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二十世紀發展現代犯罪調查技術的第一人,
早在CSI(犯罪現場調查)一詞尚未出現時,便已發明各種鑑識技術,
被譽為「美國福爾摩斯」的他,因哪些經典案件與創新作法,奠定歷史地位?
*****
傳統辦案方法束手無策,新興的科學辦案尚待認可……
許多如今我們習以為常的破案工具與方法,並非一發明就廣獲大眾與司法界採信,遑論運用。是美國司法科學先鋒愛德華.奧斯卡.海因里希在幾起轟動全美的大案中,將這些運用帶入眾人的視野。
►血濺型態分析——在校園高級住宅區,一名女子死於自家浴室,牆上滿是血跡。關於嫌犯,「It`s always the husband.」這句老話是否適用?
►筆跡分析、鑑識地質學——德高望重的神父遭人綁架,勒索信如何洩漏歹徒的職業?嫌犯房內帽子上黏的沙子,如何與案發現場產生連結?
►指紋學——飯店的狂歡酒宴中,一名美艷女星香消玉殞,喜劇泰斗捲入性侵害命疑雲,房門上交疊的一男一女手印,說出了什麼祕密?
►人物側寫——窮困兄弟檔鋌而走險搶劫火車,探員雖搜得數件證物卻理不出頭緒,他如何僅憑一件沾有油漬的褲子,精準判斷嫌犯樣貌?
►法醫昆蟲學、石英表面紋理方法——接獲蘆葦沼澤發現的一只人耳僅經過半天,他便理出死亡時間與死者側寫,並從衣物推測出案發現場……
►鑑識彈道學、比較顯微鏡——專家知道可以由子彈上的痕跡比對出射出它的槍枝,但民眾可不了解原理,要怎麼向他們解說與證明呢?
一九三三年,加州柏克萊。在一間堆滿燒杯、本生燈和數千本書籍的實驗室裡,愛德華.奧斯卡.海因里希正埋首鑽研證物。他是美國最早的鑑識科學家之一,在搜尋線索、確立證據上具備不可思議的敏銳度,總能神乎其技的演繹推理、尋找答案,在四十年的偵探生涯中破了兩千多起案件,獲得「美國福爾摩斯」美譽。
然而民眾對科學的理解並未與鑑識科學的發展同步,為此海因里希不斷改進作證技巧,設法將複雜科學說得淺顯易懂,以爭取探員、陪審員與法官的理解。雖然他在職涯中並非毫無過錯,但確實為犯罪調查帶來深遠的正面影響。本書作者根據多年研究與數千件原始資料,揭露這位司法科學先鋒的生平與經手的重要案例,既呈現科學與技術的能力與侷限,引導讀者省思司法制度與相關實務,亦訴說鑑識科學發展的重要歷史。
凱特.溫克勒.道森(Kate Winkler Dawson)
凱特.溫克勒.道森是經驗豐富的紀錄片製作人,作品曾發表於《紐約時報》、WCBS新聞、ABC新聞電台、公視新聞時刻(PBS NewsHour),以及夜線(Nightline)。她也於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教授新聞學,並投入非虛構寫作,著有《瀰漫死亡的空氣:一個關於連續殺人犯、倫敦大霧和城市被扼殺的真實故事》。
譯者簡介
張瓊懿
美國德州農工大學醫學生理學博士,喜歡藉閱讀來開拓視野,更樂於與人分享所聞、所學,因而熱衷於翻譯工作。譯作有《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優體驗心理學》、《大腦韌性:高齡化時代最重要的健康資產》、《我發瘋的那段日子》、《強菌天敵:一個打敗致命超級細菌的真實故事》、《品嘗的科學》(合譯)、《癌症探祕》、《生命的關鍵決定:從醫生決定到病人決定的時代》等書,並長期擔任《BBC知識》、《孤獨星球》等雜誌譯者。
▎前言 檔案箱裡的故事:手槍、頷骨和情詩
