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cover

魯迅精神史探源:「進化」與「國民」

點閱數

作者
李冬木

出版社
秀威出版

格式
EPUB

魯迅原名周樹人,因1918年在《新青年》上以「魯迅」的筆名發表短篇小說《狂人日記》而蜚聲文壇,並在此後生涯所餘的十八年間一直居於中國文壇的核心,直至今日,「魯迅」仍被認為是中國現代文學最具代表性的作家。然而,周樹人何以成為「魯迅」?其精神史的來源和過程是怎樣的?就不僅僅是「魯迅」作為一個作家的個人成長史問題,而是關係到中國近現代思想和文學的根本問題。
  本書收論文十二篇,主要從「進化論」和「國民性」思想兩個方面探討魯迅(1881-1936)精神史源,以實證研究的方式,具體考察在日本明治三十年代的思想文化背景下,留學生周樹人如何確立起其作為近代思想基礎的「進化」與「國民」的觀念,並將其反映到後來的創作當中的思想歷程。書中著重探討了以加藤弘之和丘淺次郎為中心的日本明治進化論和以澀江保日譯版《支那人氣質》為中心的明治時期與國民性思想相關的出版物與魯迅之關係;並著眼於魯迅(那時他還叫周樹人)留日時代的閱讀,及其精神形成與日本書籍的關係。就當時中國人大規模留日這一時代背景而言,魯迅與日本書的關係,或許會為中國知識人的近代閱讀史呈現某種典型的案例。
李冬木,1959年生於長春市。東北師範大學本科,吉林大學碩士,大阪市立大學大學院中國文學研究科博士後期課程修滿學分。佛教大學文學部中國學科教授。主要研究課題為「明治日本與中國近代文學」。主要論文有〈明治時代「食人」言說與魯迅的《狂人日記》〉(《文學評論》,2012年1期)、〈「天演」から「進化」へ──魯迅の進化論の受容之その展開を中心に〉(《近代東アジアにおける翻訳概念の展開》,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2013年1月)〈明治時代的「狂人」言說與魯迅的《狂人日記》〉(《文學評論》,2018年5期)。主要翻譯有《魯迅與日本人──亞洲的近代與「個」的思想》(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魯迅〉(收錄於李冬木、趙京華、孫歌合譯:《近代的超克》,北京三聯書店,2005年)、《魯迅 救亡之夢的去向──從惡魔派詩人論到〈狂人日記〉》(北京三聯書店,2015年)等。
前言
魯迅與日本書
  一、外文:半數藏書,半數業績 
  二、日文書及其意義
  三、關於澀江保日譯本《支那人氣質》
  四、關於魯迅的「進化論」 
  五、「吃人」及其他…… 
關於《物競論》 
  一、前言 
  二、《物競論》及其研究 
  三、《物競論》與《天演論》 
  四、加藤弘之及其原著 
  五、中譯本中的人名與〈序論〉 
  六、強者的權利即權力 
  七、強權競爭有利於進步 
  八、加藤弘之在中國 
魯迅與丘淺次郎(上)
  一、魯迅的進化論主要來自哪裡? 
  二、〈藍本〈人間之歷史〉〉及其他先行研究 
  三、魯迅接受進化論的順序 
  四、嚴復和丘淺次郎在中日進化論中所處的位置
  五、丘淺次郎的影響 
  六、現今可以見到的「丘淺次郎」 
魯迅與丘淺次郎(下)
  七、〈人間之歷史〉以外的《進化論講話》 
  八、「奴隸根性」、「偉人」、「新人」及其他 
  九、「黃金世界」 
從「 天演」到「進化」─以魯迅對進化論之容受及其展開為中心 
  一、前言 
  二、於魯迅當中之所見 
  三、「進化」何以取代「天演」? 
  四、魯迅與日本的進化論 
  五、關於丘淺次郎 
  六、丘淺次郎所處的位置 
  七、關於丘淺次郎與魯迅 
  八、關於「途中」與「中間」
  九、關於「無界限之區別」 
  十、結語 東亞近代的「知層」
澀江保譯《支那人氣質》與魯迅(上) 
  一、 Smith 1894年原著、1995年中譯本以及澀江保的日譯本 
  二、明治時代的博文館及魯迅見到的「澀江保」 
  三、關於澀江保 
  四、澀江保譯《支那人氣質》概貌及〈小引〉 
澀江保譯《支那人氣質》與魯迅(下) 
  五、「羽化生曰」 
  六、以漢語文本形態出現的注釋 
  七、 〈黑格爾關於支那之意見〉與魯迅「進化論」的歷史觀 
  八、關於餘下的課題 
  附錄 澀江保譯黑格爾關於中國的論述 
《支那人氣質》與魯迅文本初探 
  一、前言 
  二、 魯迅文本中提到的《支那人氣質》及文本比較的先行研究 
  三、「面子」、「做戲」、「看客」 
  四、打擾死前的病人與〈父親的情〉 
  五、魯迅留學時期的革命「心像」與阿Q的形象塑造 
  六、「保守主義」 
  七、辛亥革命與「辮子」的問題 
  八、「靈魂」的枯萎與「三教同源」 
  九、「智力的混濁」與語言 
  十、並非結束的結束語 
「乞食者」與「乞食」─魯迅與《支那人氣質》關係的一項考察 
  一、魯迅筆下的「乞丐」 
  二、「乞丐」這一意象的背後 
  三、拒絕「布施」的「乞丐」 
  四、「施恩圖報」與「非布施的布施」 
  五、呈現在《支那人氣質》中的關於「乞丐」的強烈印象 
  六、 「乞兒(kitsuji)」、「乞食(kojiki)」與「乞食者」 
  七、「布施」與「仁惠」─在問題構架上的一致 
「從僕」、「包依」與「西崽」─魯迅與《支那人氣質》關係的一項考察 
  一、關於史密斯的寫作方法 
  二、 澀江保日譯本中扮演「氣質」的來自於社會底層的角色 
  三、觀察中國人的視角及其觀察的展開 
  四、從「包依」到「西崽」─觀察視角的借用 
  五、 「奴性」,才是為史密斯所忽視的中國人的最大性格特徵 
  六、關於「阿金」的創造 
魯迅怎樣「看」到的「阿金」?─兼談魯迅與《支那人氣質》關係的一項考察 
  一、關於〈阿金〉以及「阿金」的研究 
  二、 「大陸新村」與「留青小築」─「阿金」的「舞臺」? 
  三、「阿金」確有其人嗎? 
  四、走進作品的現實要素 
  五、「異人館」的廚子─魯迅敷衍〈阿金〉的一塊範本 
  六、結論 
「竹內魯迅」三題 
  一、「竹內魯迅」的「異質性」 
  二、「竹內魯迅」的學術基礎 
  三、關於「奴隸的文學」 
後記 
附錄 各篇出處一覽

其他人也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