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手機/平板掃描QR Code借閱前,請先下載/安裝 udn讀書館 App。
十八世紀以來的太平洋一點也不「太平無事」!
美國探險家追求貿易自由,建立全球性開放市場
捕鯨船隊獵取大量鯨油,卻導致灰鯨瀕臨絕種命運
科學家探索地球源起,發展帝國地質學的基礎……
從十六世紀地圖上的邊緣之海到全球化的最後一塊拼圖
人類在太平洋上的相遇、競奪與交換,如何影響全世界?
全面解讀太平洋進入全球經濟與知識體系的時代變革!
★★《大分流》作者彭慕蘭(Kenneth Pomeranz)好評推薦★★
太平洋從來就不是單純的海洋空間。實際上,當不同的群體在十八和十九世紀末初相遇時,人們在競爭與合作中逐步建立了對太平洋龐然的社會與自然複雜度的認知,共同形塑了太平洋。
在《打造太平洋》中,美國環境史學者大衛‧伊格勒考證了一七七〇年代至一八四〇年代之間數百趟有紀錄的大洋航行,從中觀察這些航程所衍生的商業、文化、生態與知識上的交鋒。他指出,隨著庫克船長出航探險,世界才開始將注意力轉向太平洋;除了來往船隻數量年年攀升,歐洲多國和美國的科學探索、貿易和帝國夢也跟著遽然增長。到了一八四八年,加州山谷發現大量黃金,在全世界掀起淘金熱,此時的太平洋才終於被納入全球經濟體系。
書中以人在海洋的經驗為核心,思索在流動和遷徙中發生的各種層面上的交換如何帶來更廣泛的影響:
◆自由貿易促成世界經濟全球化,而太平洋上的美國船長正是關鍵推手?
◆瘧疾隨著商船來到太平洋,但為何性病才是讓當地人口難以恢復的主因?
◆太平洋上頻繁發生俘虜事件,但劫持或交換人質欲解決的不只是貿易爭端?
◆在美國擴張時期的「昭昭天命」背後,隱匿著的是對灰鯨等物種的大屠殺?
◆博物學家隨著船隻出航,其科學探索也讓檀香木等天然資源商品化?
◆地質學家曾將北美洲西部視為太平洋海盆的一部分,為何後來揚棄此說法?
由此可知,船隻的來來去去徹底改變了太平洋,也為全世界的政治、經濟與科學發展帶來轉折。自由貿易者對開放市場的需求、原住民社群因疾病侵襲而人口凋零、特定海洋生物遭獵捕至近乎滅絕、新舊帝國勢力的衰落和崛起,以及太平洋知識在全球廣泛傳播,種種都使得太平洋上不同區域之間、乃至其與世界的關係日趨緊密。
◆ ◆ ◆ ◆ ◆ ◆ ◆ ◆ ◆ ◆ ◆ ◆ ◆ ◆ ◆
本書探索太平洋成為人類知識體系之一環的過程,尤其聚焦於東太平洋在發展過程的諸多變化,說明太平洋的經濟整合及「太平洋世界」的架構乃是隨著太平洋東部與北部的發展而逐步成形。然而,有別於強調帝國的公然作為,本書關注帝國管轄外的個人及地方事件,以微物見繁世的敘事,呈現太平洋之於世界的關係。書中各章皆以大洋航行的故事出發,檢視太平洋在發展上的各個面向與多種風貌:
▋庫克遙望成群的獨木舟划向決心號,意識到他本想阻擋的恐怖疾病早已滲透至這些島民當中,這是他一手導致的歷史造業……
──1778年11月,庫克船隊二度來到夏威夷,群島的出生率因性病所導致的不孕症蔓延而持續下降,導致人口驟減。
▋謝勒船長發現,在橫渡太平洋時經過的所有海岸,總會碰上當地人駕著海筏出現,交易的商機讓他不禁感到興奮……
──1803年8月,萊利亞伯德號從加州聖地牙哥出發抵達廣東,太平洋群體與全球各地的貿易連結逐步建立。
▋班.荷布克特記得父母曾說,有艘船在一場可怕風暴中於近海遇難。這群異鄉人被族人壁爐煙囪冒出的星火吸引,饑餓戰勝了恐懼……
──1808年11月,聖尼古拉號船員遇難後遭俘,奎魯特族口述歷史則記載族人如何援助遭敵對部落攻擊的倖存者。
▋夏米索擔憂地看著卡杜走向夏威夷人,這些人已受歐洲殖民影響,而來自馬紹爾群島的卡杜擁有某種未受汙染的純真……
──1817年1月,留里克號抵達馬紹爾群島,隨船出航的博物學家撰寫的航行報告推動帝國在太平洋的商業競爭力、亦批判其野心。
▋達納既著迷於高聳的火山,也對小小的活珊瑚嘖嘖稱奇,在太平洋航行的過程中,他開始相信太平洋揭示了整個地球的構造……
──1838年8月,地質學家達納隨美國遠征探險隊出航,曾以太平洋為主體思考全球地質變化,日後卻轉向呼籲北美洲的獨特性。
▋船長夫人瑪麗在甲板上看著巨大的鯨尾如何猛烈擊向捕鯨小艇,瞬間便殺了年少的魚叉手,最終只見海浪吞噬了一切……
