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cover

金融的智慧【長銷典藏版】:結合文學、歷史與哲學的哈佛畢業演講,教你掌握風險與報酬

點閱數

作者
米希爾.德賽

出版社
今周刊出版社

格式
EPUB

★ 《金融時報》與麥肯錫年度最佳商業書入圍 ★
★ Amazon.com商業與領導類年度選書 ★
★ 《財富管理》雜誌最佳商業圖書 ★

不說行話、不算公式、不看圖表,
結合藝術、文學、音樂、宗教和電影,教你活用金融原則,
處理愛情、工作、婚姻、人際等問題,讓你過得更好。
  
2008年金融海嘯後,金融界貪婪、欺騙的形象,使社會累積許多不滿,金融市場也常被認為跟人文修養背道而馳。大眾詆毀金融界已是家常便飯,以為金融概念不能為世界帶來多少價值,背後也沒什麼大智慧。
然而哈佛商學院暨法學院教授米希爾.德賽指出,金融概念對人生的影響處於重要的核心位置,可說食、衣、住、行、育、樂,都離不開。

2015年,他受邀為哈佛商學院管理碩士班發表一場畢業演講,題目為「金融的智慧」,用人文角度釐清金融對生活的影響。該場演講得到畢業生的廣大迴響,也因此催生這本書。

德賽教授從人文觀點解析金融概念,捕捉金融平易近人的一面:

文學──《傲慢與偏見》主角伊麗莎白.班奈特,是傑出的風險管理者
藝術──美國當代藝術家傑夫.昆斯,是融資槓桿的倡導者
電影──以美國導演梅爾.布魯克斯的《金牌製片人》闡述受託人的責任

德賽教授發現,金融概念也為日常生活中的關鍵問題,提供答案:

保險,是了解人生的核心架構──風險無所不在,但整體可預測
不懂「資本資產定價模式」?看看你的人脈就秒懂
如何創造「價值」,又該怎麼衡量?
從企業合併看戀愛關係──婚姻是經濟利益的結合,歷史常見
「債」不只是金錢,還有人際牽絆
破產,讓人坦然面對失敗

金融活動隨處可見,從消費、教育、保險、退休、住房等各方面都是。
本書猶如一堂揉合文學、歷史、哲學、音樂、電影和宗教的金融課,不僅助你評估生命中的風險與報酬,甚至有能力抵抗貪婪的誘惑。

各界推薦

  【國內好評推薦】(依首字筆畫排序)
  Mr.Market市場先生|財經作家
  王伯達|財經自媒體《王伯達觀點》
  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財報狗|臺灣最大基本面投資平臺
  陳鳳馨|News98財經起床號主持人
  雷浩斯|價值投資者、財經作家
  劉瑞華|清華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螺螄拜恩|暢銷作家
  謝金河|財信傳媒集團董事長

  【國外好評推薦】
  賽斯.高汀|《紫牛》作者
  蓋瑞.莫森|西北大學藝術與人文學科教授
  拜倫.韋恩|黑石顧問夥伴公司副董事長
  吉蓮.邰蒂|美國《金融時報》執行主編暨專欄作家
  蓋兒.雷蒙|《紐約時報》暢銷書《艾希莉的戰爭》作者
  比爾.喬治|醫療科技公司美敦力前董事兼執行長
  威廉.戈茲曼|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金融與管理研究教授
  利亞.卡本特|美國知名作家、編劇
  威爾.施瓦比|《紐約時報》暢銷書《最後的讀書會》作者
  奧利弗.哈特|201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克萊頓.羅斯|美國鮑登學院院長
  拉凱許.古拉納|哈佛商學院領導學程教授
  賽巴斯汀.馬拉比|《知者:艾倫.格林斯潘的生涯》作者
  維克拉姆.潘偉迪|歐羅根集團董事長兼執行長、美商花旗集團前執行長

  「藉由理解本書的要點,充分運用你的天賦才能,隨著時間創造出理想的價值!」 ──雷浩斯,價值投資者、財經作家

  「米希爾.德賽是個可以帶來財富的人,因為他是博學多聞的經濟學專家。在這本書中,他運用自己的才能為現代金融提供迷人的新視角,讓我們看到金融的重要觀念,也可以在文學和藝術中找到類似的概念。金融專業的學生如果用心在文藝上,而人文學科的學生研習金融,雙方都會學到許多珍貴的知識。」──奧利弗.哈特(Oliver Hart),201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米希爾.德賽這本深思熟慮的優秀著作,不只是讓我們更加理解金融在社會的作用,也揭示出它在道德和社會方面的影響。」──拉凱許.古拉納(Rakesh Khurana),哈佛商學院領導學程教授

  「德賽為學門對話踏出實實在在的步伐……不管是金融家或學者,如果有更多人可以把這種精巧的經濟知識和對於人生的理解結合在一起,那就太好啦!」──蓋瑞.莫森(Gary Morson),西北大學藝術與人文學科教授

