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手機/平板掃描QR Code借閱前,請先下載/安裝 udn讀書館 App。
【简介】
1980年发生在中国大陆的“潘晓讨论”,是要深入理解当代中国大陆人精神身心状态所由来的关键性历史事件。贺照田历经11年写成的“潘晓讨论”研究〈當社會主義遭遇危機……〉,所以在2016年中完成后,引发大陆学界持续的关注和讨论,首先由于文章所处理的“潘晓讨论”重要,同时也因为贺照田这篇文章不同于以往的历史把握方法和思想探索方式。
台社论坛丛书30《人文知识思想再出发》,便由〈當社會主義遭遇危機……〉,和这篇文章及贺照田相关研究思考所引发的余旸、莫艾、何浩、薛毅、倪伟、董丽敏的分析思考所构成。通过《人文知识思想再出发》,一方面读者可由之进入——局外人通常极困难进入的,与精神身心紧密相关的——中國大陸1980年代以來的歷史、社會、文化、思想内在去感受、理解,另一方面读者也可由此书清楚看到,为深入把握住所处身的历史和现实,大陆知识人充满着紧张与焦虑的认识论反思,方法论探寻。这也是《人文知识思想再出发》为什么于2018年6月在本社出版后,很快在大陆学界引发认真关注的原因。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中心、重庆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等学术机构都组织了关于此书的专门讨论。其中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和中国艺术教育研究院联合举办的“人文知识思想再出发,是否必要?如何可能?”研讨会,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商务印书馆、《开放时代》杂志社、中国艺术教育研究院联合举办的“人文知识思想再出发:多学科的视野”工作坊,更是集合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教育学、性别研究、文化研究、历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学者,就人文知识思想的反思和再出发问题作了非常展开的讨论。
《人文知识思想再出发是否必要?如何可能?》即是以在北京大学举办的这两场精彩讨论中的部分文章为主体编成的文集。这些文章涉及对文化研究、台湾研究、文学、心理学、伦理学、中国哲学与思想等领域知识状况的反思,和有关认识论问题的深入探讨。这些充满紧张的思考朝向着“新的知识研究意识、思想开展意识”的目标,具有超出专业领域的意义。读者可以感受到在“人文知识思想再出发”的思想激荡下,大陆知识人为使自身知识工作真能有效介入时代现实境况、与人的精神、身心产生真切关联,从多个方面展开的真诚反思与摸索。对上述作者的思考起到重要触发作用的贺照田两篇新作也收入文集。两文讨论了中国大陆1960年代家喻户晓的人物雷锋和今天大陆内地乡村一个年轻媳妇的故事,分别涉及革命时期成功经验的真实意涵和今天条件下普通人精神身心状态的改善可能,与“潘晓讨论”文章一道构成贺照田探究当代中国大陆精神身心问题的研究系列。
文集近四万字的后记具有重要价值。作为对两部文集多位作者思考的回应,贺照田首次回顾了自己的精神史研究与当代大陆思想、知识、现实状况间的深切互动关系。他首先讲述了自己在研究道路上为能更深认识历史现实而不断自我克服、突破的过程与经验。为突破“生命轨道过于被学校、学院、专业从事束缚”的状态,他从自己最先立足的文学、学术史、思想史跨入政治史领域,锻造面对世界、深入历史现实中极具挑战性部分的能力。在强烈现实经验感受的累积冲击下,2004年末,他对当代中国大陆知识思想状况进行了一次清理,由此确立的思想关怀和知识方向,使他开始进入当代精神史和“与精神史关怀紧密结合的社会史”领域,这新的经验又使他对思想史、文学史、政治史、学术史产生出新的理解。这些积累,结合后记中他有关大陆当代社会发展、政治、经济、思想状况与基本实践规划展开过程的洞察,构成他精神史研究的视野与研究意识的生成场域。
贺照田指出,精神史研究需要深入问题现象所由出的历史-社会-制度-观念机制,同时,他的精神史研究所以更多倚仗社会史而非思想史、政治史,所以采用“精神史、社会史交互为用”的方式,旨在突破有关社会的常见解释脉络,突破“从社会和政治、经济、思潮、制度的关系等角度”对社会史的观察、理解与评价,使知识工作在新的意识和路径中更有效深进社会现实;围绕这一方向的努力,并且是特别关联着当代中国思想史、政治史的不理想状况及其给精神、社会场域带来的后果、挑战来展开的。从此角度审视,“精神史、社会史交汇场域的认知突破,实际具有可引动当代中国大陆更广泛知识思想、实践领域调整乃至变革的能量”。作者还对精神史研究具关键意义、但此前极少被意识到的环节、问题予以了深刻阐发,更可见作者磨砺深入世界的能力,在与世界的反复深入过程生成思想、再将思想化为能引动现实的知识工作的过程。这篇后记蕴涵丰富,可视为当代大陆知识者与所身处的历史、现实、思想、知识状况相搏斗,经深切的自我改造、艰苦探求而生成的探索经验,闪烁着深挚的精神、思想光华。读者由此也可更真切感受文集众多作者的思考、体会与摸索状态。
本书不仅可以让台湾读者从当前中国大陆知识思想界的角度,细腻地认识当代中国大陆所面对的问题,体会年轻知识分子的苦恼与他们寻求出路的摸索,也为思考台湾自身的问题提供了方法上的借鉴。更值得台湾读者参考的是,如何借这样深入的认识过程,更贴近地感知中国大陆社会、文化、感觉状态的变化,以破除目前对于中国大陆乃至台湾自身的僵化理解,进而伸进彼此真实的苦恼、寻找两岸良性互动的基础。
