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cover

人文知識思想再出發是否必要?如何可能?(簡體版)

點閱數

作者
賀照田、陳明等

出版社
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格式
PDF

【简介】

1980年发生在中国大陆的“潘晓讨论”,是要深入理解当代中国大陆人精神身心状态所由来的关键性历史事件。贺照田历经11年写成的“潘晓讨论”研究〈當社會主義遭遇危機……〉,所以在2016年中完成后,引发大陆学界持续的关注和讨论,首先由于文章所处理的“潘晓讨论”重要,同时也因为贺照田这篇文章不同于以往的历史把握方法和思想探索方式。
台社论坛丛书30《人文知识思想再出发》,便由〈當社會主義遭遇危機……〉,和这篇文章及贺照田相关研究思考所引发的余旸、莫艾、何浩、薛毅、倪伟、董丽敏的分析思考所构成。通过《人文知识思想再出发》,一方面读者可由之进入——局外人通常极困难进入的,与精神身心紧密相关的——中國大陸1980年代以來的歷史、社會、文化、思想内在去感受、理解,另一方面读者也可由此书清楚看到,为深入把握住所处身的历史和现实,大陆知识人充满着紧张与焦虑的认识论反思,方法论探寻。这也是《人文知识思想再出发》为什么于2018年6月在本社出版后,很快在大陆学界引发认真关注的原因。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中心、重庆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等学术机构都组织了关于此书的专门讨论。其中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和中国艺术教育研究院联合举办的“人文知识思想再出发,是否必要?如何可能?”研讨会,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商务印书馆、《开放时代》杂志社、中国艺术教育研究院联合举办的“人文知识思想再出发:多学科的视野”工作坊,更是集合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教育学、性别研究、文化研究、历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学者,就人文知识思想的反思和再出发问题作了非常展开的讨论。
《人文知识思想再出发是否必要?如何可能?》即是以在北京大学举办的这两场精彩讨论中的部分文章为主体编成的文集。这些文章涉及对文化研究、台湾研究、文学、心理学、伦理学、中国哲学与思想等领域知识状况的反思,和有关认识论问题的深入探讨。这些充满紧张的思考朝向着“新的知识研究意识、思想开展意识”的目标,具有超出专业领域的意义。读者可以感受到在“人文知识思想再出发”的思想激荡下,大陆知识人为使自身知识工作真能有效介入时代现实境况、与人的精神、身心产生真切关联,从多个方面展开的真诚反思与摸索。对上述作者的思考起到重要触发作用的贺照田两篇新作也收入文集。两文讨论了中国大陆1960年代家喻户晓的人物雷锋和今天大陆内地乡村一个年轻媳妇的故事,分别涉及革命时期成功经验的真实意涵和今天条件下普通人精神身心状态的改善可能,与“潘晓讨论”文章一道构成贺照田探究当代中国大陆精神身心问题的研究系列。
文集近四万字的后记具有重要价值。作为对两部文集多位作者思考的回应,贺照田首次回顾了自己的精神史研究与当代大陆思想、知识、现实状况间的深切互动关系。他首先讲述了自己在研究道路上为能更深认识历史现实而不断自我克服、突破的过程与经验。为突破“生命轨道过于被学校、学院、专业从事束缚”的状态,他从自己最先立足的文学、学术史、思想史跨入政治史领域,锻造面对世界、深入历史现实中极具挑战性部分的能力。在强烈现实经验感受的累积冲击下,2004年末,他对当代中国大陆知识思想状况进行了一次清理,由此确立的思想关怀和知识方向,使他开始进入当代精神史和“与精神史关怀紧密结合的社会史”领域,这新的经验又使他对思想史、文学史、政治史、学术史产生出新的理解。这些积累,结合后记中他有关大陆当代社会发展、政治、经济、思想状况与基本实践规划展开过程的洞察,构成他精神史研究的视野与研究意识的生成场域。
贺照田指出,精神史研究需要深入问题现象所由出的历史-社会-制度-观念机制,同时,他的精神史研究所以更多倚仗社会史而非思想史、政治史,所以采用“精神史、社会史交互为用”的方式,旨在突破有关社会的常见解释脉络,突破“从社会和政治、经济、思潮、制度的关系等角度”对社会史的观察、理解与评价,使知识工作在新的意识和路径中更有效深进社会现实;围绕这一方向的努力,并且是特别关联着当代中国思想史、政治史的不理想状况及其给精神、社会场域带来的后果、挑战来展开的。从此角度审视,“精神史、社会史交汇场域的认知突破,实际具有可引动当代中国大陆更广泛知识思想、实践领域调整乃至变革的能量”。作者还对精神史研究具关键意义、但此前极少被意识到的环节、问题予以了深刻阐发,更可见作者磨砺深入世界的能力,在与世界的反复深入过程生成思想、再将思想化为能引动现实的知识工作的过程。这篇后记蕴涵丰富,可视为当代大陆知识者与所身处的历史、现实、思想、知识状况相搏斗,经深切的自我改造、艰苦探求而生成的探索经验,闪烁着深挚的精神、思想光华。读者由此也可更真切感受文集众多作者的思考、体会与摸索状态。
本书不仅可以让台湾读者从当前中国大陆知识思想界的角度,细腻地认识当代中国大陆所面对的问题,体会年轻知识分子的苦恼与他们寻求出路的摸索,也为思考台湾自身的问题提供了方法上的借鉴。更值得台湾读者参考的是,如何借这样深入的认识过程,更贴近地感知中国大陆社会、文化、感觉状态的变化,以破除目前对于中国大陆乃至台湾自身的僵化理解,进而伸进彼此真实的苦恼、寻找两岸良性互动的基础。
倪伟
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20世纪中国文学和思想,兼涉文化理论和视觉文化研究。出版有专著《“民族”想象与国家统制:1928~1949年国民党的文艺政策及文学运动》(上海,2003;台北,2011),另有译著《视觉文化导论》(南京,2006)、《漫长的革命》(上海,2012),近年发表的重要论文有《清末语言文字改革运动中的“言文一致”论》、《章士钊的“逻辑文”与欧化的古文的限度》、 “Establishing a New Scopic Regime: The New Landscape Painting of Mao’s Era”等。

