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cover

歲月意象:漢寶德續談文物

點閱數

作者
漢寶德

出版社
典藏藝術家庭

格式
PDF

{漢寶德獻給文物玩家的深度經驗談}

歷盡歲月千帆,輾轉人世悲歡,
文物收藏的興味,取決於金額多寡、學養深淺、心性涵量,何者為重?
假貨不可恕,卻是提振藝術投資的相當誘因?
關於骨董世界裡的癡與癖、欺與自欺,應有態度及箇中妙趣,
收藏界的探險家漢寶德來為你說分明。

「如果你是一個尋求心性生活的人,那麼文物收藏會為你帶來極豐富的興味,即使文物的一鱗半爪,也會為你帶來無盡的愉快;如果你是尋求刺激,不時為自己找獵物的人,文物收藏也可以達到某些目的。收藏文物要完全不受這些世俗蔽障的影響是不可能的。收到一件得意的東西,誰也免不了有向親朋好友炫耀的心理。如果財力許可,誰也會想買一件很搶手的東西。要點是不要被這些慾望所控制,否則就成為文物的奴隸了。所以文物收藏並不一定培養出高尚的德性。是性情與文物的交融,提昇了心性的境界。」——漢寶德

只要有心,人人皆可涉足文物收藏,但是沉迷其中淪為物欲的奴隸也時有所聞。建築大師暨博物館公眾美學的先驅──漢寶德先生在著作《金玉藝采》縱看中國文物的淵源,續作《歲月意象:漢寶德續談文物》則論古今中外文物收藏的趣味與觀念對比,談骨董造假、石刻藝術、流盃渠、酒器、木雕、佛像與治印,九篇章細說文人生活的閒情與癡迷,以及骨董文玩的滄桑與家國情愁,意象內涵豐美,理性感性兼具。
作者╱漢寶德(Han Pao-Teh, 1934-2014)
1934年出生於山東省日照縣,1958年成功大學建築系畢業,1964年赴美留學,先後取得哈佛大學建築碩士及普林斯頓大學藝術碩士等學位,1967年返國。主要經歷為:東海大學建築系主任、中興大學理工學院院長、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籌備主任及館長、國立台南藝術學院籌備主任及校長、國藝會董事長、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理事長、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文建會委員、台北市文化局顧問等。

早年於建築系就學期間便創辦了《百葉窗》,爾後至1970年代,陸續編輯出版《建築雙月刊》、《建築與計畫》、《境與象》等建築專業雜誌,致力推動台灣現代建築思潮,冀探討建築設計思想與社會人文之關聯等課題。

在建築方面,漢寶德於回國初期設計之洛韶山莊、天祥青年活動中心等作品,呈現出強烈的現代建築立體派風格,其建築作品屢獲《建築師》雜誌建築獎。

此外亦致力於藝術及美感教育之推廣,1994年獲教育部一等文化獎章、2006年獲得國家文藝獎第一屆建築獎、2008年台灣大學榮譽博士、2009年雜誌最佳專欄金鼎獎、2010年中國建築傳媒獎──傑出成就獎、2014年第34屆行政院文化獎。

編者╱黃健敏(Huang Chien-Ming)
中原理工學院建築系畢業,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建築碩士。
文化部及台北市等多縣市公共藝術審議委員、國美館及北美館諮詢委員。曾任教於中原大學、東海大學、北藝大、北科大等校。

  1993年起參與台灣公共藝術政策與執行,著書撰文鼓吹「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的理念。2002年1月至2004年7月出任《建築師》雜誌副社長兼主編,致力推動建築文化活動,策畫建築師公會與台北市文化局共同舉辦33場「世界都市建築」演講系列。2006年任《建築》雜誌總主編,入圍2008年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最佳科學及技術類」。

■著作:《貝聿銘的世界》、《建築藝術卷1:台灣建築的先行者》、《藝術,盡在街頭:美國東部城市藝術公共空間導覽》、《世紀建築大師:貝聿銘》、《探索貝聿銘》等。
■編作:1999-2001年《公共藝術年鑑》、《2016第五屆公共藝術獎專輯》、2001-2003年《台灣建築獎專輯》、《建築桂冠──普立茲克建築大師》等。
■策畫:「ARCHI‧建築」叢書(典藏藝術家庭)等書。
1.文物收藏的興味
2.中國骨董愛說謊
3.漢代文化的剪影——武氏祠石刻
4.流盃渠的故事
5.酒器與文化
6.兩個中國陶瓷收藏的故事
7.流落歐美的木雕菩薩
8.案頭佛像的意義
9.方寸乾坤——治印的藝術
■編後記:故事的故事

其他人也在看