──1846年10月,老虎號於西北海岸捕鯨,在三十個月的航程中收穫了三千桶鯨油,上百頭成年灰鯨死去。
▋福森船長回到暌違二十年的家鄉舊金山,他聽著人們說著五花八門的語言,也意識到如今的加州已是美國領土……
──1850年6月,歡樂號從香港前往加州,該地人口與資本隨淘金熱迅速增長,改變美國在全球政治與經濟上的地位。
這些故事記述了人們於變動時期在海洋中相遇、產生連結,最終將太平洋帶往世界的過程。太平洋於是不再是位於地圖邊緣之海,而作為早期全球化的最後一塊拼圖,它也不僅是連結亞洲與美洲沿海地帶的水域空間,更是理解全球趨勢與地方的突發事件如何相互作用的現場。本書為我們與太平洋的關係提供了開創性的視角,得以重新審視太平洋如何牽引世界前途,並且一直延續至今。
好評推薦
專文導讀
陳國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聯合推薦
林益仁|台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副教授
洪廣冀|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系副教授
褚縈瑩|國立台北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蔣竹山|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
鄭維中|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推薦語
「大洋(Great Ocean),就是本書所指的太平洋,讓人想起台灣考古前輩劉益昌教授的一句話:『海洋,是道路,不是阻隔』。本書作者藉由驚濤駭浪的航海家冒險事蹟,凸顯出『誰的太平洋?』的論述之爭,書中描述海洋的生態政治與人文歷史,還有那些常被有意模糊看待的原住民族與非人生物,例如鯨魚等。台灣同是被大洋環繞,如何找出具有台灣角度的大洋論述,書中的諸多敘事似乎在台灣都可找到類似身影。也因此,這本書應是認識海洋台灣的敲門之磚。」──林益仁,台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副教授
「《打造太平洋》挑戰了美國歷史敘事中,包含昭昭天命(manifest destiny)、邊疆理論(frontier thesis)、例外主義(exceptionalism)等,無一例外地以由東向西的領土擴張,作為美國歷史進程主軸,以大陸觀點書寫美國的核心概念。本書扣問:『太平洋』作為一個地理空間概念如何現身?大洋觀點對於十九世紀美國的意義為何?而活躍於此歷史舞臺上的各色人或非人參與者,如中國及歐美俄商人、島嶼原住民、病毒細菌、俘虜人質、海洋哺乳動物、博物學家,甚至是火山作用,以及夏威夷神話中的神祇,又如何共同「打造」太平洋?推薦給對於大航海時代、大洋洲原住民文化 、美國史 、科學史有興趣的讀者。」──褚縈瑩,國立台北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十九世紀上旬,新生茁壯的美利堅合眾國之民,掙脫英國殖民總督的壓迫後,在太平洋各個角落伸展拳腳。作者伊格勒以七艘遨遊於航線上各個節點,各懷不同目的船隻航程為經、所周旋的當地課題為緯,串起太平洋周邊地區因時代演進而捲入多層次複雜變遷的時代相。因全球化力量與投入其中人群慾望牽扯造成的社會、環境、想像諸種變遷,均與海上交流活動日益綿密息息相關。本書對於想瞭解美國在太平洋地區勢力發展之深厚根源者,是不可錯過的佳作。」──鄭維中,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國際讚譽
「這是一本結合美國史、海洋史、太平洋島嶼史、世界史、環境史、勞工史、社會史等領域於一書的傑出著作。書中也囊括一系列主題,從西方文明初訪夏威夷群島的過程、捕鯨的經濟意義,到各方勢力在太平洋地區的存在方式與異同等等——只要出自伊格勒之手,一切不同凡響。書中處處皆有驚喜,然而用詞遣字不失嚴謹精湛。有書如此,夫復何求?」──彭慕蘭(Kenneth Pomeranz),《大分流》(The Great Divergence)作者
