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https://reading.udn.com/readingimg/covert_page/book/69457.jpg)
使用手機/平板掃描QR Code借閱前,請先下載/安裝 udn讀書館 App。
![udnlib-icon](/udnlib/images/udnlib-icon.png)
本書以三個紙業的案例來談地方的文化產業,「文化」是每個區域自發性長期經營的生活特色,透過創意的包裝與行銷形成產業的文化鏈。這產業鏈是須要跨域合作活化,無論是社區總體營造、觀光工廠都是文化產業的類型,在體驗經濟的時代裡,探討文化產業下紙的典藏、應用與社區資源有其必要性。
芎林的紙寮窩、埔里的廣興紙寮及台北市樹火紀念紙文化基金會,是解嚴後的90年代裡逐漸嶄露頭角的紙文化基地,三者的共通性是通過手工紙的技能,以社會責任自居,寫下台灣紙的經濟文化史。透過實作活動體驗美學,例如在紙寮窩手抄紙可以想見清末當地製紙盛景,在廣興紙寮與師父同步抄紙的節奏感,可以體驗日治時期「紙寮」生產線的原貌,在台北市樹火紙展覽空間進行抄紙是將「抄紙」透過儀式聖化,它們都與歷史共時共存。
芎林的紙寮窩、埔里的廣興紙寮及台北市樹火紀念紙文化基金會,是解嚴後的90年代裡逐漸嶄露頭角的紙文化基地,三者的共通性是通過手工紙的技能,以社會責任自居,寫下台灣紙的經濟文化史。透過實作活動體驗美學,例如在紙寮窩手抄紙可以想見清末當地製紙盛景,在廣興紙寮與師父同步抄紙的節奏感,可以體驗日治時期「紙寮」生產線的原貌,在台北市樹火紙展覽空間進行抄紙是將「抄紙」透過儀式聖化,它們都與歷史共時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