  「一位學養兼具藝術、文學、當代文化和金融理論的學者,米希爾.德賽不可思議地將這些世界融合在一起,在自己融會貫通之後,以引人入勝的獨特敘事方式,向我們介紹它們之間的深層關係。」 ──威廉.戈茲曼(William Goetzmann),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金融與管理研究教授

  「在本書裡,米希爾.德賽巧妙實現兩個目標:清晰解釋了金融的運作及其重要性,而且讓我們知道人文修養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地了解生活和世界。」──克萊頓.羅斯(Clayton Rose),美國鮑登學院(Bowdoin College)院長

  「本書真是讓人驚嘆又著迷的博學,我們原本以為自己了解這個世界,但它其實所有道路都通向金融主題,尤其是保險。高度推薦!」──賽斯.高汀(Seth Godin),《紫牛》(Purple Cow)作者

  「在這個暢曉易解而機智詼諧的研究中,米希爾.德賽把金融和哲學、文學及人性本質揉合在一起,從法國大革命談到黑色電影,從機率分配說到英國小說家珍.奧斯汀(Jane Austen)和《辛普森家庭》(The Simpsons)。真是一場驚人的知識饗宴!」──賽巴斯汀.馬拉比(Sebastian Mallaby),《知者:艾倫.格林斯潘的生涯》(The Man Who Knew: The Life and Times of Alan Greenspan)作者

  「本書對全球經濟的貢獻,就像艾倫.狄波頓著作《擁抱似水年華》對法國文學貢獻一樣:為晦澀難解的主題帶來更多思考,同時點明它其實是你日常生活的核心。這是一個真正融合哲學與激情的創作,把艾德華.威爾森、傑夫.昆斯等思想家和藝術家的思考與經歷揉合在一起,讓我們了解如何做出正確的選擇。在這個混亂的世界中,每個人都應該閱讀米希爾.德賽這本非凡著作!」──利亞.卡本特(Lea Carpenter),美國知名作家、編劇

  「整本書都好棒,而且讀起來很愉快。德賽向熱愛文學藝術的人介紹金融,又向熱衷經濟學的人介紹文藝。各位要是兩者都喜歡的話,那更是樂在其中,特別受用。我看書的時候不停喊著:『我懂了!我懂了!』這本書會讓你的精神生活更加豐富,也許物質生活也是。」──威爾.施瓦比(Will Schwalbe),《紐約時報》暢銷書《最後的讀書會》(The End of Your Life)作者

  「本書是難得一見的好書,既有啟發性又有趣。那些慣常受到醜化和片面描述的主題,如今是以人文思考的角度來檢視。各位會很高興跟米希爾.德賽共渡這些時間,也會想起幾個你希望與他們一起分享閱讀的人。──蓋兒.雷蒙(Gayle Lemmon),《紐約時報》暢銷書《艾希莉的戰爭》(Ashley’s War)作者

  「米希爾.德賽精闢運用金融世界的原創教訓,使我們都能過著更安全、更愉快也更幸福的生活。他從歷史和現實經驗中引用無數案例,深入淺出地介紹金融基本概念,豐富並改善我們的生活。」──比爾.喬治(Bill George),醫療科技公司美敦力(Medtronic)前董事兼執行長

  「對於我們這些長久以來認為金融不只是個謀生好領域的人,米希爾.德賽這本書揭開了神祕面紗,讓我們知道理解人文學科也可以提高我們金融業者的效率,並且在這個過程中添加許多歡樂。」──拜倫.韋恩(Byron R. Wien),黑石顧問夥伴公司(Blackstone Advisory Partners)副董事長

  「本書是對金融感興趣或想要從事金融業的人必須一讀的好書。米希爾的淊淊雄辯為我們地追溯現代金融體系的產品、服務與實務,揭示出文學在這方面的背景和描繪。對於這個眾說紛紜的主題而言,這真是個令人耳目一新的好辦法!讓金融從業人員重新獲得讚賞(和理解),了解自己在公司、在這個行業以及在整體經濟中扮演了什麼角色。」──維克拉姆.潘偉迪(Vikram Pandit),歐羅根集團(The Orogen Group)董事長兼執行長、美商花旗集團(Citigroup)前執行長

  「這是一本迷人、振奮又好看的書,對於金融業以外的人來說,是一本很棒的教學工具書;對金融從業人員來說,是非常需要的告誡與提醒,可能還是個勉勵。」──吉蓮.邰蒂(Gillian Tett),美國《金融時報》執行主編暨專欄作家

  「深入淺出……哈佛大學經濟學家德賽是個典型的博學讀者,從特羅洛普、漢密特等作家的著作中看到了融資槓桿和選擇權理論等概念。」──《紐約客》(The New Yorker)雜誌

  「一本觸類旁通、異常振奮人心的新書。德賽透過他的雄辯與解釋,實際上是一個消解敵意和啟發的過程。」──英國精品電商平臺Mr. Porter

  「那些原本就熟悉金融界的人會得到不同的解讀觀點,而對我們其他人來說,德賽給了一個入門階。」──《波士頓環球報》(The Boston Globe)

