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cover

社會系統:一個一般理論的大綱

點閱數

作者
尼克拉斯.魯曼(Niklas Luhmann)

出版社
暖暖書屋

格式
EPUB

魯曼,德國當代知名社會學家,
他稱本書為其第一部重要的出版作品。

魯曼:「我的風格甚至是反諷式的。我想藉此告訴人們,請不要太認真對待我,或請不要太快地理解我。」

本書對於社會學的貢獻:從系統的自我指涉性運作重新理解社會,並且改寫諸多的社會學概念,例如行動、溝通、社會分化、組織、媒介。但,另一更重要的貢獻則在於此書作為一般的系統理論,讓所有的學科,無論是自然科學或人文社會科學,看見(社會)系統如何解決自身的複雜性問題,(社會)系統之間如何相互觀察與描述,如何在演化中創造各種溝通媒介。
溝通作為社會性質之後,魯曼為社會學帶來新的問題意識:社會以自我指涉的方式維持住溝通的再生產,且,自我指涉總是以區別為前提,因此,社會學的研究便在於理解社會系統如何地演化中創造各種差異,以回應它自己所面對的世界複雜性。他的理論所具有的典範意涵,一方面是對於跨科際的一般系統研究的貢獻,另一則是對於社會學研究的啟發,即,從全社會的角度思考,即,一切的思考及行動,包括魯曼自己的理論,都必須以溝通這個運作為前提。這樣的理論聽來保守,但可能比任何的實踐或理論更認真反思自身的可能性。

名人推薦

◆這是一本談自我指涉的書,導論時即表明理論立場,欲將典範轉移到自我生產式的系統理論,接著在第一章開頭更提出再素樸不過的宣稱,「存在著諸系統」,藉以提醒讀者,這本書的系統理論不只是科學陳述,同時還實現著科學系統,即,本書所描述的系統之一就是這本書正在進行著的科學溝通。科學陳述本身製造出它所要研究的對象,同樣的,這本書也製造出具有自我指涉能力的對象。它意不在發現對象的構造,也非使對象在科學面前變得透明,而是讓對象在科學觀察者面前變得複雜,變得更加不透明,也因此使觀察者自身變得更複雜與不透明。──魯貴顯(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專任副教授)
尼可拉斯.魯曼(Niklas Luhmann, 1927-1998)

德國當代知名社會學家,他的系統理論是二十世紀社會學的重要理論。

曾於1988年獲「黑格爾獎」(Hegel-Preis),其著作《社會的社會》於1997年獲「阿瑪菲社會學及社會科學獎」 (Premio Europeo Amalfi per la Sociologia e le Scienze Sociali)。

魯曼1970年正式獲得畢勒佛大學社會學教席後,嘗試發展出一套複雜的新社會理論,分成三大部份:一是系統理論的導論,成果即是1984年出版的《社會系統》一書,奠定他在社會學理論的重要地位;其次是社會諸不同系統的各論;第三是對現代社會重要功能的整體性分析,即《社會的社會》。

他的著作繁多,有超過50本的專書與500餘篇論文,如《愛情作為激情》、《社會之經濟》、《風險社會學》、《社會中的法》、《社會中的藝術》、《(對)現代的觀察》、《大眾媒體的實在》、《社會的宗教》、《文學藝術書簡》等,《社會的社會》是他生前出版的最後一部著作。身後留下龐大資料,包括手稿、卡片盒,仍在不斷地整理問世中。

譯者簡介

魯貴顯

天主教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專任副教授。德國畢勒佛大學社會科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社會學系統理論、風險、時間、溝通。譯有《盧曼社會系統理論導引》、《對現代的觀察》,以及與湯志傑合譯《生態溝通:現代社會能應付生態危害嗎?》和《社會之經濟》。

湯志傑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德國畢勒佛大學社會科學博士。研究領域為系統理論、歷史社會學、社會學理論。編有《交互比較視野下的現代性:從台灣出發的反省》。與魯貴顯合譯《生態溝通:現代社會能應付生態危害嗎?》和《社會之經濟》。

中文譯本導讀:密涅瓦的貓頭鷹們已在黑夜中飛行著
譯例
前言

導論:系統理論中的典範轉移
第一章 系統與功能
第二章 意義
第三章 雙重偶連性
第四章 溝通與行動
第五章 系統與環境
第六章 相互滲透
第七章 心理系統的個體性
第八章 結構與時間
第九章 矛盾與衝突
第十章 全社會與互動
第十一章 自我指涉與合理性
第十二章 對於認識理論的一些結論

附錄一 魯曼生平年表
附錄二 魯曼專書著作列表
索引

其他人也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