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手機/平板掃描QR Code借閱前,請先下載/安裝 udn讀書館 App。
「吃一碗麵,喝一碗湯,你的旅行就開始了。」
第17屆卓越新聞獎得主野島剛最新作品
一位資深記者走出日本,台灣舒適圈的50歲中年一人旅
以最在地的庶民食物,勾勒出21個國家最樸素真實的樣貌
及其背後的歷史糾葛、文化思索一
◤《經典雜誌》總編輯 王志宏、《天下雜誌》總編輯 吳琬瑜、《報導者》總編輯 李雪莉、轉角國際專欄作者 阿潑、作家 張國立、《中央社》社長張瑞昌、飲食作家 莊祖宜 美味推薦
(按姓氏筆畫序排列)
在旅行中,每次因為食物的美味而感動時,我就會燃起強烈的求知慾,想要知道美味的背後藏著什麼秘密,還會特地去找資料,了解它成立的歷史和背景,也會詢問當地居民各種問題。於是,在調查過程中,那塊土地、那個國家的歷史社會輪廓就越來越清晰。也就是說,要理解陌生的國度,食物是最佳捷徑。」
--野島剛
▎趁著還不老,趕快去遠方
一場旅行的目的可以有千百種。
意外在47歲成為自由作家的野島剛,三年來過著忙碌的文字生活,一心沉浸在撰寫報導和專欄之中,也出了三本書。2018年,即將邁入知天命之年的他,決定要用旅行,來開啟50歲人生下半場新的一頁。他以半年時間,走訪二十多個國家,包含過去出差較少到訪的非洲、中東和南美洲國家等,希望脫離平常忙碌的生活,回顧過去,也思考未來。
▎以食物為啟發,寫下對陌生土地的所思所感
不同於年輕時的旅行總是不停移動,這回他放慢步調,用著「在異地過普通生活」的心,和敏銳的記者之眼,以「食物」為引,串起不熟悉的土地、文化與歷史,為這趟精彩的中年之旅留下紀錄。
如斯里蘭卡以鰹節為基底的咖哩、智利濃厚的海鰻湯、伊斯坦堡的醃漬鰹魚、寮國越嚼越香甜的糯米飯、保加利亞的萬能優格調味料、代表突尼西亞風的鮪魚、無肉不歡的阿根廷烤肉饗宴……;每一道在地美食與味覺體驗,細細咀嚼後,慢慢湧現的卻是充滿當地生活、歷史、文化、政治的真實餘味。譬如
‧在南非開普敦的藍鰭鮪魚生魚片,美味下更是漁業在國際政治的角力
‧克羅埃西亞獨立正義旗幟下,或許也隱藏著對其他種族的殘暴
‧在正值混沌的香港,吃著源自於混沌的雲吞麵,思考著當今香港所面臨的困境
‧吃著祕魯的彩色大玉米,看見的是舊大陸對新大陸的掠奪與不公
‧肯亞咖啡風靡全球,但咖啡的生產卻使農民走向毀滅……
‧美味肉骨茶的背後,其實源自於扎根在馬來半島上的華人勞動力
有一句話:「終究沒有什麼比起將你對品嘗的感受,提昇至理解思維的天空更美。」能自己親身透過食物與味道,真實感受一個國家的生活,當然是最直接的感官衝擊與思考激盪;但有些地方自己尚無緣造訪,透過作家的文字,一樣能為自己帶來看世界的新思維、新感受,《野島剛漫遊世界食考學》就是如此。
◤不只是美味推薦
必須承認我的味蕾一直比不上我對攝影與報導文字書寫的感官發逹,因此即使旅行間,食物往往僅是滿足生理的呼喚,但期望在味蕾有更多的拓展,大多因嫌麻煩索性忽略。拜讀野島君的大作後,竟有點惆悵,原來一生的旅行仍缺一味:食物探索不應如同密宗傳承,如果能飾以風土與時間長河的浸漬,豐富其層次感,如此的旅行可將是豐饒溢出的多重感官之旅。
--《經典》總編輯 王志宏
這本書有著野島剛一貫平易近人、博學多聞的寫作風格。挑選一種在地食材或風土料理,作為品嚐一個國家的引子,旁徵博引歷史、文化、生態及其背後的故事,在閱讀味蕾裡逐層展開風味,勾人上癮。
他筆下的二十二個國家,我去過三分之二,能用這樣的視角,紀錄他眼中的世界,是一位善於說故事的高手。
--《天下雜誌》總編輯 吳琬瑜
野島剛是我見過最有求知慾、最好奇、總是追根究柢的記者。這本書和他過往書寫故宮、蔣介石、中日台關係無涉;他在五十歲的中年,大膽把自己丟入世界二十多個陌生國家田野,以較為緩慢的旅人視角切入,用味蕾和料理背後的歷史,用甜酸辣澀的滋味,帶讀者理解腳下的世界是如何相互影響。讓我們隨著他漫遊的足跡,進入繽紛的食考學。
--《報導者》總編輯 李雪莉
原本很懷疑,一個善寫時政評論、嚴肅議題的記者,如何書寫美食?但翻開書稿,自第一字、第一句開始讀起,我立刻相信這確實是這位跨語言、文化的寫作者能盡情發揮實力的場域。食物只是媒介,將在地食物作為針線的野島剛,將各國歷史文化與政治狀況編織出一個既具土地觀點,又帶跨國文化比較的精彩作品。讓讀者的味蕾被挑動之餘,也能觀聞時代的聲音。
--轉角國際專欄作者 阿潑
長於歷史寫作的野島,選擇以飲食作為書寫角度,這是他理解陌生國度的途徑。然而,做為一個新聞記者出身的寫手,野島在本書再度發揮他擅長的社會觀察,以親身考據帶著讀者重回現場。