「大衛.伊格勒的《打造太平洋》對美國史的全球化做出了巨大貢獻,它富有原創性、對自然環境瞭若指掌,是一部圍繞整個美洲、大洋洲和亞洲的漫長遊歷。伊格勒詳實記述了商人、瘟疫、遭到屠殺並近乎滅絕的海洋哺乳動物、俘虜與人質,以及十九世紀以太平洋為研究核心的地質學、海洋學與氣候學,甚至是美國這個帝國。這是一部引經據典的作品,魅力十足、條理分明,而且充滿了扣人心弦的故事──這些故事牽引著我們幾代人對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海洋及其周遭生命的理解。」──馬特.松田,《愛的帝國》(Empire of Love)作者
「這本書令人驚豔地展現了國際跨文化海事歷史研究的新例……伊格勒書中描繪經濟、人口和文化的轉變,將一七八○年代至一八四○年代這段其間定義為轉型期。」──約翰‧培里(John Curtis Perry),《新加坡的非典型崛起》(Singapore: Unlikely Power)作者
「《打造太平洋》帶著讀者透過信風進入太平洋島民、美洲原住民和歐洲人所創造的五花八門的商業世界和知識體系。此書規模宏大,內容涵蓋水域和陸地、人類和動物,以及太平洋上的帝國競逐,同時也未忽略交涉於此中的個人──這是一部了不起的傑作。」──蓋瑞.名浩(Gary Okihiro),《島嶼世界:夏威夷與美國的歷史》(Island Worlds: A History of Hawai`i and the United States)作者
「這是一本極好的書,它告訴我們世界如何來到了太平洋,而太平洋又如何成為世界的一部分,以及所謂的東太平洋如何成了美國的遠西。」──《西方歷史季刊》(Western Historical Quarterly)
「這本令人印象深刻的書籍達成了眾多成就,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或許是將通俗歷史的焦點從陸地擴展到了海洋。大衛.伊格勒的《打造太平洋》加入了越來越多關注海洋領域、放眼海盆與世界歷史的著作的行列……伊格勒的貢獻不僅讓海洋成為重心,更成功地講述了既能說明人類歷史,又能闡明故事中不可割捨的海洋部分,也就是美洲沿岸和太平洋島嶼之間的那一大片水景。」──《美國歷史評論》(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伊格勒充分掌握了所有已出版和可取得的關於十九世紀海洋世界的原始素材……以及新興的跨學科文化地理和歷史領域……本書的核心主題在一本精緻、易讀且動人的書中完美呈現,貢獻非凡。」──《奧勒岡歷史季刊》(Oregon Historical Quarterly)
「《打造太平洋》將十九世紀中葉的太平洋同時描繪成一塊墓地和一片苗圃……這是一則殘酷的故事,刻劃出人類肆無忌憚的狂妄、無節制的消費、環境惡化,乃至弱勢群體崩潰消亡。」──《泰晤士報文學副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北美太平洋與世界的連結的創新性研究日益增長,而本書可說是一大貢獻……伊格勒的書精闢闡明了全球、海洋和地方歷史尺度之間複雜的相互影響……作者的文章大膽、前衛;他的學識無懈可擊;他的論述清晰、簡潔,甚至引起共鳴。這是一部傑作,《打造太平洋》在太平洋歷史的浪潮中遙遙領先。」──美國人文與社會科學網「H-Net」之「加州研究專欄」(H-California)
「大衛.伊格勒的新書確實不同凡響:它提供了引人入勝的話題,帶來了極為有趣的閱讀經驗。伊格勒以一種開創性、鼓舞人心的手法,來探索像太平洋這般錯綜複雜而又難以捉摸的地理區域。」──《社會與文化歷史研究計畫期刊》(H-Soz-u-Kult)
美國探險家追求貿易自由,建立全球性開放市場
捕鯨船隊獵取大量鯨油,卻導致灰鯨瀕臨絕種命運
科學家探索地球源起,發展帝國地質學的基礎……
從十六世紀地圖上的邊緣之海到全球化的最後一塊拼圖
人類在太平洋上的相遇、競奪與交換,如何影響全世界?
