史上,或者上古分裂的教訓當中,學習一條中間調和的道路,在彼此不同的價值觀裡,尋求我們這群流浪民族的迦南美地,並在這塊美麗的島嶼上,建構我們永恆的耶路撒冷精神呢?
自古以來族群、文化、國家架構下的弱勢與強勢問題,全在猶太人的歷史得以彰顯。《猶太人》二部曲是英國知名歷史學者西蒙・夏瑪醞釀了幾乎一輩子,出自靈魂的書寫。在第二部,他講述了晚近五百年間猶太人為保有文化、身分,如何在不同國家賣力爭取權益......。(編按)
文/李文成
世界史的缺憾,被遺忘或扭曲的猶太歷史
猶太民族,大約是世界歷史上最具神祕色彩的一群,在高中教學現場,我們常會以三個世界第一來描述他們:
首先,流浪時間為諸多民族最長;最終還能在故土復國更是絕無僅有。
第二,被欺壓與屠殺的事件最為血腥而漫長;從哭牆開始,失國、顛沛流離而且不得任何政權的喜愛,從中古世紀漫長的迫害到納粹在集中營犯下反人類的屠殺血腥,猶太人卻能堅定不移,重視教育與家庭並延伸自己的商業傳統,最終在工業革命後的金融時代,成為當前的勝利者。
第三,這是一個擁有信仰的民族;或許我們在現代,很習慣以二分法來劃歸科學之外的理解為迷信,但猶太人證明,因為他們始終堅定不移的信仰,即使在極端惡劣的政治環境之下,他們始終有著心裡的上帝給予他們力量。
臺灣在解嚴之後,無論是教綱改革方向或者社會的集體討論,常常聚焦於自身國族意識塑造,而與我們近似的以色列、瑞士跟立陶宛,都是多次被提及的模板:人口不多、強敵環伺、堅持自我以及不畏犧牲,正是我們與這些國家的相似之處。但我們如果希望在歷史給予的教誨中得出經驗,就必須更清楚的理解歷史發展的脈絡,西蒙.夏瑪的巨作《猶太人》二部曲,則是將我們拉出過往的《聖經》視角,透過埃及莎草紙上血淚斑斑的紀錄,以及那些在羊皮上被歌詠的史詩,重新還原一部蕩氣回腸的精彩猶太人故事。
穿梭世界、左右歐洲發展的猶太人
對於傳說時代的猶太人,我們想必有著諸多的想像空間,但真正到了國際博弈與複雜的中古世紀甚至是近世以後,在西蒙.夏瑪的著作中,很明顯可以看出猶太人以一種獨特的姿態推動歷史車輪前進的痕跡。
《猶太人》二部曲從第一個篇章開始,就讓讀者走進一座非常獨特的舞台,在濃厚的末世氛圍當中,兩個強大的意識形態正撞擊出歐洲人滿滿的不安以及伊斯蘭世界的恐懼;土耳其的蘇丹蘇萊曼已經崛起,而西方世界同時身兼「日不落國」與天主教守護者的西班牙皇帝查理五世,正在展開曠日持久的對決。每當時局動盪與世界二元對立之際,往往也是小人物一躍登上歷史大幕的契機,就在這時,一個來自東方古老的傳說,以及一位自稱帶有上帝祝福的先知,降臨了羅馬城,他的到來驚動整個基督教世界,更為當時已經蓬勃發展的資本家美第奇家族帶來變數,使得東西方在「冷戰」的氛圍裡,更添上了一份神祕的色彩。
這位自稱大衛的男子,以及受他精神感召應運而生的「所羅門」,各自展現了自己的長袖善舞與能言善道,獲得了諸國政要的接見,並且影響了伊比利半島方興未艾的葡萄牙霸權。而這兩位「聖人」有一個共同特色,便是身上都流淌著猶太人的血液。
不難發現,其實大衛和「所羅門」這兩個「宗教掮客」,彷彿是整個猶太民族數千年來在歐洲社會的縮影。他們真假參半、為當地同時帶來了商機與危險,整個歐洲社會對他們是既愛且怕;威尼斯人非常擔憂猶太民族會集體出走,導致城邦經濟的崩潰,可同時又對他們擁有的龐大資產感到恐懼與不安。此後的日子裡,他們見到了羅馬的教皇、法國的國王,甚至改寫了葡萄牙的國策,但自始至終,這兩個人並沒有更進一步完成他們口中所稱的「彌賽雅任務」。另一方面,伊斯蘭世界也對猶太的存在深感芒刺在背,一直有一條預言認為「當猶太重返錫安之時,也將會是伊斯蘭坍塌之日」,然而比起明面上的宗教問題,牽扯其中更多的是諸國的利益考量。後來,本應與天主教勢不兩立的「猶太聖賢」被教宗接見,而法國國王與鄂圖曼之間簽訂了日後惡名昭彰的「瀆聖同盟」,共同對抗神聖羅馬帝國的擴張。