--《中央社》社長 張瑞昌
(按姓氏筆畫序排列)
第17屆卓越新聞獎得主野島剛最新作品
一位資深記者走出日本,台灣舒適圈的50歲中年一人旅
以最在地的庶民食物,勾勒出21個國家最樸素真實的樣貌
及其背後的歷史糾葛、文化思索一
◤《經典雜誌》總編輯 王志宏、《天下雜誌》總編輯 吳琬瑜、《報導者》總編輯 李雪莉、轉角國際專欄作者 阿潑、作家 張國立、《中央社》社長張瑞昌、飲食作家 莊祖宜 美味推薦
(按姓氏筆畫序排列)
在旅行中,每次因為食物的美味而感動時,我就會燃起強烈的求知慾,想要知道美味的背後藏著什麼秘密,還會特地去找資料,了解它成立的歷史和背景,也會詢問當地居民各種問題。於是,在調查過程中,那塊土地、那個國家的歷史社會輪廓就越來越清晰。也就是說,要理解陌生的國度,食物是最佳捷徑。」
--野島剛
▎趁著還不老,趕快去遠方
一場旅行的目的可以有千百種。
意外在47歲成為自由作家的野島剛,三年來過著忙碌的文字生活,一心沉浸在撰寫報導和專欄之中,也出了三本書。2018年,即將邁入知天命之年的他,決定要用旅行,來開啟50歲人生下半場新的一頁。他以半年時間,走訪二十多個國家,包含過去出差較少到訪的非洲、中東和南美洲國家等,希望脫離平常忙碌的生活,回顧過去,也思考未來。
▎以食物為啟發,寫下對陌生土地的所思所感
不同於年輕時的旅行總是不停移動,這回他放慢步調,用著「在異地過普通生活」的心,和敏銳的記者之眼,以「食物」為引,串起不熟悉的土地、文化與歷史,為這趟精彩的中年之旅留下紀錄。
如斯里蘭卡以鰹節為基底的咖哩、智利濃厚的海鰻湯、伊斯坦堡的醃漬鰹魚、寮國越嚼越香甜的糯米飯、保加利亞的萬能優格調味料、代表突尼西亞風的鮪魚、無肉不歡的阿根廷烤肉饗宴……;每一道在地美食與味覺體驗,細細咀嚼後,慢慢湧現的卻是充滿當地生活、歷史、文化、政治的真實餘味。譬如
‧在南非開普敦的藍鰭鮪魚生魚片,美味下更是漁業在國際政治的角力
‧克羅埃西亞獨立正義旗幟下,或許也隱藏著對其他種族的殘暴
‧在正值混沌的香港,吃著源自於混沌的雲吞麵,思考著當今香港所面臨的困境
‧吃著祕魯的彩色大玉米,看見的是舊大陸對新大陸的掠奪與不公
‧肯亞咖啡風靡全球,但咖啡的生產卻使農民走向毀滅……
‧美味肉骨茶的背後,其實源自於扎根在馬來半島上的華人勞動力
有一句話:「終究沒有什麼比起將你對品嘗的感受,提昇至理解思維的天空更美。」能自己親身透過食物與味道,真實感受一個國家的生活,當然是最直接的感官衝擊與思考激盪;但有些地方自己尚無緣造訪,透過作家的文字,一樣能為自己帶來看世界的新思維、新感受,《野島剛漫遊世界食考學》就是如此。
◤不只是美味推薦
必須承認我的味蕾一直比不上我對攝影與報導文字書寫的感官發逹,因此即使旅行間,食物往往僅是滿足生理的呼喚,但期望在味蕾有更多的拓展,大多因嫌麻煩索性忽略。拜讀野島君的大作後,竟有點惆悵,原來一生的旅行仍缺一味:食物探索不應如同密宗傳承,如果能飾以風土與時間長河的浸漬,豐富其層次感,如此的旅行可將是豐饒溢出的多重感官之旅。
--《經典》總編輯 王志宏
這本書有著野島剛一貫平易近人、博學多聞的寫作風格。挑選一種在地食材或風土料理,作為品嚐一個國家的引子,旁徵博引歷史、文化、生態及其背後的故事,在閱讀味蕾裡逐層展開風味,勾人上癮。
他筆下的二十二個國家,我去過三分之二,能用這樣的視角,紀錄他眼中的世界,是一位善於說故事的高手。
--《天下雜誌》總編輯 吳琬瑜
野島剛是我見過最有求知慾、最好奇、總是追根究柢的記者。這本書和他過往書寫故宮、蔣介石、中日台關係無涉;他在五十歲的中年,大膽把自己丟入世界二十多個陌生國家田野,以較為緩慢的旅人視角切入,用味蕾和料理背後的歷史,用甜酸辣澀的滋味,帶讀者理解腳下的世界是如何相互影響。讓我們隨著他漫遊的足跡,進入繽紛的食考學。
--《報導者》總編輯 李雪莉
原本很懷疑,一個善寫時政評論、嚴肅議題的記者,如何書寫美食?但翻開書稿,自第一字、第一句開始讀起,我立刻相信這確實是這位跨語言、文化的寫作者能盡情發揮實力的場域。食物只是媒介,將在地食物作為針線的野島剛,將各國歷史文化與政治狀況編織出一個既具土地觀點,又帶跨國文化比較的精彩作品。讓讀者的味蕾被挑動之餘,也能觀聞時代的聲音。
--轉角國際專欄作者 阿潑
長於歷史寫作的野島,選擇以飲食作為書寫角度,這是他理解陌生國度的途徑。然而,做為一個新聞記者出身的寫手,野島在本書再度發揮他擅長的社會觀察,以親身考據帶著讀者重回現場。
--《中央社》社長 張瑞昌
(按姓氏筆畫序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