全面解讀太平洋進入全球經濟與知識體系的時代變革!
★★《大分流》作者彭慕蘭(Kenneth Pomeranz)好評推薦★★
太平洋從來就不是單純的海洋空間。實際上,當不同的群體在十八和十九世紀末初相遇時,人們在競爭與合作中逐步建立了對太平洋龐然的社會與自然複雜度的認知,共同形塑了太平洋。
在《打造太平洋》中,美國環境史學者大衛‧伊格勒考證了一七七〇年代至一八四〇年代之間數百趟有紀錄的大洋航行,從中觀察這些航程所衍生的商業、文化、生態與知識上的交鋒。他指出,隨著庫克船長出航探險,世界才開始將注意力轉向太平洋;除了來往船隻數量年年攀升,歐洲多國和美國的科學探索、貿易和帝國夢也跟著遽然增長。到了一八四八年,加州山谷發現大量黃金,在全世界掀起淘金熱,此時的太平洋才終於被納入全球經濟體系。
書中以人在海洋的經驗為核心,思索在流動和遷徙中發生的各種層面上的交換如何帶來更廣泛的影響:
◆自由貿易促成世界經濟全球化,而太平洋上的美國船長正是關鍵推手?
◆瘧疾隨著商船來到太平洋,但為何性病才是讓當地人口難以恢復的主因?
◆太平洋上頻繁發生俘虜事件,但劫持或交換人質欲解決的不只是貿易爭端?
◆在美國擴張時期的「昭昭天命」背後,隱匿著的是對灰鯨等物種的大屠殺?
◆博物學家隨著船隻出航,其科學探索也讓檀香木等天然資源商品化?
◆地質學家曾將北美洲西部視為太平洋海盆的一部分,為何後來揚棄此說法?
由此可知,船隻的來來去去徹底改變了太平洋,也為全世界的政治、經濟與科學發展帶來轉折。自由貿易者對開放市場的需求、原住民社群因疾病侵襲而人口凋零、特定海洋生物遭獵捕至近乎滅絕、新舊帝國勢力的衰落和崛起,以及太平洋知識在全球廣泛傳播,種種都使得太平洋上不同區域之間、乃至其與世界的關係日趨緊密。
◆ ◆ ◆ ◆ ◆ ◆ ◆ ◆ ◆ ◆ ◆ ◆ ◆ ◆ ◆
本書探索太平洋成為人類知識體系之一環的過程,尤其聚焦於東太平洋在發展過程的諸多變化,說明太平洋的經濟整合及「太平洋世界」的架構乃是隨著太平洋東部與北部的發展而逐步成形。然而,有別於強調帝國的公然作為,本書關注帝國管轄外的個人及地方事件,以微物見繁世的敘事,呈現太平洋之於世界的關係。書中各章皆以大洋航行的故事出發,檢視太平洋在發展上的各個面向與多種風貌:
▋庫克遙望成群的獨木舟划向決心號,意識到他本想阻擋的恐怖疾病早已滲透至這些島民當中,這是他一手導致的歷史造業……
──1778年11月,庫克船隊二度來到夏威夷,群島的出生率因性病所導致的不孕症蔓延而持續下降,導致人口驟減。
▋謝勒船長發現,在橫渡太平洋時經過的所有海岸,總會碰上當地人駕著海筏出現,交易的商機讓他不禁感到興奮……
──1803年8月,萊利亞伯德號從加州聖地牙哥出發抵達廣東,太平洋群體與全球各地的貿易連結逐步建立。
▋班.荷布克特記得父母曾說,有艘船在一場可怕風暴中於近海遇難。這群異鄉人被族人壁爐煙囪冒出的星火吸引,饑餓戰勝了恐懼……
──1808年11月,聖尼古拉號船員遇難後遭俘,奎魯特族口述歷史則記載族人如何援助遭敵對部落攻擊的倖存者。
▋夏米索擔憂地看著卡杜走向夏威夷人,這些人已受歐洲殖民影響,而來自馬紹爾群島的卡杜擁有某種未受汙染的純真……
──1817年1月,留里克號抵達馬紹爾群島,隨船出航的博物學家撰寫的航行報告推動帝國在太平洋的商業競爭力、亦批判其野心。
▋達納既著迷於高聳的火山,也對小小的活珊瑚嘖嘖稱奇,在太平洋航行的過程中,他開始相信太平洋揭示了整個地球的構造……
──1838年8月,地質學家達納隨美國遠征探險隊出航,曾以太平洋為主體思考全球地質變化,日後卻轉向呼籲北美洲的獨特性。
▋船長夫人瑪麗在甲板上看著巨大的鯨尾如何猛烈擊向捕鯨小艇,瞬間便殺了年少的魚叉手,最終只見海浪吞噬了一切……
──1846年10月,老虎號於西北海岸捕鯨,在三十個月的航程中收穫了三千桶鯨油,上百頭成年灰鯨死去。
▋福森船長回到暌違二十年的家鄉舊金山,他聽著人們說著五花八門的語言,也意識到如今的加州已是美國領土……
