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cover

移民漁工血淚記

點閱數

作者
左韓瑞(J.W. Henley)

出版社
時報出版

格式
EPUB

獻給「駐台女性移工」(Migranteng Kababaihan sa Taiwan, MKT)組織


獻給二○一九年十月一日南方澳大橋坍塌事件中不幸罹難的六位勇士


並獻給為自己與家人尋求更美好的生活而旅居世界的勞工階級


*****


以細膩精湛的文字,描寫一位抑鬱的菲律賓青年在台灣漁船上受虐的故事⋯⋯突顯了移工面臨的嚴峻現實──《台北時報》(Taipei Times)


左韓瑞對人際權力的互動觀察有如人類學家。──《關鍵評論》(The News Lens International)


小說家可以進行的最困難的練習之一就是從另一種文化角度寫作⋯⋯台北,加拿大出生的記者和作家左韓瑞在他的新小說《移民漁工血淚記》中巧妙地完成了這一壯舉。──Jeremy Olivier(台北美國商會)


左韓瑞的最新著作《移民漁工血淚記》是一部關於窮人中最窮的人的淒涼、令人心碎的小說。 這是一本出色的讀物。──Leticia Mooney(作家)


左韓瑞的第三部小說《移民漁工血淚記》既雄心勃勃又極其謙虛,它的雄心是為台灣受剝削的農民工發聲,「為改變他們的世界做出貢獻」;它的謙虛在於講述了一個菲律賓移民工人黎剎的直截了當的故事,他遇到了在台灣漁船上工作的純粹恐懼。──Nicholas Haggerty(評論家)


*****


黎剎,一個以納沃塔斯市立公墓為家的年輕人,日夜與死亡者為伍,但他有很多夢想。他與他的母親住在一間窄小的陵墓裡,白天以照料墳墓賺取微薄的收入,但每當他從馬尼拉灣岸邊遠眺時,他可以感覺到──在地平線更遠的地方,有一個充滿機遇的世界。


如果他能找到一條出路,也許,他可以想辦法,以某種方式,為他自己和他的母親掙得更好的生活,甚至贏回他小女兒的母親的心,使他的小家庭脫離貧窮。但如何實現呢?


黎剎聽說在一個很遠的地方──台灣──捕漁船隊上有工作機會。幾個星期之後,他發現自己已匆匆抵達一個新的世界,站在一艘老舊、船殼鏽跡斑斑的漁船甲板上,成為幾個新手船員中最年輕的成員。


夢想迅速轉為夢魘。黎剎很快發現,在台灣漁船上的生活完全不是他所聽到的那樣,賺大錢、寄錢回家給母親和孩子的想法已然無望。他和他的同事接收到的訊息很清楚:努力工作,我們給什麼你就拿什麼,要感恩,以及最重要的,保持沈默。


在一個喜好凌虐的船長的壓制下,黎剎為自己的生命抗爭。他會像公墓內數不清無人認領的遺骨那樣,成為一個無名的死者?抑或,黎剎會在最嚴峻的情況中找到希望?


《移民漁工血淚記》是台灣成千上萬捕魚船隊漁工中一個菲律賓漁民的故事,它翔實地描繪出全世界的移民勞工──存在於公眾視線之外的人──所面對的實際情況。


*****


本書描述菲律賓年輕人黎剎,在馬尼拉都會區的墓地貧民窟長大,為了擺脫貧困想方設法,以移工的身分加入台灣漁船隊。


一到台灣,黎剎就落入陷阱成了受害者。這些移工陷阱不只存在台灣,更猖獗世界各地。


他的護照被仲介扣留,他的船長非常嚴苛,而且會施虐,依照合約,如果黎剎在海上不幸身亡,船長有權直接將遺體丟入海中。


至於薪資,實際領到的數字也遠遠低於當初資方承諾的金額。黎剎很快就知道自己別無選擇,他只能冒著餓死或被虐致死的危險,在船上像奴隸般賣命,或是逃逸到台灣這個人生地不熟的島上。


(本書英語版的所有收益捐給二個為台灣移工盡心盡力的團體:桃園市群眾服務協會與宜蘭縣漁工職業工會)

左韓瑞( J.W. Henley)

自由作家、記者、劇本作家及音樂家,加拿大人,二○○五年定居台北後往返緬甸、菲律賓、中國、古巴等地擔任記者撰述報導,二○一二年成為自由作家,長年關注人權、社會、環境等議題。閒暇時,與朋友共同組成的重金屬搖滾樂團不僅玩票排練,偶而更舉辦公開演出。二○一五年為電視節目「台灣製造大解密」撰寫劇本獲金鐘獎科學節目獎。出版小說有《Sons of the Republic》(暫譯:共和國之子)、《不三不四》(Bu San Bu si)。

譯者簡介

林靜華

輔仁大學歷史系畢業,一九八○年榮獲「圖書著作」金鼎獎。曾任歐洲日報編譯組副主任,現為自由譯者。
推薦序 一人傷則眾人傷——汪英達/桃園群眾服務協會移工政策處中心主任
致謝
自序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廿章
第廿一章
第廿二章
第廿三章
第廿四章

其他人也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