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cover

民眾宗教中的權威鑲嵌:場域變遷下的象徵資本與靈性資本

點閱數

作者
丁仁傑

出版社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格式
PDF、EPUB

頭人與上師,是父權社會中的兩種權威型態。
父權社會創造出權威集中的地方頭人與家族領導者,
卻也產生排擠效應,萌生大眾巨大的心靈失落感。
靈性導師的出現,成功化解父權社會的內在緊張性。
神奇效果繼續擴大,終至開花結果,
創造出東方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另類權威與另類經濟奇蹟……

《民眾宗教中的權威鑲嵌:場域變遷下的象徵資本與靈性資本》探討漢人社會中民眾宗教權威形式背後的內涵,與動態性的變遷模式,試圖以更為整體性的方式,扣緊漢人社會與文化脈絡,來說明當代社會漢人民間信仰和新興宗教團體的相對社會位置與社會實踐潛能。

漢人父權社會體制與超自然象徵系統間有著動態性的調控關係,宗教活動創造出了具有正當化父權身分意義的象徵資源,和產生出能安定化父權體系的靈性資源。進入當代社會,兩種宗教資源成為具有累積性和可交換性的資本。象徵資本的累積,仍以地方社區為累積和擴散中心,但有了新的文化資產的形式,行動者也有了更大的主動性來動員資本。而在當代主流世俗性體制不帶宗教色彩之後,宏觀層次出現了「現代國家政治經濟體系──入世救贖靈性體系」的二元性結構體,宗教層面相應有著重視個人性救贖和與世俗層面相容的特徵。當代浮出的「宗教性」的焦點,逐漸成為一種跨越宗教界線,並對資本主義世俗體制有針對性卻也是適應性的精神屬性。傳統的靈性資源,鑲嵌到這個宏觀結構中,頻繁靈性資本的累積與交換已是其新的樣貌。《民眾宗教中的權威鑲嵌:場域變遷下的象徵資本與靈性資本》正是以理論討論與個案研究,描繪出以上的歷史變遷與時代圖像。
作者:丁仁傑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社會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新興宗教、民間信仰、民間教派、本土慈善行為、地方社會組織等。出版專書有︰《社會脈絡中的助人行為︰台灣佛教慈濟功德會個案研究》(1999)、《社會分化與宗教制度變遷︰當代台灣新興宗教現象的社會學考察》(2004)、《當代漢人民眾宗教研究︰論述、認同與社會再生產》(2009)、《重訪保安村︰漢人民間信仰的社會學研究》(2013)等。並譯有焦大衛(David Jordan)的《神.鬼.祖先:一個台灣鄉村的民間信仰》、桑高仁(P. Steven Sangren)的《漢人的社會邏輯:對於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異化」角色的人類學解釋》和島?進(Shimazono Susumu)《由救贖到靈性》(與姚玉霜、陳淑娟合譯,預計12月出版)等多本學術經典。
自序  
導論  
一、本書書名的說明 
二、民間權威的社會學分析 
三、父系社會中的救贖模式:象徵權威與靈性權威間的分野與發韌 
四、象徵資本 
五、靈性的浮現與當代社會中的靈性資本 
六、「宗教─巫術─世俗─靈性」的「結構體鍊」︰分析上的連動性 
七、本書各章的主要內容 

Part I 漢人民眾宗教型構與權威型態:理論重訪與典範移轉
第一章 中國宗教研究典範的繼承、轉移與競爭:實踐理論的展開  
一、楊慶堃與中國宗教研究的轉向 
二、楊慶堃的創意與誤置 
三、功能論影響下的社會整體觀 
四、基本章化範疇的討論與結構主義觀點的出現 
五、同一性與多樣性的爭論 
六、「民眾宗教」概念的銜接與轉折︰由結構功能到文化系統中的能動者 
七、實踐理論的展開 
八、本章結語 

第二章 由象徵功能到象徵資本動員︰台南保安村的宗教場域變遷  
一、前言 
二、《神.鬼.祖先》一書背後的理論觀點︰象徵功能論 
三、保安村中的行動者︰1960年代 
四、當代保安村中的行動者 
五、定義象徵資本 
六、由象徵功能論到象徵資本動員論 
七、結語 

第三章 村際脈絡中的權力場域與象徵資本︰台南西港保安村的頭人領導型態變遷  
一、前言
二、象徵資本概念的應用 
三、保安村農村菁英領導型態的變遷 
四、分析與討論 
五、結語 

第四章 父系社會中的靈性權威的發韌︰系統內的救贖與超系統的救贖  
一、前言 
二、歷史演變中的神話敘事︰父子與父女 
三、歷史演變中的神話敘事︰母子與母女 
四、父系權威與父系繼嗣群的性質 
五、系統再生產、主體性與神話敘事 
六、結語 

Part II 民眾宗教意識中靈性權威的當代擴張
第五章 台灣新興宗教中所反映的民眾宗教意識及其靈性觀  
一、前言 
二、「宗教性」(religiosity)的變遷 
三、宗教與社會的關係︰觀察新興宗教發展的重要角度 
四、新興宗教研究背後的主要理論關懷 
五、台灣新興宗教發展的時空背景 
六、當代台灣新興宗教場域 
七、幾個台灣新興教團的舉例說明 
八、結語 

第六章 成為高付出需求機構︰日月明功中的成長追尋與情感依附  
一、前言 
二、高付出需求機構 
三、日月明功概況 
四、日月明功的發展階段 
五、日月明功學員背後的社會心理基礎 
六、討論與結論 

第七章 鑲嵌在既有宗教傳統裡的靈性追尋︰新興宗教團體中的「老修行」與「新原理探索者」  
一、前言 
二、資料 
三、信徒為什麼參加新興宗教 
四、應用「主導性框架」的概念於新興宗教團體的動員歷程中 
五、華人宗教「主導性框架」中的一個例子︰千禧年主義 
六、參與清海的兩群人 
七、清海教團信徒中兩群人不同的宗教生涯發展路徑 
八、兩群人在末世論認知模式上的差異︰量化的與質化的檢查 
九、兩群人不同的「框架實踐」路徑 
十、摘要與結論 

結論  
一、本書主旨與摘要 
二、場域變遷與資本生產︰民間信仰與象徵資本 
三、場域變遷與資本生產︰由靈性資源到靈性資本 
四、靈性資本的創造、累積與兌換 
五、場域變遷與靈性資本 
六、建構歷程中的「入世救贖靈性體系」 
七、本書限制以及未來研究的展望 

參考書目  
人名索引  
主題索引

其他人也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