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cover
  「田野」不只是一種研究工具。
  「田野」更是不確定年代的處世技藝!

  田野是什麼?「田野」一直在改變。

  今日,在許多意想不到的空間,越來越多人在「做田野」。不論是在紐約華爾街、西方與非西方的科學實驗室、世界各地的電子工廠、醫院診所、瀕臨絕種的紅毛猩猩棲地、「第二人生」的線上虛擬遊戲,甚至是殘酷的戰場邊緣。有越來越多領域伸臂擁抱「田野」,期待「田野」能帶來更正確的市場評估、更精準的受眾認識,協助解決更多社會問題。在這個全球化的年代,不只強調演算法的大數據夯;與大數據精神完全相反,強調「純手工、親體驗」的田野工作,也正夯。

  反觀已經強調「田野工作」一百年的人類學者,卻丟出了一個個對「田野」的疑惑。什麼是田野的典範?傳統田野強調的長期浸淫,在今日高度破碎化的社會中還有什麼意義?對田野又愛又恨的人類學者,在田野裡沮喪受傷,卻依然痴心不悔,只因為田野帶她/他們在最不可能的地方遇見愛。

  《辶反田野:人類學異托邦故事集》是一本非典型卻讓人大開眼界、回味無窮的田野故事集。書裡不會給你「什麼是田野」的定義,或「如何做田野」的SOP,但會娓娓道來田野工作者如何與國家機器、綠能、小農、原運、社運、移工、科學家,乃至動物植物真心地相遇。

  田野如何與國家、體制「對話」?旁聽立法院開會、參與發展計畫,甚至介入決策機構與當地居民的風電爭議,這些「非典型田野」獲得了什麼?人類學者回饋了什麼?

  怎麼拿捏與「報導人」的關係?用臉書做田野是不得不為,但也因而見到報導人更真實的一面?進入工廠也要畫親屬圖?人類學者在香港菲傭的選美大賽中扮演什麼角色?都蘭阿美族跟峇里島華人社群,人類學者在哪裡才是局內人?部落長老說,外來者更適合記錄傳統儀式禁忌,為什麼?

  宗教、科學、人類學可以產生怎樣的互動?於是,人類學者與穆斯林科學家,一起探詢伊斯蘭清真戒律如何進入自然科學實驗室。人類學一定得研究「人」嗎?可不可以賦予「他者」更寬廣的定義?

  「辶反」是反對、反思,也是奔赴與回返。多義的書名,層層翻轉的世界觀。

  「反田野」,是對人類學古典田野工作範式與大眾想像的「反對」及「反思」,同時也帶出田野這門技藝之於當代的回應。「返田野」,是人類學者們關於「返回」田野的思考,並透過不同田野的對比與反差、不同田野的斷裂與承接,探問田野工作的本質。「辶」有忽走忽停與奔走的流動意涵,「辶反田野」因而帶入更多時間性的思考:田野可以如何回應人生不同階段的困惑與陰影;田野中的互動醞釀了什麼?生成了什麼?

  書中的思考承接了過往人類學反省的基本精神,但更強調從空間的反思進入時間的反思,並迎向非生產性導向的另類時間觀,裡面有學習、醞釀,與等待,更有驚喜、頓悟與啟發。這一切看似缺乏「效率」與浪費「時間」,卻正有助於捕捉複雜繽紛的動態真實。

  原來,田野不只是研究工具,更會改變生命,甚至是面對當代生活種種危機、災難、創傷,與不確定性的人生必備技藝。
  10位人類學家、10個田野故事,讓你對田野的想像更上層樓。
  歡迎光臨,田野異托邦。
主編/趙恩潔

  中山大學社會學系

主編/蔡晏霖

  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

郭佩宜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呂欣怡

  台灣大學人類學系

容邵武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方怡潔

  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羅素玫

  台灣大學人類學系

李宜澤

  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

邱韻芳

  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人類學碩士班、原住民文化與社會工作原住民族專班

陳如珍

  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

趙恩潔

  中山大學社會學系

蔡晏霖

  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
反田野,返田野:給這一輪田野盛世的備忘錄/蔡晏霖、趙恩潔

「反做」田野:一個人類學家研究「國家」的難題/郭佩宜
多重倫理交織下的能源困局:穿梭於綠電叢林的田野經驗/呂欣怡
平行的田野,交錯的技藝:我在香港與埔里發現農田的故事/容邵武
從村莊到工廠:田野中的魔幻與隙縫/方怡潔
擺盪於異己之間:來自都蘭和峇里島的田野反思/羅素玫
「跟老人家出發,帶年輕人回來」:記憶復返的村落歷史調查/李宜澤
無處不田野:穿梭在發展計畫和臉書中的人類學家/邱韻芳
田野中的圓滿:你那個研究還沒做完嗎?/陳如珍
療癒的熱帶:一位人類學者跨宗教與科學之旅/趙恩潔
找福壽螺拍片:邁向去人類中心的人類學田野技藝/蔡晏霖

辶反田野後記:迎向更多的開始/蔡晏霖、趙恩潔

其他人也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