一九二○年代為了降低犯罪率而頒行的禁酒令,不意促成了更新穎的犯罪手法。當時聯邦調查局成員大多未經訓練,主要調查銀行的詐欺。地方警力則缺乏足夠經費和指導,不但人力輸給歹徒,就連聰明程度也經常不及對手。
這時期的複雜刑事案件需要具有特殊才能的專家──在現場必須擁有偵探般的直覺;在實驗室要具備鑑識科學家的分析能力;上了法庭還能將這些知識說得淺顯易懂。此時開始從事鑑識科學工作的愛德華.奧斯卡.海因里希,成了美國第一位具備這些獨特才能的調查人員。
一九一○年他成立美國第一間私人犯罪實驗室時,還引來譏諷,然而一九二一到一九三三年間,大家從對他感到好奇,變成視他為傳奇。在CSI(犯罪現場調查)一詞還未出現時,他已發明各種現場與實驗室裡可採用的鑑識技術,可說是二十世紀發展現代犯罪調查技術的第一人。
▎第一章 斑斑血跡:浴中遇害的艾琳.蘭森(上)
艾琳.蘭森的身體癱在陶瓷浴缸邊緣,有一半身軀懸在浴缸外,雙臂下垂。她的頭朝地磚傾著,辮子有一邊已經鬆開,順著她的左手臂散在地板上,一隻手落在浴缸旁的拖鞋上。
奧斯卡讀過許多歐洲調查人員所寫,關於身體受衝擊時血液會如何流出的著作,在先前幾起案件中磨練了這項技術,並在一九二五年的一宗謀殺案中提出血跡形態分析,這可能是美國首次提出這門技術的案例。
二度造訪案發的蘭森家浴室後,奧斯卡已經收集好他需要的所有東西。他認為自己的假設很合理,嫌疑犯就在身邊,他可以用繩線和浴室牆壁上數百滴乾掉的血漬來證明。從血跡的高度、角度,還有噴濺軌跡,就能判斷衝擊發生的角度。隨著艾琳的動作不同,產生的血跡形態也會不一樣。利用繩線、量角器和數學計算,就能從艾琳留下的血跡解開她的死亡之謎。
▎第二章 天才:奧斯卡.海因里希的心魔
父親奧古斯特從後院消失時,母親阿爾貝婷發現他沒有帶晚餐出門。她很快走到棚屋把門打開,接著,鄰居都聽到了她的尖叫……
奧斯卡被迫成為一家之主後,捨高中學業改上夜校,取得藥劑師資格。當時藥學課程偏重化學,除了學習配藥,還要熟悉臨床化學,像是學習尿液分析之類的體液分析。這類訓練促成了他成為鑑識科學家的第一步。十八歲通過國家考試披上白袍後,他開始在藥廠學習藥物、毒物、化學,也學習人性。這八年期間,他還學會一項寶貴技能:辨識筆跡的能力。「我必須解醫生寫的天書,」他解釋道。
隨後,由於渴望成為技術高明的化學家,並找到收入豐厚且穩定的工作,他冀望能在實驗室找到差事,而要實現這個心願得先上大學。在聽說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有專門為非正規學生開的課時,時年二十三歲,口袋僅有十五塊錢的他打定主意,開始他第二階段的教育。
▎第三章 異教徒:蛋糕師傅的筆跡(上)
赫斯林神父遭人綁架,偵查人員雇用三位知名的文件專家,來分析那封詭異的勒索信。
筆跡偵測領域包含「筆跡分析」和「筆跡學」兩大類別,兩者至今仍常被混為一談。筆跡分析大約在西元三世紀問世,當時羅馬帝國的法官必須拿文件上的簽字比對其他文字,來判斷是否造假。筆跡分析的依據是:只有特定的人能寫出特定的字,因此簽名或更長的文字能用來辨識人,就像指紋一樣。然而字體會因一個人的環境、書寫工具、年紀,甚至情緒而改變,筆跡受太多不確定因素影響,其實不是很可靠的鑑識工具。
有人說筆跡學相較於筆跡分析,就像占星術相較於天文學的關係。筆跡學的藝術成分重於科學,它宣稱能根據字跡判斷書寫者的個性,探討的是筆觸背後的心理學,屬於罪犯側寫的範疇。筆跡學家不怎麼受敬重,一百多年來鑑識筆跡學一直被視為偽科學。
▎第四章 先驅:蛋糕師傅的筆跡(下)