  「這本精緻而博學的書,為金融外行人提供非常珍貴的說明,又讓金融從業人員拓展了藝術視野。德賽這套辦法擴大且豐富了我們的觀點。」──《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藉由文學、歷史和哲學的連結,德賽喚起深度共鳴。這是一部大膽又有趣的創作,金融從業人員和一般大眾都能學到許多經驗和教訓。」──《環球郵報》(The Globe and Mail)
米希爾.德賽 Mihir A. Desai

出生於印度,在香港和美國紐澤西州長大。目前是哈佛商學院金融學教授暨哈佛法學院法學教授,曾榮獲哈佛商學院2001年卓越教學獎。
他擁有哈佛大學政治經濟學博士學位、哈佛商學院MBA 學位,以及布朗大學歷史和經濟學學士學位。1994年,他以富爾布萊特(Fulbright)學人身分前往印度交流深造。他也是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公共經濟學和公司金融項目的助理研究員。
他的學術研究成果刊載在權威的經濟學、金融學與法律期刊上,亦時常被《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商業周刊》(Business Week)、《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等知名媒體引用。他在企業金融、國際金融和稅收政策方面的專業背景,讓他數度受邀至美國國會參加聽證會,也曾在全球多家知名企業和組織擔任諮詢顧問。
他也時常發表不同主題的評論文章在《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和《紐約時報》,包括稅收政策和全球化對國內福利的影響。

譯者簡介

陳重亨

淡江大學國貿系畢業,曾任《財訊快報》《經濟日報》編譯,譯作散見於財信、皇冠、時報、遠流、臉譜、麥田、新星球、聯經、今周刊出版等。譯有《行動的勇氣:危機與挑戰的回憶錄》《一個操盤手的虧損自白:長銷30年的獲利經典》《我靠交易賺大錢:從散戶到專職操盤手的真實獲利法則》《非理性效應:投資的失敗,來自你的本能》。
好評推薦

推薦序 了解投資理財,你會更認識這個世界/市場先生
推薦序 發揮「金融智慧」,讓人生更美好/吳惠林
推薦序 用說故事的方式,讓你了解金融概念/財報狗
推薦序 想不到的金融人生/劉瑞華
推薦序 是金融的智慧,更是人生的智慧/螺螄拜恩
作者序 跨越金融與人文的隔閡
前 言 不說行話、不看公式和圖表,用人文發現金融智慧

第1章 命運輪盤:保險,了解人生的核心架構
風險無所不在,但整體可預測
巴菲特也靠保險業建立事業版圖
年金問題,引爆法國大革命?
每個人應該把自己當成保險公司
在異常中認知常態,在混亂世界中對抗混亂

第2章 風險事業:選擇和分散,管理工作和婚姻
模仿科學,反而迷失方向的金融學
不痴等,選擇權組合,讓損失有限,利益無窮
選擇成為習慣,反而更難抉擇
把分散風險運用在時間和經驗
人脈的資產價值是高還是低?
確保押下重注,創造價值

第3章 價值:如何創造,又該怎麼衡量?
不急功近利,放長線釣大魚
今天的價值,唯一來源就在未來
財富有限,但付出與貢獻也值得讚賞
超額報酬,才是真正創造價值
金融尋找價值,就像找尋人生意義

第4章 擔任製作人:委託與代理的問題,生活到處可見
現代資本主義的根本問題
環環相扣,各自面對嚴重的問題和利益衝突
委託代理,讓事情可能變得更混亂
有助於理解生活上的混亂
到底是授權不夠充分,還是本身能力太差
教養過程中,誰是代理人、誰又是委託人?
不再當社會期待的代理人
自覺成為自己人生的建築師
不要一輩子當代理人

第5章 沒有麵包的愛情最糟糕:從企業合併看戀愛關係
婚姻是經濟利益的結合,歷史常見
門當戶對,讓收入不均惡化
開心結縭,卻痛苦離婚
一場婚姻災難的劇本
為了方便才結婚
沒一起解決問題,關係反而破裂

第6章 活出夢想:「債」不只是金錢,還有人際牽絆
槓桿,就是「借錢」
以承諾換取資源,像舉債
提高生活槓桿時,可能犯下什麼錯誤?
有債務在身,不敢把握新機會
人生會做出一連串的承諾和槓桿
槓桿紅利,讓你採取正確行動
靠著槓桿邁向夢土

第7章 失敗為成功之母:破產,讓人坦然面對失敗
重新定義失敗,是重生的機會
可以重整、討價還價的好方法
把破產當成重新談判的策略工具
相互衝突的責任義務,是創造美好生活的條件
不要逃避,而是欣然接受

第8章 為什麼大家都痛恨金融?:平反金融的負面印象
金融人士常說,有多少錢才能追求夢想
金融惡棍的形象,累積社會的不滿
質疑貪多的想法,才是金融最基本的概念
容易吸引欲望無窮又膚淺的人
沒有正面形象的金融人物嗎?
要成為哪一種人,靠自己抉擇

結語 金融與人文的交界,提供優雅、美麗和共享知識的力量

致謝
附注

其他人也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