1980年发生在中国大陆的“潘晓讨论”,是要深入理解当代中国大陆人精神身心状态所由来的关键性历史事件。贺照田历经11年写成的“潘晓讨论”研究〈當社會主義遭遇危機……〉,所以在2016年中完成后,引发大陆学界持续的关注和讨论,首先由于文章所处理的“潘晓讨论”重要,同时也因为贺照田这篇文章不同于以往的历史把握方法和思想探索方式。
台社论坛丛书30《人文知识思想再出发》,便由〈當社會主義遭遇危機……〉,和这篇文章及贺照田相关研究思考所引发的余旸、莫艾、何浩、薛毅、倪伟、董丽敏的分析思考所构成。通过《人文知识思想再出发》,一方面读者可由之进入——局外人通常极困难进入的,与精神身心紧密相关的——中國大陸1980年代以來的歷史、社會、文化、思想内在去感受、理解,另一方面读者也可由此书清楚看到,为深入把握住所处身的历史和现实,大陆知识人充满着紧张与焦虑的认识论反思,方法论探寻。这也是《人文知识思想再出发》为什么于2018年6月在本社出版后,很快在大陆学界引发认真关注的原因。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中心、重庆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等学术机构都组织了关于此书的专门讨论。其中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和中国艺术教育研究院联合举办的“人文知识思想再出发,是否必要?如何可能?”研讨会,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商务印书馆、《开放时代》杂志社、中国艺术教育研究院联合举办的“人文知识思想再出发:多学科的视野”工作坊,更是集合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教育学、性别研究、文化研究、历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学者,就人文知识思想的反思和再出发问题作了非常展开的讨论。
《人文知识思想再出发是否必要?如何可能?》即是以在北京大学举办的这两场精彩讨论中的部分文章为主体编成的文集。这些文章涉及对文化研究、台湾研究、文学、心理学、伦理学、中国哲学与思想等领域知识状况的反思,和有关认识论问题的深入探讨。这些充满紧张的思考朝向着“新的知识研究意识、思想开展意识”的目标,具有超出专业领域的意义。读者可以感受到在“人文知识思想再出发”的思想激荡下,大陆知识人为使自身知识工作真能有效介入时代现实境况、与人的精神、身心产生真切关联,从多个方面展开的真诚反思与摸索。对上述作者的思考起到重要触发作用的贺照田两篇新作也收入文集。两文讨论了中国大陆1960年代家喻户晓的人物雷锋和今天大陆内地乡村一个年轻媳妇的故事,分别涉及革命时期成功经验的真实意涵和今天条件下普通人精神身心状态的改善可能,与“潘晓讨论”文章一道构成贺照田探究当代中国大陆精神身心问题的研究系列。
文集近四万字的后记具有重要价值。作为对两部文集多位作者思考的回应,贺照田首次回顾了自己的精神史研究与当代大陆思想、知识、现实状况间的深切互动关系。他首先讲述了自己在研究道路上为能更深认识历史现实而不断自我克服、突破的过程与经验。为突破“生命轨道过于被学校、学院、专业从事束缚”的状态,他从自己最先立足的文学、学术史、思想史跨入政治史领域,锻造面对世界、深入历史现实中极具挑战性部分的能力。在强烈现实经验感受的累积冲击下,2004年末,他对当代中国大陆知识思想状况进行了一次清理,由此确立的思想关怀和知识方向,使他开始进入当代精神史和“与精神史关怀紧密结合的社会史”领域,这新的经验又使他对思想史、文学史、政治史、学术史产生出新的理解。这些积累,结合后记中他有关大陆当代社会发展、政治、经济、思想状况与基本实践规划展开过程的洞察,构成他精神史研究的视野与研究意识的生成场域。
贺照田指出,精神史研究需要深入问题现象所由出的历史-社会-制度-观念机制,同时,他的精神史研究所以更多倚仗社会史而非思想史、政治史,所以采用“精神史、社会史交互为用”的方式,旨在突破有关社会的常见解释脉络,突破“从社会和政治、经济、思潮、制度的关系等角度”对社会史的观察、理解与评价,使知识工作在新的意识和路径中更有效深进社会现实;围绕这一方向的努力,并且是特别关联着当代中国思想史、政治史的不理想状况及其给精神、社会场域带来的后果、挑战来展开的。从此角度审视,“精神史、社会史交汇场域的认知突破,实际具有可引动当代中国大陆更广泛知识思想、实践领域调整乃至变革的能量”。作者还对精神史研究具关键意义、但此前极少被意识到的环节、问题予以了深刻阐发,更可见作者磨砺深入世界的能力,在与世界的反复深入过程生成思想、再将思想化为能引动现实的知识工作的过程。这篇后记蕴涵丰富,可视为当代大陆知识者与所身处的历史、现实、思想、知识状况相搏斗,经深切的自我改造、艰苦探求而生成的探索经验,闪烁着深挚的精神、思想光华。读者由此也可更真切感受文集众多作者的思考、体会与摸索状态。
本书不仅可以让台湾读者从当前中国大陆知识思想界的角度,细腻地认识当代中国大陆所面对的问题,体会年轻知识分子的苦恼与他们寻求出路的摸索,也为思考台湾自身的问题提供了方法上的借鉴。更值得台湾读者参考的是,如何借这样深入的认识过程,更贴近地感知中国大陆社会、文化、感觉状态的变化,以破除目前对于中国大陆乃至台湾自身的僵化理解,进而伸进彼此真实的苦恼、寻找两岸良性互动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