奧斯卡將赫斯林神父遇害地點搜得的刀子,放在顯微鏡底下仔細觀察刀柄,發現了幾粒沙子。他比對了他對威廉.海陶爾房內帽子上黏的沙子做的紀錄,接著再次觀察刀片。「刀片的末端有些沙子,外觀和大小都跟帽子上的沙粒相同。」海陶爾帽子上的沙粒,很可能來自神父遇害的地方──這是很有力的間接證據。
為了提供警方確鑿的證據,奧斯卡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他採用一種他擔任化學和衛生工程師時學會的技術,發展出突破性的鑑識地質學,從此改變了警察調查犯罪的方式。這門技術叫岩相分析,是一種用來鑑定岩石成分與來源的顯微手法。此前從來沒有人將岩相分析運用在刑事案件上,奧斯卡是第一人。這個創新且高明的作法,直到今日在鑑識學領域仍受到重用。這是奧斯卡基於辦案需求所做的第一個改良,這個非凡的發現引導出的新技術,將在鑑識歷史上留名。
▎第五章 非難:大明星的指紋(上)
奧斯卡慢條斯理的在兩個房間進行網格狀搜尋,並在每個找到證據的地方做了記號。將這些線索串連起來,便可以說明維吉妮亞.拉佩和肥仔阿爾巴克當晚發生了什麼事。「發現男女雙方發生衝突的證據,」他在工作日誌上寫道。
他盯著最有力的證據,就在一二二○號房的門把上方幾英尺處,有兩個潛藏手印。其中一個是男人的,另一個是女人的。男人的手印蓋在女人手印的上面。他撒了些細粉在深色的門上。門上的隙縫立刻被白色粉末填滿,原本隱藏的線索馬上顯現出來。奧斯卡迅速寫了複雜的數學式,計算這個旅館開業以來有多少人來過這個房間。接著他推了一個金屬架過來,用上面的大相機開始拍照。門上有兩個明顯的手印,但指尖似乎長了點;指紋的漩渦都在,但是被拉長了。它們不是單純印上去的,而是被拖拉了一下,現在已經模糊了。他寫下「找出潛藏指紋」。
▎第六章 義憤:大明星的指紋(下)
陪審員關在房間裡,針對證人的證詞、科學證據,以及嫌疑犯阿爾巴克本人的說詞進行討論。經過四十四個小時的爭辯後……他們放棄了。判定無罪與有罪的票數一直僵在十比二──大多數成員都不相信檢察官,認為阿爾巴克有罪的其中一人表示,是奧斯卡說服了她。「影響我最終決定的是那些指紋,」海倫.哈伯說道,「阿爾巴克的講法無法完全說服我,因此我選擇將他定罪,沒有什麼能改變我已經做好的決定。」
全國最著名的犯罪專家憑著自己的力量,成功促成一次無效審判,但最後的結果實在無法令奧斯卡滿意。阿爾巴克一案讓奧斯卡聲名大噪,但也損害了他做為專家證人的信譽。當時指紋識別在美國還處於起步階段,遭到頗多批評。陪審員不了解它是否是一種可靠的科學,因此就算媒體對阿爾巴克做了很多負面報導,但奧斯卡很肯定陪審員還是受了阿爾巴克的明星光環左右。
▎第七章 雙十三:火車大劫案
南太平洋鐵路公司的特別探員在審訊室與一名嫌疑犯周旋了幾天,都沒問出什麼,現在只能冀望奧斯卡能從在犯罪現場尋得的物品中找到蛛絲馬跡。
奧斯卡摸了摸在鐵軌附近的草叢中找到的吊帶牛仔褲,又聞了聞它的味道,接著把褲子攤在木門上,用六支別針固定住。他用量尺仔細做了垂直和水平測量,記下測量結果,接著將靴子放在一只收納盒上,把它們擺在吊帶褲下方;他發現它們跟褲腳距離五英吋,再次低頭做了筆記。「從(吊帶褲)上半身內緣左側及鈕扣上的油漬,以及吊帶末端和扣環的油漬及磨損情形來看,主人習慣只解開左邊的吊帶。」他在便箋上記下……
就憑一根頭髮和一件工作褲,奧斯卡畫了一張嫌犯的速寫,而且還非常精準。奧斯卡的描述和羅伊.迪奧崔蒙完全吻合──棕髮的伐木工人,在奧勒岡西部的冷杉和雲杉林工作,個性吹毛求疵。
▎第八章 不良化學:瞞天過海的化學家