──1850年6月,歡樂號從香港前往加州,該地人口與資本隨淘金熱迅速增長,改變美國在全球政治與經濟上的地位。
這些故事記述了人們於變動時期在海洋中相遇、產生連結,最終將太平洋帶往世界的過程。太平洋於是不再是位於地圖邊緣之海,而作為早期全球化的最後一塊拼圖,它也不僅是連結亞洲與美洲沿海地帶的水域空間,更是理解全球趨勢與地方的突發事件如何相互作用的現場。本書為我們與太平洋的關係提供了開創性的視角,得以重新審視太平洋如何牽引世界前途,並且一直延續至今。
好評推薦
專文導讀
陳國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聯合推薦
林益仁|台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副教授
洪廣冀|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系副教授
褚縈瑩|國立台北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蔣竹山|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
鄭維中|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推薦語
「大洋(Great Ocean),就是本書所指的太平洋,讓人想起台灣考古前輩劉益昌教授的一句話:『海洋,是道路,不是阻隔』。本書作者藉由驚濤駭浪的航海家冒險事蹟,凸顯出『誰的太平洋?』的論述之爭,書中描述海洋的生態政治與人文歷史,還有那些常被有意模糊看待的原住民族與非人生物,例如鯨魚等。台灣同是被大洋環繞,如何找出具有台灣角度的大洋論述,書中的諸多敘事似乎在台灣都可找到類似身影。也因此,這本書應是認識海洋台灣的敲門之磚。」──林益仁,台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副教授
「《打造太平洋》挑戰了美國歷史敘事中,包含昭昭天命(manifest destiny)、邊疆理論(frontier thesis)、例外主義(exceptionalism)等,無一例外地以由東向西的領土擴張,作為美國歷史進程主軸,以大陸觀點書寫美國的核心概念。本書扣問:『太平洋』作為一個地理空間概念如何現身?大洋觀點對於十九世紀美國的意義為何?而活躍於此歷史舞臺上的各色人或非人參與者,如中國及歐美俄商人、島嶼原住民、病毒細菌、俘虜人質、海洋哺乳動物、博物學家,甚至是火山作用,以及夏威夷神話中的神祇,又如何共同「打造」太平洋?推薦給對於大航海時代、大洋洲原住民文化 、美國史 、科學史有興趣的讀者。」──褚縈瑩,國立台北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十九世紀上旬,新生茁壯的美利堅合眾國之民,掙脫英國殖民總督的壓迫後,在太平洋各個角落伸展拳腳。作者伊格勒以七艘遨遊於航線上各個節點,各懷不同目的船隻航程為經、所周旋的當地課題為緯,串起太平洋周邊地區因時代演進而捲入多層次複雜變遷的時代相。因全球化力量與投入其中人群慾望牽扯造成的社會、環境、想像諸種變遷,均與海上交流活動日益綿密息息相關。本書對於想瞭解美國在太平洋地區勢力發展之深厚根源者,是不可錯過的佳作。」──鄭維中,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國際讚譽
「這是一本結合美國史、海洋史、太平洋島嶼史、世界史、環境史、勞工史、社會史等領域於一書的傑出著作。書中也囊括一系列主題,從西方文明初訪夏威夷群島的過程、捕鯨的經濟意義,到各方勢力在太平洋地區的存在方式與異同等等——只要出自伊格勒之手,一切不同凡響。書中處處皆有驚喜,然而用詞遣字不失嚴謹精湛。有書如此,夫復何求?」──彭慕蘭(Kenneth Pomeranz),《大分流》(The Great Divergence)作者