符鹏
1983年生于河南省内乡县,201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获文艺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副教授。目前的研究领域包括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化与思想史、英国文化研究,尤为致力于探究二十世纪中国工人阶级历史的政治、社会、文化、生活、思想意涵。在《文学评论》、《人间思想》(简体字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刊物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参撰著作数部。

李娜
河南焦作人,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副研究员,从事台湾文学研究。著有《林班歌 部落志》(2013)、《舞鹤创作与台湾现代性的曲折》(2016);编有《东亚视野中的台湾文学》(2010);整理编辑《无悔:陈明忠回忆录》(2014)。最近发表的文章有《试析1950-60年代台湾青年的“虚无”,重新理解“现代主义与左翼”:以陈映真、王尚义为线索》、《“心回肠转”与“直杠子”——〈创业史〉视域中的干部、群众与国家》等。

冷霜
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新诗评论》辑刊编委。主要从事新诗史研究与当代诗歌批评,著有论文集《分叉的想象》,参与编选《百年新诗选》等。近年亦从事20世纪四五十年代文学研究,发表有《建国前后废名思想的转变——以〈一个中国人民读了新民主主义论后欢喜的话〉为中心的考察》等论文。

李静
1989年生,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文学史、思想史与文化潮流。博士论文《改革中国的“赛先生”——1970-1980年代之交中国文学文化中的“科学”》关注七八十年代之交文学与文化中对于“科学”的多重叙事,借此重审从“革命中国”到“改革中国”的转折历程。曾在《文艺理论与批评》《扬子江评论》与《汉语言文学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另在《文艺报》《中国艺术报》与《新京报•书评周刊》等媒体发表评论文章若干。

王东美
1987年生于甘肃张掖。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学士,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硕士,台湾辅仁大学社会文化与咨询心理学博士。曾于台湾法鼓文理学院佛教学系访学(2017-2018),为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X-14-041),曾负责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心理工作(2011-2014),现任教于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心理学系(2018- )。目前致力于梳理中国本土心理疗愈思想与方法,并在社会思想史的脉络之下理解当代人的精神危机并寻求其解决之道。博士论文为《历史的共情:心理治疗思想中国》(2018),近年发表的论文有《“场有”与“在场”:中医身心转化之机制—民间老中医与Carl Rogers的对话》、The Change Process of Individuals in Large Group: Field Being Analysis、《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的初步调查》等,译著有《心理学的神话》等。

杨建强
1989年生于陕西扶风。兰州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士,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专业硕博连读,日本愛知大学中国学研究中心联合培养博士,任教于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道德哲学、中国伦理学。博士论文为《人文化成与儒家伦理》(2019),近年发表的论文有:《论名节》、《道德权利新探》、《道德观的文化视域——中国伦理学的反思与重构》、《“絜矩之道”对“忠恕之道”的超越及其伦理思维方法意义》等。

陈明
1980年生于北京。先后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史,明清学术思想史,中国古典文献整理与研究。在《中国哲学史》、《哲学动态》、《孔子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包括《王船山的历史意识及其对“克念”为学工夫的阐发》、《从〈论语〉中的文质论看孔门论学的次第与工夫》、《王船山〈洪范〉诠释中的政治思想》、《“四端”与“思诚”——王船山对孟子性善说与为学工夫的重释》、《朱子有关<论语>“三年无改”章诠释中的义理探究与经世关怀》等;出版专著《王船山〈尚书引义〉之德性论与治道思想》(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贺照田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美术学院当代社会与思想研究所兼任研究员,《台湾社会研究》社成员,《人间思想》(简体字版)主编。并先后在台湾东海大学(2007)、清华大学(2008)、成功大学(2009)、交通大学(2018)、日本东京大学(2013)等校客座任教。主要研究中国十八世纪中叶以降政治史、思想史和中国现当代文学。著有论文集《当代中国的知识感觉与观念感觉》(上海、台北,2006)、《当中国开始深入世界》(东京,2013)、《当社会主义遭遇危机》(台北,2016)、《当代中国的思想无意识》(首尔,2018);主编的论文集有《西方现代性的曲折与展开》、《东亚现代性的曲折与展开》、《后发展国家的现代性问题》等近二十种。
003 倪 伟 打造有用的人文知识:文化研究的再出发 (代序)
015 符 鹏 回向“经验”的可能方式与人文知识思想的社会想象力(初论)——从尝试理解贺照田当代人文学的探索出发
053 李 娜 从人出发,从社会出发,从深入彼此的苦恼出发
——台湾研究场域需要的“人文知识思想再出发”
073 冷 霜 从文学的方向看“人文知识思想再出发”何以可能?
——《人文知识思想再出发》阅读笔记
091 李 静 文学研究者与人文学工作方式的养成
——从贺照田的学术研究谈起
113 王东美 迈向历史-社会-文化-心理的人文疗愈
141 杨建强 “精神伦理”问题的延展性思考
163 陈 明 从经验出发的历史人文学——读《人文知识思想再出发》
255 贺照田 如果从儒学传统和现代革命传统同时看雷锋
305 贺照田 从社会出发的知识是否必要?如何可能?
347 贺照田 从殷海光晚年史学思想的转变看引社会科学治史
思路的限度 (附录)
383 贺照田 朝向深处的旅行 (后记)

其他人也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