奧斯卡看著史瓦茲焦黑的身體躺在葬儀社裡,散發出惡臭。跟焦黑的身體相較,他的大牙顯得特別白。身體的肌肉組織幾乎都燒掉了,看來確實像死於火災意外。除了身高,他還測量了史瓦茲的各個身體部位。他從史瓦茲的胃裡掏出一些東西,好判斷他最後一餐吃了什麼。他寫下牙齒的數量,並注意到右上方的一顆臼齒被很有技巧的拔掉了。接著他扳開史瓦茲的手指,發現上面居然都沒有指紋。他又看了看死者的眼窩,發現他的眼球竟然也不在了。
這名犯罪學家從史瓦茲的嘴巴往他的頭顱裡窺,發現裡面是空的。他用手術剪刀小心取下一小塊帶著頭髮的頭皮,將它擺在一旁,接著瞇著眼睛,彎腰檢查史瓦茲的頭部。頭顱有一處沿著一道裂痕裂開,看起來像是有人用鎚子或斧頭多次敲擊過。警方原本猜想這是起實驗室意外,實則不然─這是他殺。這件事隨後正式被列為凶殺案調查。
▎第九章 支離破碎:貝西.費格森的耳朵
奧斯卡用鑷子從死者耳下脂肪組織拉出幾隻蛆——牠們能協助判斷死亡時間。將昆蟲與刑事偵查結合的學問叫法醫昆蟲學,從一八○○年代中期開始,就有一群科學家希望利用這方面的自然現象協助調查,但在美國從未有這樣的文獻紀錄,這件案子是頭一樁。
另外,受害者衣物上的沙子摻雜著小蚌殼,數量多到讓人懷疑這沙來自大海附近,但又沒有多到能夠認定它們來自海邊的沙灘。奧斯卡把顯微鏡推到一旁,露出了笑容。「石子的顆粒大小顯示有水流交替,也有水中物質沉澱的靜止期,這代表有死水進入潮水的情形。」
奧斯卡向調查人員解釋他的岩相測試結果:死者衣服上發現了少量的鹽和氯(就像海沙),但又有大量淡水植物和化學物質(像是沼澤的沙)。「我從沙粒的大小判定,它們來自淡水低谷處,水流緩慢的地方……」這時奧斯卡還不知道,他這個方法再度寫下鑑識科學的新頁,並沿用至今。
▎第十章 扣下板機:馬汀.科威爾的槍
鑑識彈道學的發展可以回溯到一八三五年,當時倫敦警察廳的前身鮑街警探們在一顆子彈上發現不規整的情形。美國早期的槍枝都是由槍匠個別打造,所以槍枝的每個部位,包括槍管、轉輪和子彈都是獨一無二的,槍枝在使用過的子彈上留下的痕跡也是絕無僅有,如此一來,專家便可以用子彈比對出是從哪一把槍射出的。十九世紀,槍枝製造者開始大量生產武器後,專家便改以顯微鏡來尋找更多細微的不規整處。槍枝還是會留下獨特的痕跡,只不過更難以察覺了。
二○○九年,美國國家科學院發表了指標性的報告,並下結論指出,鑑識彈道學在犯罪調查上雖有其價值,但陪審委員會不應該以它為唯一的證據來源。「科學委員會同意,對於會留下特殊痕跡的工具,製造或使用過程產生的個別痕跡便足以追溯到特定來源,但是還需要進行額外研究來讓個別化的過程更加精準且能夠重複。」
▎第十一章 咒詛:浴中遇害的艾琳.蘭森(下)
在大衛.蘭森案中,奧斯卡.海因里希要面對難纏的法庭專家,以及對犯案現場和屍體解剖有專長的病理學家。但現在的司法系統認為,他們的醫學背景不足以指證大部分與血濺形態分析有關的刑案,因為血濺形態分析還運用了數學、物理等複雜的科學原理,而病理學家通常沒有這方面的訓練──但是奧斯卡.海因里希有。他的化學學位,以及在過去的工作中得到的生物學與物理學知識,讓他比其他專家更符合資格;只不過他做結論時仍得更審慎些。
「血濺痕跡可以告訴我們,血液噴出的速度是快是慢等訊息,但有些專家的推論卻遠超過合理的範圍,」美國國家科學院二○○九年發表的一份報告這麼警告。「血濺形態分析充滿了不確定。」該報告提醒,只有資格符合的專家才能進行血濺形態分析實驗;在法庭上提出結論時,應該由他們正確的解釋那些變數。此外,血濺形態的結果仍然不該做為刑事案件中的唯一證據。
►後記 結案 EPILOGUE Case Closed
►致謝 Acknowledg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