「大衛.伊格勒的《打造太平洋》對美國史的全球化做出了巨大貢獻,它富有原創性、對自然環境瞭若指掌,是一部圍繞整個美洲、大洋洲和亞洲的漫長遊歷。伊格勒詳實記述了商人、瘟疫、遭到屠殺並近乎滅絕的海洋哺乳動物、俘虜與人質,以及十九世紀以太平洋為研究核心的地質學、海洋學與氣候學,甚至是美國這個帝國。這是一部引經據典的作品,魅力十足、條理分明,而且充滿了扣人心弦的故事──這些故事牽引著我們幾代人對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海洋及其周遭生命的理解。」──馬特.松田,《愛的帝國》(Empire of Love)作者
「這本書令人驚豔地展現了國際跨文化海事歷史研究的新例……伊格勒書中描繪經濟、人口和文化的轉變,將一七八○年代至一八四○年代這段其間定義為轉型期。」──約翰‧培里(John Curtis Perry),《新加坡的非典型崛起》(Singapore: Unlikely Power)作者
「《打造太平洋》帶著讀者透過信風進入太平洋島民、美洲原住民和歐洲人所創造的五花八門的商業世界和知識體系。此書規模宏大,內容涵蓋水域和陸地、人類和動物,以及太平洋上的帝國競逐,同時也未忽略交涉於此中的個人──這是一部了不起的傑作。」──蓋瑞.名浩(Gary Okihiro),《島嶼世界:夏威夷與美國的歷史》(Island Worlds: A History of Hawai`i and the United States)作者
「這是一本極好的書,它告訴我們世界如何來到了太平洋,而太平洋又如何成為世界的一部分,以及所謂的東太平洋如何成了美國的遠西。」──《西方歷史季刊》(Western Historical Quarterly)
「這本令人印象深刻的書籍達成了眾多成就,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或許是將通俗歷史的焦點從陸地擴展到了海洋。大衛.伊格勒的《打造太平洋》加入了越來越多關注海洋領域、放眼海盆與世界歷史的著作的行列……伊格勒的貢獻不僅讓海洋成為重心,更成功地講述了既能說明人類歷史,又能闡明故事中不可割捨的海洋部分,也就是美洲沿岸和太平洋島嶼之間的那一大片水景。」──《美國歷史評論》(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伊格勒充分掌握了所有已出版和可取得的關於十九世紀海洋世界的原始素材……以及新興的跨學科文化地理和歷史領域……本書的核心主題在一本精緻、易讀且動人的書中完美呈現,貢獻非凡。」──《奧勒岡歷史季刊》(Oregon Historical Quarterly)
「《打造太平洋》將十九世紀中葉的太平洋同時描繪成一塊墓地和一片苗圃……這是一則殘酷的故事,刻劃出人類肆無忌憚的狂妄、無節制的消費、環境惡化,乃至弱勢群體崩潰消亡。」──《泰晤士報文學副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北美太平洋與世界的連結的創新性研究日益增長,而本書可說是一大貢獻……伊格勒的書精闢闡明了全球、海洋和地方歷史尺度之間複雜的相互影響……作者的文章大膽、前衛;他的學識無懈可擊;他的論述清晰、簡潔,甚至引起共鳴。這是一部傑作,《打造太平洋》在太平洋歷史的浪潮中遙遙領先。」──美國人文與社會科學網「H-Net」之「加州研究專欄」(H-California)
「大衛.伊格勒的新書確實不同凡響:它提供了引人入勝的話題,帶來了極為有趣的閱讀經驗。伊格勒以一種開創性、鼓舞人心的手法,來探索像太平洋這般錯綜複雜而又難以捉摸的地理區域。」──《社會與文化歷史研究計畫期刊》(H-Soz-u-K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