雖然以信仰力量,終究沒能改變歐亞兩地勢均力敵的僵局,但也因為政治利益的考量,逐漸在宗教改革當中威信盡失的教皇,能夠與這兩位亟需得大名或者獲利的猶太人各取所需、彼此利用,在這個馬丁路德與耶穌將重生,甚至是審判日將到來的混亂時光裡,演出一場精彩絕倫的政治大戲。
絕處逢生的民族
猶太人的地位尷尬,但這卻同時也讓他們時常有能力絕處逢生。
在法國大革命階段,有一群居住在西法邊境的人們,既被法國人懷疑,又同時無比倚重。他們彷彿巧妙地扮演著國際拼殺的天平法瑪,只要他們倒向任何一邊,便能夠徹底決定戰局的勝負,成為少數而關鍵的力量。這一點也讓當時亟欲稱帝,卻又不得要領的拿破崙找到突破點,他運用跟猶太人親善的關係,進而擺脫法國傳統勢力對自己的牽制,而大猶太公會在最關鍵時刻對拿破崙的支持,最終促成了一個新興帝國的產生。
你可以說,猶太人這個民族充滿了商人的基因,由教士到普羅大眾皆然,但他們又對自己的信仰有著超乎尋常的想像,比起同樣功利主義至上的台灣社會,他們對一神的堅定的確與我們大相徑庭。如此割裂而獨特的民族性,或許是他們在顛沛流離的過程,為了找尋、守護自己價值並保證最大的獲益而產生的模式。如果更往歷史深層尋找解答,你會發現他們第一次亡國時,就誕生了被統治部分、屈服於政府卻堅定信仰,以及南遷逃往埃及,違背宗教意志卻能夠最大限度保有自身文化的這兩套模式看出,一個漂泊無定的國族,注定有他的獨到求生之法,而重讀猶太的歷史,其實並不該只持有單一視角,不單只有排他的耶路撒冷與堅貞不移的性格,也必須去看另一條猶太人能夠妥協,並且從死亡幽谷通往希望的象島模式。
建構永恆的耶路撒冷精神
《猶太人》二部曲的收尾,讓我們感受到猶太人的靈活與彈性。
就在民族主義高張,即將引爆一場世界浩劫產生的大戰來臨前夕,猶太人運用這股風潮以及資本的力量,仰仗當時有利的國際局勢,加諸「第六帝國」羅斯柴爾德家族龐大的金援協助,逐漸在戰雲密佈的歐陸,找出一條數代猶太人殷殷盼望的救國、復國之路。最後借力使力,在又經過將近一個世紀的努力以後,在那塊上帝應許之地上,寫下屬於自己的奇蹟。
當然,猶太人的故事並未結束,我們都知道接下來他們還得歷經納粹的殘酷殺害、數百萬人命的犧牲,以及即使建國也得面對阿拉伯世界的圍剿的艱困處境。直至今天,以色列仍是男女皆兵,上下從軍的極端體制,艱苦的維持著這段來之不易的成果。
「沒有犧牲,沒有收穫」的猶太人的故事,是一段充滿血淚荊棘的十字架之路,猶如他們的先哲走過的殉道與死亡陰影,可最終他們仍舊堅持在那片他們相信上帝賜與的應許之地上,奮力寫下令人驚嘆的傳奇。
當台灣在進入去中國化與本土化之爭的同時,是否能在猶太人的建國歷史上,或者上古分裂的教訓當中,學習一條中間調和的道路,在彼此不同的價值觀裡,尋求我們這群流浪民族的迦南美地,並在這塊美麗的島嶼上,建構我們永恆的耶路撒冷精神呢?
無論你身處在學校還是職場,從事商業經營或者政治工作,猶太人的談判智慧與經營之道、思索國家的存亡方向以及對未來的理想,或許都能在這個嚴冬給你無比的力量。
●本文推薦書由聯經出版於2022年1月6日出版之新書《猶太人二部曲:無國、無家、非我族類,遊蕩世界的子民歸屬何處(西元1492-190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